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下]--.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下三、支离破碎的日本:关系型的没落需要流血的改革我们不妨以为主线,观察日本政府、和之间的“捆绑式关系,日本金融体系以所谓“关系型(RelationshipFinancing)和“主办制(MainBankSystem)为主要特征。在这样的赛局中,银行因执行政府的产业政策而获得隐含贷款担保,特定行业的因被纳入优先发展序列而接受大量融资,市场机制因扭曲而被冷落,只有政府在其中扮演“自由人的角色。这样的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不能支持强调独立创新的信息技术的融资需求,使日本从奇迹的巅峰滑落到困顿的孤独。有利益可分享的贸易黑字,无人负责的泡沫破裂。在日本模式下,日本的产业结构是由竞
2、争力强大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电子、化工等和软弱的金融、不动产、流通、等服务性行业构成的。前一类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高生产率,愈发增强了其产品的出口能力,而后一类产业却在政府的保护下,生产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内外价格差距使得日本国内市场带有很大的封闭性,同时也造成内需严重不足,最终构成了黑字不断增加而国内危机不断加深的奇特现象。构建于传统利益分配基础上的“家、官僚、利益集团三角同盟的体制,使得执政者在重大决策上显得左右摇摆、犹豫不决,常为眼前利益而放弃未来长远发展目标。例如,1985年的日元升值,为“日本模式敲响了警钟。已经是资金过剩的日本,由于日元升值更是实力倍增,日本本应该利用雄厚的
3、经济实力、宽松的经济,对“日本模式进行重大的甚至根本的改革。但是“政、官、企“铁三角关系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进行认真的改革,其中特别是涉及到官僚的利益。在日元升值、过剩资金倍增时,日本政府不是把力量放在模式改革上,而是放在把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上,即著名的“前川报告。倍增的过剩资金用冲向房地产和股票。在当时日元升值、资金过剩、超低利率的条件下,银行以及大量向不动产和股市提供资金,直接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形成。需要流血的金融改革?还是需要告别的日本模式?如前所述,尽管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在日本经济起飞阶段促进和支持了日本经济奇迹的产生;但同时也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即政府主导酿就产业政策产业政策需
4、要关系融资关系融资隐含政府担保政府担保导致不良资产。1996年底日本大藏省认为不良总额为5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1995年GDP的10。美国议会调查局推算日本的不良总额在70-80万亿日元之间,而有些学者认为不良贷款数字高达100万到150万亿日元!自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业一直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破产风潮此起彼伏,经营丑闻屡屡爆光,国际地位江河日下。尽管经过多年的挣扎,日本的金融体系依然没有明显好转,在有的方面甚至有所恶化,战后日本的金融业获得了超常的发展,形成了近乎神话的“奇迹。80年代中后期,世界500家银行排序时,前10家大银行几乎为日本所垄断,但现在日本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排名急剧下滑
5、。此前,美国穆迪评级对日本的部分银行的金融能力给出了E的等级(等级范围从A到E),从评级结果看,其现在的状况只比克罗地亚的银行体系稍许好一点。面对严峻的形势,实际上日本在8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金融体制改革。1981年,对实施近50年的(日本银行法)进行了修改,被称为日本“金融改革真正的元年,198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不仅改革不彻底,甚至在某些方面使其原有的弊病有所强化。到1993年4月日本实施了新的金融改革法,但起色并不大。1997年初又推出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政府干预,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经营自由和权力,推动管制性的产业
6、金融体系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系,以适应目前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对于日本这次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景,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需要流血的改革,“日本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的看法是,如果日本要彻底改革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就首先意味着要对长期形成的日本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因为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是与日本模式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的,而自从1997年日本金融改革全面铺开之后,其金融形势不仅没有出现转机,反而进一步加深了,特别是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明显增多也许值得考虑的是,日本到底需要流血的金融改革,还是需要有勇气对日本模式永别,重新予以市场机制以起码的尊重?成也金融败亦金融,“日
7、本病似乎仍广泛根植。在日本的经济起飞时期,日本的管制性产业金融体制为日本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这使得日本公司可以负担很低的资本回报率,向员工提供终生雇佣制度,无限制地追求市场份额,形成了过去的日本模式。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的变化,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依然在日本金融业顺利实现从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制。真所谓成也金融,败也金融。为了治疗日本病,国际经济界不少学者纷纷献计献策。美国麻省理院克鲁格曼所开的“药方是,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targeting),实行“有的通货膨胀(managedinflation),大量投放货币,以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克
8、鲁格曼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1991年以来日本所陷入的经济危机,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在银行不良资产这个巨大的冰山下面,还隐藏了日本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日本能否走出日本病,日本的管制性产业金融体制能否顺利地转向市场化的产业金融体制,关键在于能否探索出一种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经济金融环境的、更为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放松金融管制,打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努力实现从政府管制下的产业金融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金融体制的转换。从发展方向看,无论是日本的发展模式、日本的金融体系,都可以说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在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下,对现有的体制进行强制性的变革,考虑到目前缺乏清晰的变革目标,因而采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奇迹 没落 警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