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调整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调整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研究一、收入分配差距理论概述及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1、收入分配差距概述所谓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在价格、政府支出等工具的作用下,在国家、个人之间分割、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差距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居民之间按照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所表示的收入水平差别,以及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有比重的差别,收入分配差距分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2、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泰尔指数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经常被使用。泰尔熵标准是因泰尔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假设U是某一特定事件A将要发生的概率,
2、P(A)=U。这个事件发生的信息量为E(U)肯定是U的减函数,用公式表达为:E(U)=log(1/u)。当有n个可能的事件1,2,n时,相应的概率假设分别为U1,U2,Un,Ui0,并且Ui=1。熵或期望信息量可被看作每一件的信息量与其相应概率乘积的总和:E(U)=Uih(Ui)=Uilog(1/Ui)。二、收入分配格局现状分析(以安徽省为例)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态的。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机制形成,在生产领域、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的主体主要为
3、:政府、和个人。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主要解决的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涉及面广,如果初次分配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那么再分配将难以改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会导致收入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至今,劳动报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但是劳动报酬增幅小于国民生产总值增幅。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是总体稳定阶段,这段时间内劳动报酬占比总体保持在60%以上;19912003年为相对稳定阶段,劳动报酬占比均保持在52%左右;20042012年为总体增长
4、阶段,这一时期劳动报酬占比由44.63%上涨到49.06%,总体涨幅不大。1、安徽省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分析行业收入差距是贫富差距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运用行业平均工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极差值等指数进行行业之间绝对收入差距的纵向比较分析,以考察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相关数据显示,安徽省行业最低工资和行业最高工资近年来不断增加,行业平均工资也随之增加。最低工资由2000年的3672元增加到2012年的22845元,增加了近5.2倍;最高工资由2000年的9871元增加到2012年的70568元,增加了近6.1倍;行业平均工资由最初的6989元增加到4
5、4601元,增加了近5.3倍。由此可以看出,最高行业工资的增长快于最低行业工资的增长,由二者的极差值可以看出,最高行业工资与最低行业工资的差距逐渐拉大。2、安徽省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分析考虑到安徽省自然、人文、等因素,并结合以后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把安徽省分为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个区域。安徽省1995年到2013年四大地区的GDP比重变化如下: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区的GDP占全省的比重较高,且每一个地区的GDP比重基本上每年保持在30%左右,而皖南地区的GDP占全省GDP比重较小,每年保持在10%以下。皖北地区GDP占全省GDP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36.39%下降到2013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整 收入 分配 财政政策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