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式构成与交通衔接设施规划的关系.docx
《交通方式构成与交通衔接设施规划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方式构成与交通衔接设施规划的关系.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交通方式构成与交通衔接设施规划的关系2.2现状调查的交通方式构成根据调查得出:约80%轨道交通乘客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时间少于20-25分钟,换乘时间多于30分钟的地铁乘客仅占10%。从出行时间构成上来看,以轨道交通为主是比拟明显的。轨道交通客流各种辅助交通方式的出行构成、平均耗时、平均出行速度、平均出行时间见表2.2.1。调查数据中步行是最主要的换乘方式,占总量的45.9%,其次是公共交通。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如图2.2.1。而作为需要停车设施的自行车交通方式,其在进、出站客流中,自行车的构成比例分别为9.56%和3.00%。根据上述分析,各种换乘交通方式的影响间隔以步行为最短,约在1公里以内,
2、自行车次之约在1-3公里,而常规公共交通的影响间隔为2-10公里甚至更远。而私人机动车、出租、单位客车的影响间隔超过了10公里,如图2.2.2。3轨道交通车站的影响范围轨道交通车站的影响范围是由轨道交通车站的密度决定的,从核心区到外围,车站的影响范围会随着车站密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在同等条件下,其吸引才能受到车站交通衔接设施的影响,一个车站周边的道路通畅程度、公交线路、停车设施等因素是影响该车站吸引才能的关键因素。3.1区域位置的影响轨道交通车站的区域位置的影响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不同区域的人口和用地具有不同的布局和规模;不同区域地铁线路的规划线网密度和已经修建的线网密度不同;不同区域常规
3、公交线路和交通设施的装备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从核心区向外围区的逐步变化中,居民会随着出行间隔的增加而对出行换乘时间的容忍度相对增加。由核心区、中心区逐渐向外围区的变化中,居民出行间隔相对逐渐增加,其出行依靠交通工具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因此对常规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大。在核心区和中心区范围内,地铁线网密度不断增加,地铁交通方式的吸引范围将逐渐由间接吸引变化到直接吸引,由此带来在此范围内的乘客将会主要采用步行来进展换乘,以常规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为辅助换乘方式。在外围区范围内,由于地铁线网的密度较低,地铁乘客采用常规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或其他交通工具进展二次换乘的比例将会大大增高。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 方式 构成 衔接 设施 规划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