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型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比较,儿科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不完全型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比较,儿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完全型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比较,儿科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不完全型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比较,儿科论文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皮肤黏膜淋逢迎综合征,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逢迎肿大为特点1,80%以上患儿在5岁以内发病,尤以婴幼儿居多,无明显季节差异性。由于此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引发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病变,持续数月至数年,严重者构成血栓、管腔狭窄甚至心肌梗死,故早期诊断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近年来一些不完全型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病例的报道逐年增加2,3,临床上对这类患儿的诊断和治疗多有延误,造成患儿发生严重的冠脉病变。现将我们收治的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首性分析,比拟不完
2、全型川崎病患儿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式方法 1.1诊断标准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以知足不明原因的发热及下面5项中的4项:双侧结膜充血、颈部淋逢迎肿大、多形性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红唇、杨梅舌和手足病变皮疹、水肿、脱屑,假如少于4项则诊断为不完全型川崎病4,5.丙种球蛋白注射无反响型川崎病是指患儿在发病10d内接受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口服标准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后48h患儿体温仍高于38者;或给药2-7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并符合至少1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6.正常冠状动脉内径3岁下面 2.5mm,3-9岁 3mm,9-14岁 3.5mm;冠状动脉扩张指冠状动脉内径
3、大于正常,但 4mm7. 1.2研究方式方法 根据诊断标准,分别统计不完全型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指标及相关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及预后等,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珔 s表示,均值比拟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 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收集住院患儿108名,不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58例,男39名,女19名,男女比例为2.11;典型川崎病组患儿50例,男33名,女17名,男女比例1.91,两组性别比例差异不同无统计学差异 2=0.019,P 0.05。患儿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两
4、组 间 差 别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2=2.930,P 0.05.1岁以内患儿在两组中的比例无差异不同 2=1.230,P 0.05。【1】 2.2两组患儿诊断标准中异常感觉和状态发生率的比拟 典型川崎病组患儿的皮疹、淋逢迎肿大、结膜充血、唇干裂、杨梅舌以及手足脱皮等异常感觉和状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型川崎病组,除杨梅舌及手足脱皮外,其它异常感觉和状态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比拟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表2。除此之外,在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中,有1例出现腹水。两组患儿疾病诊断时距起病的时间分别为7.8 2.0d和7.3 2.2dP=0.188. 2.3实验室检查 两组患儿入院后检查的丙氨酸
5、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细胞、血小板、C反响蛋白及血沉等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不同表3. 2.4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超声以及心电图检查,不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有20例34.5%出现冠脉扩张,华而不实3例有二三尖瓣返流,1例 出 现 心 包 积 液;典 型 川 崎 病 组 患 儿 有11例22.0%发生冠脉扩张,华而不实2例有二三尖瓣返流,1例出现心包积液。两组患儿在冠脉扩张发生率的差异不同无统计学意义表4。心电图检查显示不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有4例发生异常,华而不实1例为窦性心动过速,2例为ST-T改变;典型川崎病组患儿有3例心电图显示异常。【2-3】 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