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中医儿科论文.docx
《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中医儿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中医儿科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中医儿科论文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华而不实以感冒发热最为多见。临床上缺乏特效的抗病毒治疗,有文献报道,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性更突出,不但能够降低体温,还能够提高综合疗效。但主要是针对风热型外感发热,风寒型外感发热报道不多见,故本文特将温水擦浴与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两种方式方法进行比照,讨论其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式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8年10月 2020年10月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华而不实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岁12岁(4.43岁 2.3
2、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岁12岁(3.69岁 2.14岁);两组年龄、病程、体温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1.1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体温37.741.0;病程48h以内;年龄2岁14岁。 1.1.2 排除标准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兼有发热异常感觉和状态者;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或有其他证据明确为细菌或支原体感染者;高热惊厥及中暑患儿;超高热 41 者;双足有皮损、溃疡等异常感觉和状态;已经知道对本组药物成分(柴胡、桂枝、苏叶、艾叶、薄荷、荆芥)、喜炎平过敏者
3、。 1.2 方式方法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料(儿科学拟定:发热、咽痒咽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感冒(风寒束表)的诊断标准。主症:发热恶寒。次症: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声清扬,无汗,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1.2.2 治疗方式方法 1.2.2.1 基础治疗静脉输注喜炎平注射液(每支50mg),每次5mg/kg10mg/kg,每日1次;体温 38.5者可遵医嘱应用吉浩(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报道,每次0.3mL
4、/kg0.5mL/kg;中药煎剂口服(院内自制)。 1.2.2.2 足浴治疗观察组患儿运用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足浴方药由柴胡、桂枝、苏叶、艾叶、薄荷、荆芥、防风各20g组成;所有药材均由江苏省中医院中药房统一采购,由制剂室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直径0.5cm的粗颗粒,装袋备用,每袋160g。将中药足浴方加水4 000mL浸泡15min20min,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煎煮15min,参加薄荷煮沸至闻香即可,去渣,取汁2 000mL备用。将煎煮好的2 000mL药液置于专用木制足浴盆中,药液温度为3840,将患儿双足浸泡于药液中,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每次足浴15min25min,1h后体温下降小于1 可
5、用原药液重复足浴1次或2次,或体温复升亦可重复足浴1次或2次 ,疗程3d,必要时追加疗程。共完成中药足浴9 9例次。 1.2.2.3 擦浴治疗对照组患儿运用温水擦浴方式方法,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温水浴,3839的清水2 000mL。每日擦浴1次,每次15min20min,以汗出为度,疗程3d。擦浴经过中应严密观察患儿反响,有寒战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共进行。温水擦浴91例次。 1.2.3 体温观察记录入组前和入组后72h体温,绘制入组后72h体温曲线。比拟退热效率、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治疗后0.5h、1h、2h、3h、4h、5h、6h和24h、48h、72h体温情况。天天08:30观察病人面色、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