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征信业研究,法律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征信业研究,法律毕业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互联网征信业研究,法律毕业论文内容摘要:2021年以来, 互联网征信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征信已经不能够知足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本文从SWOT分析的角度, 初步分析传统征信和互联网征信的优缺点, 结合机遇与挑战提出促进互联网征信健康发展的建议。 本文关键词语:互联网征信; 传统征信; SWOT分析; 一、互联网征信发展概述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央行征信中心) 于2006年3月20日批准设立, 截止2021年5月,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经收录自然人9.6亿, 采集信息覆盖个人贷款、信誉卡、保险、个人住房等8类相关金融信息, 所牵涉数据超过80项,
2、 逐步构成了中国传统征信体系。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普及, 以网贷、P2P行业为代表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最为迅速, 银行覆盖的数据已经缺乏以支撑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对征信行业的需求, 所以第三方征信应运而生。 第三方征信也就讲如今经常提到的互联网征信, 是指利用本身系统的技术, 对用户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整合, 并且得出相应的综合信誉评分。在互联网征信形式下,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2021年1月,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相关文件, 将芝麻信誉、腾讯信誉等8家老牌的互联网征信形式公司作为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试点。自此, 个人征信进入了多维度的大数据时代。 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 提高了金
3、融行业的业务效率。2021年3月, 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和8家征信机构联合筹建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征信将打破了传统的 数据孤岛 现象, 试着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 使征信行业进入数据分享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征信体系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互联网征信将人们的消费、租赁、理财等日常活动记录入库, 不同于传统征信, 互联网征信更具有技术和服务优势, 互联网征信必然成为将来征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长期以来, 中国征信市场一直是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主导的传统征信, 这种征信形式通常是指对特定的征信数据分析。互联网征信业的迅速崛起, 给传统征信业带来了宏大的冲击, 但是
4、作为新兴行业, 也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二、互联网征信业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S) 1. 互联网征信更注重数据的维度和量 征信, 顾名思义, 就是指信誉征集。而互联网征信的出发点就是征集数据, 不同于传统征信对特定数据的收集, 互联网征信采集的方向、范围更广, 不仅仅仅是在银行有交易记录的企业和个人, 而且还包括没有交易记录的网民。 2. 互联网征信结果更具有准确度 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进行数据计算分析、整理评级, 能够有效预测个人信誉能力, 大大降低了交易市场的风险。 3. 互联网征信的数据更具时效性 传统征信一般是离线后的数据分析, 但互联网征信的数据大
5、多来自个人的实时、热门数据, 涵盖了个人线上交易信息、社交平台数据以及其他在使用互联网时产生的数据, 不再会出现因信息的滞后而导致决策的偏差的情况。 4. 互联网征信的适用范围更广 互联网征信的信誉评分更多的是利用用户的行为轨迹来推断用户的资金稳定情况和风险偏好, 是对人本质上的推断, 能够应用于除借贷以外的履约场景。 5. 互联网征信获取的数据成本更低 传统的征信机构的征信数据需要通过采集或者第三方机构购买获得, 而互联网征信机构的数据来自于内部交易数据, 极大节约了数据获取成本。 (二) 劣势分析 (W) 互联网征信体系当前还在成长阶段, 相比传统征信体系还有很多缺乏。 1. 互联网征信数
6、据可信度争议较大 众所周知互联网征信数据来源于互联网的数据记录, 但是这种数据造假的可能性远高于传统的银行数据, 所以评分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导致一部分用户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 2. 互联网征信机构之间数据标准差异较大 我们国家互联网征信机构诸多, 其数据来源和标准都各不一样, 没有统一的处理规则。并且各机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的来源, 不会轻易将数据分享, 逐步构成 数据孤岛 。 3. 互联网征信机构内部数据处理技术还不够完善 多数机构依托于第三方机构, 本身内部没有完善的组织构架, 并且相比传统征信行业, 缺乏有经历体验的人才, 互联网金融技术较薄弱, 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征信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7、(三) 机遇分析 (O) 1.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征信业的发展, 为征信行业提供了法律支持 2003年建立征信管理局, 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基础的信誉数据库;2020年公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 成为征信业重要的法律根据;2021年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主导, 建立了第一家挂牌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 有效地将8家有互联网背景的征信机构结合在一起, 实现征信数据分享。 2. 互联网+ 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发展 互联网征信业就是 互联网+金融 的必然产物, 其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 为金融业提供运算分析等服务, 金融风险业务与征信业是必不可分的, 所以行业的融合创
8、新为征信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3. 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 为互联网征信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 2021年3月, 提出制定 互联网+ 行动计划,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的结合,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并且要求对互联网领域投入大量建设资金, 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金融业务决策得到质的飞跃。 (四) 威胁分析 (T) 1. 数据的质量和深度有待提高 由于互联网征信的数据来自网络交易和社交平台, 采集数据存在人为造假的可能, 数据不能分享的情况下行业内可能存在竞争, 导致征信数据的无效。其次, 大数据分析技术还不够完善, 缺乏大数据分析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数据越
9、多分析难度越大, 可能导致原有模型的失真, 为数据转化为商业用处制造了挑战。 2. 互联网金融的新业务远比传统金融业务冗杂 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创新, 才能知足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的需求。由于我们国家征信业较西方国家起步晚, 缺乏数据处理的核心科技, 怎样有效的处理大数据和研发新技术, 已经成为互联网征信业成长的一大阻碍。 3. 个人信息的泄漏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加大, 授信问题不够明确, 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采集颁布。同时网络无痕访问、修改等技术越来越成熟, 对于这些具有特殊性的操作, 没有明确的规定。都将影响个人征信市场的稳定。 4. 相关法律法规
10、不健全 法律建设相比互联网技术发展滞后很多, (征信管理条例已经无法知足在互联网大数据条件下的征信业务, 亟需新的行为准则对大数据采集、保存、使用等行为的约束。同时, 很多征信机构为保持本身竞争优势, 信息不公开, 采集数据的标准不统一, 需要进一步细化征信市场制度和业务规范, 维护良好健康的征信环境。 5. 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2021年开场互联网征信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热潮, 导致大量机构进入互联网征信领域, 而这些机构大多数并不具备数据分析的技术实力, 更有一些公司混淆征信与风投的概念, 严重浪费资源。 (五) 小结 从SWOT分析结果看, 互联网征信业相比传统征信业优势大于劣势, 机遇多于威
11、胁。应选择优势、机遇战略 (SO) , 利用本身优势把握外部机遇。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 提高机构本身处理数据的能力;其次结合传统的央行征信, 扬长避短, 到达共赢;最后, 加强征信法制建设, 促进征信业的持续发展。 三、推动互联网征信体系发展的建议 (一)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 提高分析数据的技术水平 互联网征信业已经成为当下必不可少的行业, 数据已经成了行业内的重要资产, 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数据成为实现数据价值的必要方向。借鉴国外成熟的征信形式, 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征信行业的发展, 运用互联网技术密切跟踪用户网络数据, 构建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 建立全面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形式
12、, 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其次, 尝试开展评级多方合作, 鼓励信贷市场的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机构互补评级;采取分层次收集数据, 不同层次细分不同指标, 例如社交指标、消费指标等, 最后构成一个综合指标评分, 推动征信行业多元化发展。 (二) 互联网征信与传统征信相融合, 促进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比照互联网征信和传统征信的优劣势, 能够明显得出, 两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为了到达征信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就必须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利用百行征信实现央行征信和互联网征信的联络, 最终到达数据分享的目的, 通过数据分享, 不同机构数据比照, 挑选出最为有用可靠的数据组, 提升征信数据的准确度。采取以央行征信为主的
13、征信数据收集标准和格式, 进而完善征信数据分享机制, 征信领域不断扩大, 线上线下相结合必然会成为将来征信业的发展主旋律。 (三)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监管机构 个人隐私和数据采集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征信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规则和立法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步。在(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健全有关互联网征信的规章制度, 并结合法律法规加强违规惩戒力度。明确什么样的行为可行, 什么样的行为是禁止的。将个人隐私保卫放在管理条例的首要位置, 细化每项个人征信数据采集和合理化步骤, 规范行业内信息采集、处理和使用限度和准则, 明确个人对信息使用的知情权。其次, 要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主要监管机构, 强化对征信业的监管, 不定期开展对征信机构的检查, 如有违规操作, 一定加以重办, 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刘新海.百行征信与中国征信的将来J.清华金融评论, 2021 (11) :100-102. 2 白静.实现征信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探究及途径选择J.征信, 2021 (11) :38-43. 3 张建华.互联网征信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21 (1) :40-4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