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探析,东方哲学论文.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探析,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探析,东方哲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探析,东方哲学论文和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存在于传统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乃至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当代人的思维习惯看,传统文化包括 和 在内的众多概念都是纠结在一起的,朦胧的,甚至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完好理解、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中 和 这一范畴不能仅仅站在当今社会生活需求的角度,从趋同方面罗列其优点; 也不能站在批判的立场,指出其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性与缺乏。应该从其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特点去分析和解读,在全面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再作扬弃取舍。 1 演进之 和 和 作为一个范畴,其发展脉络呈现出由个别到一般,由详细到抽象的演进轨迹。 1 音声之 和 . 和 的本义
2、是指声音之相应,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1.(尚书 尧典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中的 和 就是从其本义而言的。老子也有 音声相和 3: 1之讲,都指多种声音的协调状态。 2 调和之 和 .随着 和 的协调之义的逐步扩展,人们开场灵敏运用这种状态,采取词性转换和字义引申的方式方法逐步实现了其内涵的扩展、提升,赋予了其 调和 之义。(尚书 尧典中有 协和万邦 之讲,将万邦之 和 比作音声之 和 .(左传 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晏子关于 和 的言论: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4将声音之 和 类推至调羹之 和 .(左
3、传 襄公十一年称 晋侯 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4:355更能讲明这种转换与类比。 3 礼义之 和 .礼、义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集中具体表现出,是其理想社会秩序的两大重要维度。孔子讲: 礼之用,和为贵。 5:3(礼记中有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则群物皆别。 6的讲法,将 和 作为礼的理想状态而提出来。在义的方面,(周易中有 利者,义之和也 之讲,其解释为 利物,足以和义 7:2 -3.荀子也有类似讲法: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8:104 -105以为义也需要 和 . 4 生物之 和 . 生 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
4、别重要的地位,将生的功能赋予 和 ,是其范畴发展经过中的重大突破,能否正确处理 生 的功能与协调状态之间的关系,也是 和 的实践经过中的一件大事。(国语 郑语记载周太史史伯时说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9这里讲了 和 与 同 的差异主要在 生 . 和 所以能生是由于一物之 生 由多种因素构成,假如仅有一种因素是不可能 生 物的,是不可能继之以长久的。(荀子 天论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8:206也将 和 与 生 联络到了一起。就社会状态而言,和谐的气氛、和平的环境更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
5、 就自然环境而言,风和日丽、风调雨顺则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这应该就是 和实生物 的内涵。 5 内在之 和 .老子将 和 与生命体的内在状态联络起来,为 和 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老子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26 -27他还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3:33 -34这样的状态,老子以为是万物普遍的恒常姿态。 6 中和之 和 .假如讲前面的 和 都是专有所指,那么从这里就开场走向抽象化、概念化。(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
6、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0:1这里的 和 ,已然超越了前面所有的状态与功能,作为 道 的普遍性标准用于天下。 7 太和之 和 . 和 而至于 太 ,是从本体论层面而言的,源于(周易 亁卦 保合太和,乃利贞 7:2.北宋张载以为: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 效法于简者坤乎!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氤氲,缺乏谓之太和。 11明清之际王夫之讲: 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絪缊于
7、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这里的 和 是天地生成之初的混沌状态,是万物生成的本始状态。 2 发生之和 和 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的,传统文化先天的带有 和 的特征。中华先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大陆环境,较早构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主要从事四季轮回、生长珍藏的农业生产,日复一日,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美自足、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对天时物侯变化的依靠性很强。据记载,对四季变化的节气的认识早在夏朝即已构成。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顺天时 6:4.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左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构成了人们对天地自然的依靠关系,引导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步构成整
8、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效法借鉴,进而建立相应的社会秩序,这就是所谓的 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由 象 开场的,由象而数,由象而理,由象而气,逐步展开。代表性的有我们熟知的太极、八卦、三才、五行、河图、洛书等,能够讲是一种 模型 的思维方式。华而不实有的是具象的,如八卦,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7:70; 有的是不具象的,如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3; 还有的非常简单,如太极图,只是两条阴阳鱼,再如河图、洛书,只是几十个点的排列。这些形式看似简单,但其间的内涵却特别丰富,蕴含了中华先民几千年实践的认知成果,指导着中华文明几
9、千年前进的历程,直至今日仍然充满活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继承。 那么在今天看来,这些不易把握,甚至能够讲带有某些神秘色彩的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呢? (周易的解释是 效法 , 法象莫大乎天地 7:62, 崇效天,卑法地 7:59,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7:56.老子的解释也是效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14.所谓的阴阳五行八卦等,都能够讲是这种 效法 的结果。 我们能够对这些熟知而又陌生的思维形式做种种揣测,但其主旨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农业生产所构成的生、长、收、藏规律的默契于心,所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