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暧昧”审美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美学论文.docx
《论述“暧昧”审美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暧昧”审美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美学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暧昧审美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美学论文当代审美在日常生活审美和颠覆性审美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这种趋势使得审美范畴急剧扩大,此前种种的不可能,如今自然而然进入了审美的视野, 暗昧 审美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暗昧 审美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美学中是本质本相的存在,在西方审美中也屡被提及,但一直被忽略被遮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审美、传统审美话语梳理和东西方理论打通的视域下, 暗昧 审美散发出古老而又鲜艳的光彩。本文拟从普遍的心理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审美观照,西方当代科学照应以及作为普遍的审美感悟方式和艺术表现、表示出手法等方面阐述 暗昧 审美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一、 暗昧 是一种特殊
2、的心理状态,有着广泛的心理学意义 鲁迅在日记里多处用过一个词, 洗脚 , 今晚洗脚 , 又洗脚 。 学医出身的鲁迅或许真的很讲究卫生,但却绝对没有在日记里记录洗脚的必要。事实上, 洗脚 是一个相当含混,委婉及暗昧的词,是鲁迅创造的一种隐喻,为着一种 暗昧 表示出的需要。隐喻创造对鲁迅来讲,或许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其意义,则很重大。亚里士多德曾讲: 尤其重要的是擅长使用隐喻字。唯独此中深奥微妙无法向别人领教。擅长使用隐喻字表示有天才,由于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喻字,须能于不大类似的事物中看出它们的类似之点。 关于 洗脚 的隐喻与 暗昧 ,知名度很高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只要受宠的女人,
3、才能享受专门的洗脚待遇,被冷淡、失宠的,此种待遇随即取消。洗脚的意义相当暗昧,宠辱的意味却异常清楚明晰。电影中洗脚的 暗昧 ,成了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里,弱女子悲惨命运的隐喻。 在文艺作品模拟的现实生活中, 暗昧 质性的事例不胜枚举。(红楼梦中,某些 暗昧 之处相当精彩。宝玉在侄媳妇卧房中的白天梦,宝玉跟袭人行知心会的情事,倔老头子喝醉了酒骂人家 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宝玉送给黛玉的手帕,黛玉讲宝玉的 你可改了吧! 晴雯的挑灯补裘,出家人妙玉借口宝玉是一俗人,不配用更精致的茶具,而只给他用自个的茶杯冲茶喝,无不充满无限的 暗昧 的兴味。 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4、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全诗二十个字无一处提及 怨 ,但是,在详细细微的情节描绘中,那种孤寂冰冷的感受异常浓郁,那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模糊的哀怨愈品愈浓。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恰似 好似是坦然直陈, 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好似答非所问,但是,只要用心体会,那种无边无际、波涛壮阔、永无停歇的悲戚与忧愁又跃然如见,震撼人心。文字 暗昧 朦胧,情感却清楚明晰可感。相比之下,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里的暗昧,就简单明了得多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中,很多事都跟 暗昧 有关。 暗昧 是一种常态的真实的心灵状态。不可
5、否认的是,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很多事儿都跟 暗昧 有关,且影响深入而长远。 需要十分强调的是,我们讲的这种 暗昧 ,只能是事物的一种常态的真实的存在状态,更多的跟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灵感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而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准低下,行为龌龊下作无关。 暗昧 ,就是讲不清,道不明,就是捉摸不透,游移不定,就是不分明,不清楚明晰,不明确,不确定。或者,就是存心故意不讲清,不道明,存心故意让事物停留在捉摸不透,游移不定,或者不分明,不清楚明晰,不明确,不确定的状态。 进而实现某种特定指向的分明、清楚明晰、明确、确定与真实。 暗昧 有着芜杂、含糊、含混、混一、模糊、穿插、参差、重叠、
6、错综、融合、回旋、转换、纠缠、暗示、隐喻、遮蔽、多义、歧义的质性。 暗昧 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更是一个有无数可能的宏大的空间,蒙着深奥玄妙的面纱,蕴涵着种种玄机,指向那些宏大的真实,需要感受者的想象、感受、知觉和味觉,调动其全部的能力和激情,去梳理,去品味,去把玩,去挖掘,去抽丝剥茧,去探究体验,去感悟,并从中认知生命的本真意义,人生的本真意义,宇宙的本真意义。 二、 暗昧 在哲学层面是一种本质本相的存在 (一)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 暗昧 是一种本质本相的存在 1.(庄子 应帝王的 浑沌 与 暗昧 (庄子 应帝王曰: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
7、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4(P267)庄子非常会讲故事,而且直逼世界的真相。 暗昧 、 浑沌 大概是世界的真相、本相。有时候,世界世事的意义就存在于一片混沌模糊之中,在讲不清道不明中,自由生长,一旦要逐一区分,则一切都将不存在。 水至清则无鱼 是这个道理。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稣,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这个道理。曹元宠的(卜算子 咏兰: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也是这个道理。世间真相好像月色,如此的暗昧混沌而又清楚明晰分明。 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我们听不到花儿开放的声音,看不到鸟儿飞过的痕迹,
8、透过所有的浑沌暗昧与未知,我们正拥有着整个世界。 2.(道德经的 有物混成 与 暗昧 无独有偶,(道德经 二十五章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P77)世界的原初形态就是 有物混成 ,世事的本相亦应如是。在 混成 中,在 暗昧 不清中,渐次成长,渐次分明,渐次清楚明晰。而在渐次成长,渐次分明,渐次清楚明晰中,走向大,走向逝,走向远,走向反,走向与本相的异化,走向 非常道 的寂灭之途。 (道德经 一
9、章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老子所谓 道 ,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 暗昧 不明,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但凡能够讲清楚的(可道),就不是常道(非常道),绝非世界的本相或本真。而是fo教讲的 刹那 ,早晚要寂灭的 刹那 。 (二)当代科学同样揭示了 暗昧 本质本相的哲学意义 1.混沌理论与 暗昧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考虑与量化分析的科学方式方法,用以讨论动态系统中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和预测的现象或情况。 混沌一词指宇宙未构成之前和事物内部混乱浑沌、暗昧不明的状态。混沌理
10、论首先成认世界的本源是混沌、暗昧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导言中讲: 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混沌理论援引中国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所持有的认识,主张宇宙由混沌之初逐步向有条理的世界发展,而且在很大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着浑沌、暗昧、复杂的事物。混沌不是偶尔、个别事件,万事万物,莫不混沌。 混沌理论揭示的,正是世界混沌易变、暗昧模糊的本质本相状态。 2.系统论与 暗昧 系统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论坚持在整体、浑然中全面、完好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强调认识的整体性、混一性、不可分割性,同样是事物浑沌、 暗昧 本质的具体表现出。系统论强
11、调1+1 2,强调事物整体的、有机的存在与意义,一改以往分解的、割裂的、零碎的世界观和方式方法论。 系统分析方式方法凭借古老智慧与当代思维的结合,为当代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更为符合事物本质实际的思维方式。混沌局部,模糊局部,强调整体,凸显整体,局部的暗昧消解,为的是整体的清楚明晰与分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所强调的。(道德经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既是有无之辨,亦是整体与局部之辨,更是清楚明晰与浑沌、分明与 暗昧 之辨。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讲过: 唯有整体才是美的。 3.
12、模糊数学与 暗昧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发表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模糊数学以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模糊事物、模糊性、模糊状态为考察、研究对象。模糊数学认定事物发展经过中存在众多不确定性、不分明性、不明朗性以及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存在着亦此亦彼,互相转化,互相关联的过渡状态。在模糊数学的推动下,出现了很多模糊学科,如模糊思维学、模糊语言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模糊美学。而这些有关 模糊 的研究,都基于世界 暗昧 的本质本相。 查德睿智地指出, 模糊、暗昧以及不精到准确,一般地讲是贬义词。当我们谈到精到准确、逻辑以及清楚明晰时,都充满敬意,而对缺乏数学训练或者模糊的推理
13、则感到蔑视。但是,假如深切进入研究人类的认识经过,我们将发现人类能运用模糊概念是一个宏大的财富而不是负担。 事实上,在人类知识领域里,非模糊概念起主要作用的唯一领域只是古典数学。一方面,这使得数学具有其他领域所无法与之比较的一种美、气力和广泛性。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它在模糊性起显著作用的领域里的应用 十分是人文系统,这里人类的判定、感觉和情绪起重要作用。 查德没有忽略、抹杀古典数学独特的美学作用,重要的是,他指出:古典数学固然伟大但具有与其本质对立的局限,即蔑视模糊、暗昧以及不精到准确,不允许模糊性存在,限制了人文科学中的模糊性的发展。模糊、 暗昧 不仅仅是真实的存在,更是一种人类的智慧与能力
14、。美国科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讲: 人具有运用模糊概念的能力。 康德则讲: 模糊观念要比清楚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三、 暗昧 是审美感悟的必然途径之一 (一) 拈花微笑 与 暗昧 (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fo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深奥玄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所谓 正法眼藏 ,就是 正法 ,正大的、光明的、绝对的、最高境界的真理。而 涅槃妙心 ,亦是最高境界之心灵状态。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一种极其深奥玄妙暗昧的途径到达的。正是这种深奥玄妙的,讲不清、道不明的,含混暗昧的心灵状态与心灵交感,
15、成就了fo法大意的传承与光大。同时,也成为心灵会通、艺术创造的至境。所以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讲: 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 澄怀观道 ,在 拈花微笑 里领悟色相中深奥玄妙至深的禅境。 埃伦茨威格则认定艺术有一种 虚假的混沌 ,它掩盖了 潜在的秩序 。这种秩序只要 合拍的读者或艺术喜好者 才能捕捉得到,这是一个 远远优于推理和逻辑 的审视经过。 禅的境界清远超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痕迹却洞若观火。 拈花微笑 ,众法归根,众美存焉。那正是 暗昧 中的分明。 (二) 惚兮恍兮 与 暗昧 (老子 十四章云: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
16、兮恍兮,华而不实有象;恍兮惚兮,华而不实有物。窈兮冥兮,华而不实有精。 惟恍惟惚 ,正是我们讲的 暗昧 与 浑沌 。能够感悟,但难以分解,不能通过分析性理性认识的生命感悟状态正是恍惚、暗昧、浑沌之境,审美模糊体验之境。在审美感悟经过中,人们常会有一种如真似幻、似无却存的暗昧、恍惚感受。即 似明如昧,似作如受 。 审美模糊体验并非指糊里糊涂、茫然无知或一团乌黑,而是指在审美感悟经过中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讲 的朦胧、暗昧体验。 恍惚 、 暗昧 、 浑沌 是世界的本原状态,朦胧不定的深层生命律动是美之所以产生的源泉。 艺之极致,必归道原,上诉真宰,而与造物者游;声诗也通于宗教矣。 空洞超脱,必至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