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消化不良以上腹部烧灼感、疼痛、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表现。根据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通过内镜、腹部超声等检查,发现器质性病变(如溃疡、反流行食管炎、胰胆疾病、肿瘤性消化道疾病等)的,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消化不良,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胃十二指肠功能为乱为主,引起上腹部烧灼感、疼痛、餐后饱胀、早饱等一种或多种症状,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起病缓慢、病程长,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比例较高,尤其在老年人中更
2、易多见。功能性消化不良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负担。1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功能性消化不良全球分布。各地区、各民族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在亚洲,发达国家发病率小于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调查报道各不相同。中国的发病率比亚洲发达国家发病率高。部分调查研究认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从青少年到老年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水平、职业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也不同1。2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不清,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睡眠异常和精神因素等因素有关。精神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相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失眠、焦虑、抑
3、郁、紧张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儿童期时出现应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异常是焦虑、抑郁。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孤僻、易沮丧的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较其他儿童高。发病机制不清、复杂,可能为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胃酸分泌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胃对食物的容受性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社会因素(失眠、焦虑、抑郁、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生冷、甜食、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不健康饮食)、遗传等。动力障碍主要为排空延迟、协调运动失常等。内脏感觉过敏指患者胃感觉容量低于正常人。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部分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消化不良症状缓解,部分患者根治幽门螺杆
4、菌后消化不良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症状改善后再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有家族史,有家族聚集性1。生冷、甜食、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较少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不健康饮食可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3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罗马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亚型:上腹痛综合症、餐后不适综合症。上腹痛综合症以上腹部烧灼感、疼痛为主,餐后不适综合症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两型均可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餐后饱胀指食物存留于胃部时间过长引起不适。早饱指进食少量食物既有饱满感,不能继续进食。上腹痛指两侧锁骨中线之间,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部位的疼痛。上腹部烧灼感指上腹部灼热感。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排除性诊断。诊断标准为上腹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功能 消化不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