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教育学论文.docx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教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教育学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教育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2.1】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2.2】【第三章】【第四章】【总结/以下为参考文献】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 2.1.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2.1.1.1 互联网+教育 的缘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一句享誉千年的哲理名句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往事物的规律,也正好应景了当下互联网时代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互联网+. 互联网+ 最早是于 2020 年由于杨提出,他以为互联网+即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浸透和改变。在 2021 年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
2、出 互联网+ 计划,这意味着 互联网+ 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再加上 免费使用 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如同一场海啸,席卷了各个传统领域,掀起一场改革的浪潮, 互联网+ 计划应用到教育领域,即为 互联网+教育 . 自 2020 年起中国互联网+教育开场进入人们视野,逐步风行整个教育领域,并且在持续发酵中,互联网+教育区别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早期教育信息化是典型 教育+互联网 形式,是立足教育内部去审视教育信息化,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嫁接互联网渠道,是一种平移化的知识传播,传统思维占据主导位置,无论从技术、人才,还是运营管理来看,都与互联网免费分享的特点相去
3、甚远,因而,教育+互联网并未促使教育形态发生本质性改变,教学质量并未明显提升,反而给师生增添了一定的负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数字化校园,这是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必经的一个初期阶段。而 互联网+教育 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对信息技术发展不断追逐,而是让教育去不断地适应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教育,更重要的是它让师生共同介入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而让整个学校课程,从教学组织构造到课程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宏大变化。而且, 互联网+教育 不仅仅指互联网+学习,互联网+教学,而是指互联网+教育领域,生成的是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师生在互联网
4、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形式,其本质是为了全面深切进入推进教育当代化,通过互联网传递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智慧型人才。 互联网+教育 时代的来临,为教学形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微信公众号、MOOC、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学习空间、云课堂等这些 互联网+教育 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教学形式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使用价值,加速了教育的自我变革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了教育质量。 2.1.1.2 互联网+教
5、育的特点2.1.1.2.1 学生地位主体化 互联网+ 给教育带来的改变,不仅仅仅是科技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愈加具体表现出出人文性,真正能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经过的主体,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空间泛在化和学习内容丰富化。随着互联网和各种学习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包等的迅速普及,学生已经过 数字移民 转变为 数字原住民 ,在学习经过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从被迫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寻求索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而是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移动学习、微课学习、MOOC 学习、网易公开课程等各种多元优质的在线教学课程
6、;而且学生的学习地点也不只是发生在教室,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泛在学习。详细而言,泛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多元技术支持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知识学习的场域,是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融合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化的学习活动环境1.这种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出了 随时性学习、螺旋式发展 的学习理念,也活化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智慧化学习者的活动经过。 2.1.1.2.1 老师要求挑战化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深入的认识到,老师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协助老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经过中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和拓展老师的教
7、育手段和教学内容。因而 互联网+教育 对于老师来讲,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的当代教学系统中,老师必须得转变传统的老师地位、教学理念,以及传统的教学形式。 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海量教育资源,师生都能够同时短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老师不再是知识的 权威拥有者 .因而,首先,老师应该由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经过中,更多的是师生一起合作成长的经过,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老师应该从课程开发者转变为课程的理解者。当今北美课程领域早已走出了课程开发范式,派纳曾准确指出:课程开发,生于 1918 年,卒于 19691.
8、互联网+教育 的应用,让师生获取课程资源的方式不局限于单一的书本教学资料,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因而,老师要擅长利用各种互联网媒介和互联网资源,加强对已有资源的理解,合理恰当的将各种已有的课程资源纳入课堂;其次,老师应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如今的学生被称之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其信息素养明显高于老师,因而老师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最后,老师应该积极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尝试 O2O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形式,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2.1.1.2.3 教学媒介智能化 互联网+教育 时代带给我们越来越丰富的工具,让人们能共享和体验他们所想要
9、的一切。回到十年前,我们的共享和体验大多通过文字,之后通过图片,如今我们进入了互联网视频的世界,只要打开随处可见的智能终端就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畅想将来的课堂,我们甚至能够通过 3D 来全身心的体验课堂上的一些情境。因而,老师应该充分地感遭到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机遇,积极应用智能化的媒介,真正实现互联网支持下的学习变革和创新。总的来讲,在当下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媒介主要是视频为主,而视频的来源主要有下面几个热门: 第一是微课:微课出生于 草根 ,以技术门槛低,制作方式快速、人人皆可介入、传播沟通高效等特色在我们国家教育界掀起了一阵热潮,主要被定位为一种 教学资源 服务于老师教或 数字化学习资
10、源 服务于学生学。学者们普遍以为,微课是指以 5-10 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个知识重难点或某个精彩的教学环节,由老师自行开发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元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综合看来,微课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基础是碎片化与完好化的统一,固然时间简短但能完好地讲明一个问题,所谓 5 分钟经历一次考虑,300 秒完成一次学习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第二:重点是优选教学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知识点的分解与联合决定着所开发微课的价值;第三: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用人性化的教学设计打破网络上时间和空间的隔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课将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11、和学习方式,不断推进学生 O2O 学习、混合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发展。 第二是慕课: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的简称。随着开放和分享教育理论的推广,MOOC 这一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需求下兴起的新课程于 2008 年逐步走入人们视野,它是通过云计算平台使名师的授课覆盖传统意义上难以企及的受众人数。随着 MOOC 的不断发展,2018 年的秋天 MOOC 被称为 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开场席卷整个教育界,(纽约时报甚至称 2020 年为 慕课元年 .Coursera、edX 和 Udacity 是提供慕课平台的最有影
12、响力的类课程,它们具有一样的教学宗旨和不同的教学服务与支持,前两个均进入中国。总的来讲,慕课有助于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程度,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的构成,有利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由于慕课所需的资金成本较高,当前主要运用于高等教育阶段,但从长远来看,慕课也将适用于中小学,只要通过微课不断 慕课化 ,将零散的微课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组织起来,慕课和微课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第三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即在互联网环境中,老师在课外提供应学生以教学视频如微课、导学案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首先完成对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学习,而师生在课堂上则一起完成作业答疑
13、、合作探究和互动沟通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1.主要具有下面几个特点:首先,从教学经过来看,翻转课堂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而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从师生角色来看,老师由知识的教授者变成了学生智慧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探寻求索知识;最后,从教学环境的角度看,翻转课堂通过利用学习空间整合传统的线下课堂与当代的网络课堂,构成 O2O 的学习气氛,符合当下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 因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老师应主张学生课外通过观看微课、慕课进行自主学习把握知识,课中则通过重点分析、开放讨论促进知识的内化。通过技术的外在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进而不断地优化传统的
14、课堂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2.1.2 智慧的定义。 智慧,是人类完善本身的永远恒久追求。在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他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以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那智慧的出处来源于哪里?究竟何为智慧? 2.1.2.1 词源分析 智慧 一词确实切起源迄今尚不明了。据讲究,在中国, 智慧 在古代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出自于(墨子 尚贤中: 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在这里智慧意为聪明才智,英译为wisdom.孟子提出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2的思想,以为有智慧不如赶上一个好时期,只要顺应时代发
15、展的趋势才能有所作为。在西方,智慧理解根植于神话传讲:在希伯莱人的创世神话中,智慧是由知识之蛇带来的;在希腊人的英雄神话里,智慧女神雅典娜是从万物之主宙斯头颅裂缝中诞生的3.因而,古希腊以为人是不能直接拥有智慧sophia的,但人能够 爱智慧 .柏拉图以为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造就哲学家,而哲学家首先应该是智慧喜好者philosophy。 智慧 也是由梵语 般若 prajna 意译而来,在fo教中智慧被解释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把握真理的最高能力。牛津英词典追溯词语演化,指明智慧的古英语为 smeortan,源于西日耳曼语,后衍生为 smart,1972 年,smart 一词第一次被解释为 智能
16、的,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技术设备 .随着 21 世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智慧如今用得最多的释义是 smart,也叫智能,如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智慧城市smart city、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智慧医疗smart medical等。 从中外 智慧 词源的起演变分析来看,智慧一直是东西方学者讨论的问题,古人们渴望获取智慧,饶有兴趣的去研究 何谓智慧 以及 怎样获得智慧 ,关于这些都有着众多阐述。 2.1.2.2 内涵分析从相关词典释义来看: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智慧 这一概念最先被发现于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
17、古埃及文字记载中, 智慧 被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韦氏大辞典将智慧定义为 一种对言行的敏锐感,以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 在第十版(新华字典中,智慧即 对事物能快速、灵敏、恰当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 .(辞海把智慧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定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犹言才智、智谋。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中对智慧的解释主要有智慧、睿智;明智的行为,明智的言语,知识,学识。 从古今中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来看:首先哲学家对智慧的认识是异常丰富的,例如,苏格拉底以为: 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假如它们要成为美,就都系于智慧;所以推论下来,智
18、慧就是使人有益的东西。而美德,我们讲,也是有益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结论:美德是智慧。 他的门徒色诺劳也讲:智慧就是最大的善。由此可见,智慧就是善恶、是非的道德标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指出,智慧是 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 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目的一书中阐述道, 智慧是把握知识的一种方式,它牵涉到知识的处理和选择,以及指导我们怎样去运用知识能够使人类直觉经历体验更有价值 .1 他以为教育是一门 转知为智 的艺术,教育的理想最终应转换到追求智慧上来。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普遍以为智慧是一种对社会情境的特殊敏感性并
19、知道在华而不实怎样表现。普遍以为,智慧的概念最初来自音乐。在音乐里,Takt是德语,指 节拍 ,音乐节拍是一个音乐作品的 脉搏 ,没有节拍,曲调是不可能存在的,乐队中打击节拍的指挥棒叫 Takstok.伏尔泰Voltaire大约于 1769年初次将 tact节拍的概念从音乐领域引入到智慧领域中来,后来智慧tact逐步被理解为在人类互动中让人能够敏感地、灵敏地与别人交往的特殊品质1.由此可见,音乐的 tact 是对智慧的一个绝佳类比。 再次,心理学家对智慧也有着多样化的见解,如有的学者以为智慧是考虑和认知的基本认知经过,有的以为智慧是辩证相对思维形式情绪和思考的有机整合等,代表性观点是美国心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