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与后果,经济危机论文.docx
《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与后果,经济危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与后果,经济危机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与后果,经济危机论文20 世纪 90 年代爆发的泡沫经济危机将日本经济拖入长期低迷。透视这场危机,我们看到金融部门在日本这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经高度膨胀,货币政策的运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忽视金融部门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也是引发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一、金融部门膨胀的理论分析 根据二分法,当代经济体系能够解析为两部分,一是实际经济,一是名义经济。实际经济内涵是详细产出,名义经济内涵是详细产出的货币价值。很显然,金融活动属于名义经济的范畴。继续应用二分法,能够将经济部门分为实际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是从事投融资活动的各类经济部门的集合,其经济总量由
2、所有部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流量与存量反映。关于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的关系,门克霍夫和托克斯多尔夫提出了金融部门分离讲,白钦先等提出了金融虚拟性讲。笔者将此两种观点归纳为金融部门膨胀讲,即由金融虚拟性所导致的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分离以及金融部门自我运行、自我发展的状态。门克霍夫和托克斯多尔夫从金融功能角度对金融部门分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指出金融部门分离的现象是金融市场增长远快于实际经济部门增长,金融市场呈现自我运行的态势,而且,金融泡沫既加强了分离力度,也毁坏了金融功能。白钦先等学者以为金融虚拟性是金融尤其是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具的运动所表现出的超越于实际经济合理界线的规范性、本质性的特
3、征或状态。笔者以为门克霍夫和托克斯多尔夫从金融功能的角度讨论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的关系捉住了问题的本质,而白钦先等学者的着述是对门克霍夫和托克斯多尔夫讨论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的基本功能是跨期配置资源以及由其所衍生的风险管理。判定投资于实际经济项目内在价值的原则是项目将来现金流的现值。金融工具的虚拟程度由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与实际经济项目内在价值的关系决定。随着金融工具虚拟程度提高,其与实际经济部门将来现金流现值的关系愈发疏远。高度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风险管理,但这一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取决于对实际经济部门的风险认识,即对将来现金流现值的判定。 门克霍夫和托克斯多尔夫以为金融泡沫既加强了金融
4、部门分离力度,也毁坏了金融功能。白钦先等学者在对金融虚拟性的定义中也隐含这样的意义: 金融工具虚拟性中包含泡沫属性。金融泡沫的产生是投机者不顾及实际经济部门的将来现金流,而专注于短期的买卖差价,由此不断推高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并不断放大金融交易规模,这一经过中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功能丧失,高度虚拟的金融工具变成了高度投机的对象。这样,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进一步分离,其自我膨胀的程度进一步加大。 面对金融部门的膨胀,货币当局既是困惑者又是推动者。一方面金融部门膨胀使得货币当局对流动性总量的控制特别困难,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宽松的货币政策又使太多的货币在金融部门自我循环,导致流动性过剩和金融泡沫,金
5、融部门不断膨胀。 二、日本泡沫经济危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 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表现为汇率和利率变化,还表现为金融自由化的全面推进。事实上,日本经济泡沫正是起源于 1984 年的金融自由化,并在 1985 年以后的日元升值、利率下降共同作用下不断膨胀。以 1984 年 5 月(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和(关于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在状况和瞻望发表为标志,日本开场推进金融自由化。 1985 年 9 月 22 日美日等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签署 广场协议 ,以日元升值来应对日本对美的大量贸易顺差。此后日本银行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的市场干涉措施,引起日元升值和美元贬值,1986 年 1 月日元升至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