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无为县傅村为例检验拉波夫的语变化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docx
《以安徽无为县傅村为例检验拉波夫的语变化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安徽无为县傅村为例检验拉波夫的语变化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安徽无为县傅村为例检验拉波夫的语变化机制,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具有这样两个基本事实:第一,语言构造的各个方面(音系,语法,话语风格,语义和词汇)总是在变化;第二,在不同的时空中,语言变化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因而,对于语言变化研究者而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弄清楚某一时空环境下语言变化的方式,以及它与其他时空环境下的语言变化具有如何的异与同。只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概括出具有高度普遍性的语言变化规律来。自1960年以来,社会语言学家们便一直着力于这样的工作,试图弄清楚语言变化是何以发生的,变化的经过又是怎样。华而不实以拉波夫的研究最为突出,他不仅奠定了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化研究的基本形式,而且身体力
2、行概括出了一套语言变化机制。也正由于其突出的工作,拉波夫被视为社会语言学的奠基人。然而问题是,拉波夫的语言变化机制,其普遍性又怎样呢?能否也能解释现代中国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为此,本人就以安徽无为县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为例,来对拉波夫的这套机制进行一番检验,等待能有所发现。 一、拉波夫的语言变化机制 著名语言学者冯胜利讲,拉波夫的成功就在于他对语言变化机制的不懈追求,而 机制 就是 事物运动变化的详细程序,是造成事实所以为事实的详细运作规程 。 拉波夫(Labov)关于语言变化机制的主要观点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他的(论语言变化的机制一文中。在该文,拉波夫集中阐述了机制问题之于语言变化研究的重要性,以
3、及探寻语言变化机制的详细措施,并且还结合自个的研究实际提出了一套语言变化的机制。拉波夫以为,语言的演变问题大致有如下内容: 1语言演变(linguisticevolution)有一个总的方向吗? 2对语言变化的普遍性限制是什么? 3新变化不断产生的动因是什么? 4变化按如何的机制推进? 5语言演变有没有某种适应功能(adaptivefunction)? 拉波夫进一步指出,历史语言学主要研究过去已经完成的语言变化,这种研究形式或许能够解决前两个问题,但对于后三个问题最好要通过深切进入研究进行中的语言变化(linguisticchangesinprogress)来解决;华而不实变化机制问题又是一个
4、核心问题,关于它的很多结论与后两个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而要获知语言变化的机制,就要弄清下面三个问题: 1转移(transition)问题:这是要发现某个语言变化是沿着如何的途径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 2嵌入(embedding)问题:这是要发现社会和语言行为的连续性基质,语言变化就是在这样的基质中得以进行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发现语言系统内某些元素之间以及这些元素与非语言系统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共变关系。 3评价(evaluation)问题:这是要发现客观(或显在)变化的主观(或潜在)关联性,而这些变化都是已经被观察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间接方式方法就是把被试总体的态度与愿望跟他们
5、的语言行为联络在一起。比拟直接的方式方法就是测量被试对语言变项(linguisticvariable)本身价值的无意识的主观反响。 在拉波夫看来,假如能够解决上述这三个问题,那就能够为语言变化提供解释,就能够回答语言变化的动因、机制及适应功能。一般情况下,研究进行中的语言变化基本上都是沿着从转移到嵌入再到评价这样的顺序进行的,但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拉波夫关于纽约英语中(oh)变项的变化研究,就是先处理嵌入问题,然后才是转移与评价问题。 拉波夫根据其对12个语音变项(玛萨葡萄园岛3个,纽约市9个)的研究结果,非常具体地列出了语音变化的机制,该机制共分13个阶段,详细如下: 1语
6、音变化往往起于言语社区内某个不起眼的次级群体,该群体的独特身份一度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压力而遭到消弱。开场转移的语言形式往往是地区地位的标志,它在社区中具有不规则的分布。在这里阶段,这一形式还是一个不确定的语言变项。 2对于该次级群体的所有成员来讲,变化一开场只是表现为对这一语言形式笼统而抽象的印象;我们能够将这一阶段称为 自下的变化 ,也就是讲,在社会意识之下的变化。这一变项在其使用者的话语中还没有显示出风格变异,它影响着特定词类中的所有词语。这个语言变项是一个指示项(indicator),我们可将其定义为识别群体成员资格的一项功能。 3在同一个次级群体内,一代接一代的讲话人会面临同样的社会压力
7、,他们会带着这一语言变项继续在变化的进程中前行,并且还超出他们父辈所奠定的形式。我们能够将这一阶段称为 自下的矫枉过正 (hypercorrectionfrombelow)。 如今,我们能够将这一变项定义为识别群体成员资格与年龄层级的一项功能。 4随着原先那个次级群体的价值观被言语社区中的其他群体所接纳,与群体成员的价值观相联的语音变化就会扩散到这些接纳群体。识别群体成员资格的功能如今就在接下来的一些阶段中得到再次确认。 5语音变化扩散的范围就是言语社区的范围,所谓言语社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语言上共有一套规范的价值观。 6当带有价值观的语音变化到达它扩张的极限时,该语言变项就会成为界定这
8、个言语社区的一个标准,该言语社区的所有成员对其使用都会有一致的反响(不一定知道它)。这个变项如今成了一个标志项(marker),并开场表现出风格变异。 7这个语言变项在语言系统中的运动总会导致语音系统内其他元素的分布进行重新调整。 8构造重调导致进一步的语音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一开场的变化是相关的。然而,在其时进入言语社区的其他次级群体仍然将原先那种旧的语音变化视为这个社区规范的一部分,并像第1阶段那样对待新的语音变化。这一循环的阶段似乎是新变化持续产生的主要源头。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新群体或许会将第二次语音变化带到第一次变化所不能及的另一个层次。 上述18阶段所涉的是 自下的变化 (change
9、frombelow);下面的913阶段所涉的是 自上的变化 (changefromabove)。 9假如变化开场的那个群体并不处在言语社区的最高层,那么最高层的群体成员最终就会通过他们控制的各种传媒来贬损这种变化后的形式。 10这种贬损发起了 自上的变化 ,这是将变化后的形式朝着最高层群体的规范 有声威的规范而进行的一种突发的、不规则的纠正。这种有声威的规范如今是讲话人听他自个讲话时所用的形式:它控制着话语暗示的听觉监控。随着自然谈话的动力控制模型与留意风格的听觉监控模型之间的博弈,该语言变项如今显示出有规则的风格分化和社会分化。 11假如最高层群体这种有声威的规范与其他群体在某些词类中所用的
10、某个形式并不对应,那么其他群体就会显示出另一种类型的矫枉过正:将他们留意的话语转移到另一个形式,而该形式比起有声威群体所设定的目的还要远离变化后的那个形式。我们能够将这一阶段称为 自上的矫枉过正 (hypercorrectionfromabove)。 12在遭到极端贬损的情况下,某个形式或许会变成社会评论中公开的话题,并有可能最终消失。所以,它就是一种刻版成见(stereo-type),可能越来越脱离话语中实际使用的形式。 13假如变化起于社区中最高层群体,那么对该言语社区的所有成员来讲它就会成为一个有声威的规范。接着,这一变化后的形式会被所有他群体在其更为留意的话语中加以使用,而这种使用又与
11、他们跟这一有声威规范的使用者之间的接触成正比,但在自然谈话中,这种使用还是比拟少的。 这套机制固然是基于语音变异研究而获得的,但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非只是语音变化的机制,拉波夫本人及其他学者都是将其作为 语言变化机制 看待的,它所解释的是新的语言形式(语音的、词汇的或语法的)是怎样在一个言语社区逐步扩散开来的。然而,就像拉波夫自个所讲的: 一种解释的价值与其普遍性是正相关的。 也就是讲,一种机制能够解释的语言变化越多,就越有价值。下面我们就以安徽无为县傅村父亲称谓的变化为例,来看看拉波夫的这套机制(固且称之为拉波夫机制)的普遍性。 二、傅村父亲称谓的变化机制 傅村是个自然村,从属安徽省无为县
12、洪巷乡,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根据2003年的统计,傅村共有76户307人,属于我们国家最为常见的中等村庄。2004年5月至2005年3月期间,本人曾利用节假日就傅村父亲称谓的变化进行了深切进入调查,部分内容发表于(社会流动:安徽无为傅村父亲称谓变化动因一文。不过,此次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并没有从中概括出一套语言变化的机制。下面我们就参照拉波夫的研究形式,分别从转移、嵌入、评价这三个问题入手来概括傅村父亲称谓的变化机制。 (一)转移问题 对于转移问题,拉波夫及其追随者们往往是通过分析不同变式(variant)在显像时间(ap-parenttime)内的分布而加以解决的,也就是讲,他们首
13、先要做的是要弄清楚在一个言语社区内,不同变式在不同年龄层的分布情况。这不仅仅是为了证实某个语言形式能否正在变化,也是为了显示语言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家们往往还要增加一些真实时间(realtime)的语言记录以便把语言变化与 年龄级差 (age-grading)区别开来。例如,拉波夫在其关于玛萨葡萄园岛(aw)央化的研究中就增加了1933年(语言地图集的相关材料;在其关于纽约市(oh)高位化的研究中就增加了1940年(语言地图集的相关材料,以及别人所做的一些调查报告。 拉波夫就是通过这些真实时间的记录确认玛萨葡萄园岛的(aw)、纽约市的(oh)等语音变项正在发生变化。 通过对
14、傅村10岁以上人口的调查,我们发现,傅村父亲称谓共有 大大 阿爷 与 爸爸 这三个变式,其显像时间内的分布呈现年轻人多使用 爸爸 ,而年龄较大的人多使用 大大 或 阿爷 的特点(见表1)。然而,我们并没有找到关于傅村父亲称谓真实时间的记录,因而还不能断定傅村父亲称谓的这种年龄分布是进行中的语言变化,还是年龄级差。不过,年龄级差往往具有 改口 或 重复 的特点,而我们的调查发现,傅村父亲称谓具有 亲子传承 和 使用一贯 的特点,即一个人使用什么父亲称谓往往不是由其本人自主选择的而是由其父母或家庭教育的,并且一旦学会就不会中途改口。正由于如此,但凡同一个家庭走出来的兄弟姐妹使用的父亲称谓都是一样的
15、。例如,傅村共有54对同胞,总计117人,平均年龄最小的一对7.5岁,最大的一对74.5岁,各自分家生活的26对,仍在一起生活的28对;经比拟,华而不实任何一对都使用同一个父亲称谓。 傅村父亲称谓所具有的这两个特点最终帮助我们确认傅村父亲称谓的年龄分布只能是一种进行中的语言变化,并且呈现 爸爸 化的趋势。 从表1来看,在25岁以上的各年龄组一共才有3人使用 爸爸 。经调查,这3个人固然生长于傅村,但他们的父母都是20世纪60年代由城市下放到傅村的知青。直至1524岁年龄组(都是80后),傅村土著家庭才开场普遍使用 爸爸 的。这讲明,傅村父亲称谓的 爸爸 化大致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至此,我们
16、便回答了傅村父亲称谓变化的转移问题。 (二)嵌入问题 嵌入问题,就是考察语言变项和语言系统内的其他因素、语言风格以及非语言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尤其是后者正是社会语言学的特色所在。拉波夫在处理纽约英语语音变项(oh)的嵌入问题时,就是将其与纽约英语中的其他语音变项,语言风格,以及讲话人的社会经济阶层、族群、年龄、性别等因素联络在一起来考察的,并发现了该变项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oh)=f1(St,C,E,A,Sx,(eh)不过,傅村毕竟不是纽约,傅村父亲称谓的嵌入问题却有本身的一些特点: 1.傅村父亲称谓的使用并没有一般社会语言学变项常有的风格变异。很多事实都已证明,
17、语言变项与语言风格是存在某种关联的,一般来讲,风格越正式,人们使用标准变式的概率就越高。例如,除了(oh)变项外,拉波夫还发现,纽约英语中的其他变项,如(r)、(th)等亦都呈现有规律的风格变异,标准变式r、 的使用指数会随着风格正式程度的递增而递增。再如,特鲁杰(Trudgill)在诺里奇市关于语音变项(ng)的研究、车舍尔(Chesire)在谢菲尔德市关于语法变项(s)的研究等都发现了类似的事实。然而,我们在傅村却发现那儿的父亲称谓具有 使用一贯 的特点,讲话人一旦学会了某个父亲称谓后就不再改变,他们不会随着场合、风格等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变式。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在处理傅村父亲称谓的嵌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