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docx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的论文摘要: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不断探索,创建了许多适合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将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广模式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这些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
2、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见下表):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推广机构主导型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11665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
3、作用。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二)科技项目带动型1.“农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
4、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科技示范园区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
5、人,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运行情况:据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223个,自主开发新项目1556个,推广新技术3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505次,参加人数108.4万,举办技术培训班8625期,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其中,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254.6万,农民人均收入4721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254.6元)5。存在问题:第一,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达不到预
6、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轻实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软件建设滞后,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3.农业专家大院模式。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
7、一公里问题,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4.科技特派员模式。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初
8、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项目经费有限,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5.科技入户模式。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2005年正式启动。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以户带户,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
9、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6.科技下乡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和-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农业 科技 推广 体系 主要 模式 评价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