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翻译情况研究,法语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翻译情况研究,法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翻译情况研究,法语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翻译情况研究,法语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载体之一, 随着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遭到关注并开场被译介到西方国家。 根据钱林森的研究,法国神父马若瑟最早将(诗经中的(天作、(皇矣等八首诗选译成法语并于 1736 年将其刊发,法语世界由此开场接触这一中国文学的精华真髓。 固然中法两国在思想、语言、逻辑方式及审美等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 法国学者仍敏锐地感遭到中国古典诗歌高度的文学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过对其进行译介和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译介到达高峰,在法国和中国都出现了出色的译家和译作。 译者的译介视角
2、愈加多元,译介内容日益丰富,伴随着译介的研究越来越深切进入,译文质量更高层次,在法语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试分析如下。 一、 译介动机多元化 二十世纪以前, 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法语译介的生力军是法国人,主要是传教士和汉学家。 开先河者马若瑟神父选译(诗经后,杜郝德神父将其刊登在他主编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 作为一个传教士,主编出版这样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书籍, 这本身能够证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在主观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以便实现其宗教扩张150-56. 但客观上,传教士的行为确实起到了向法国举荐中国文化的作用,法国汉学家由此开场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少
3、法国学者来讲,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是出于对其东方学的分支-汉学的研究的需要, 好像法国十九世纪着名的汉学家德理文侯爵在其法译(唐诗序言中所讲: 当人民在历史研究中,想方设法探明某一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文明发展的程度时,一般很难在充斥着大大小小战争纪实的正史里, 找到构成这一时期民俗画面的特征。 反之,人们从神话传奇、故事、诗歌、民谣的研究中倒能得益多多。 21可见,其译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当时来讲遥远的、少为人知的中国。 二十世纪以前的译者几乎全是法国人, 二十世纪以后,这一队伍中出现了中国译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开场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翻译。 首先是二十世纪早
4、期到法国留学的中国学人。 华而不实的出色代表有:梁宗岱,1930 年出版(陶潜诗选;徐仲年,1933 年出版(中国诗文选; 何如,1935 年出版 (唐诗百首; 罗大冈,1947 年出版(唐人绝句百首,等等。 以上作品皆为法文译作,在法国出版。 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中国留法学者到法国后, 都不约而同地、 甚至是急迫地选择将中国古典诗歌译成法语呢? 我们从梁宗岱给友人让 普雷沃的一封信中能够找到原因,信中讲道: 亲爱的朋友:这些诗华而不实一部分翻译好后,在抽屉里躺了很久。 我对我们诗歌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翻译很反感,生怕轮到自个糟蹋杰作,所以从不敢示以相识 35,他信中的原文 coeur ,意为 恶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