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诗学思想的调和格调与文化意蕴,古代文学论文.docx
《沈德潜诗学思想的调和格调与文化意蕴,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德潜诗学思想的调和格调与文化意蕴,古代文学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沈德潜诗学思想的调和格调与文化意蕴,古代文学论文有的学者将清代中期著名诗论家沈德潜的诗学思想归之为 格调讲 ,且强调 格调讲 所承载的儒家诗教属性。实际上,将沈德潜的诗学思想归于 格调讲 并不是很恰当。首先,沈德潜未以 格调 一词来标榜自个的诗学理论,没有像明代 七子派 那样称道他们的诗学理论为 格调论 。 其次,当时的批评界指摘沈德潜或者赞同沈德潜,也很少运用 格调 一词来形容沈德潜的诗学思想。如翁方纲曾作(格调论一文,与评论沈德潜的诗论主张并无直接关联。再次,后代众多研究者的成果以为,沈德潜诗学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格调讲 只是华而不实的组成部分,仅仅用 格调 一词来概括沈德潜的诗论主张
2、过于片面。如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中国诗论史以为, 格调讲 是中国诗史上的通用理论,沈德潜属于 温和的格调派 。而王运熙、顾易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中也不以表象的 格调讲 囊括沈德潜的诗学理论。因此,深切进入探究沈德潜诗学的构成要素仍然是一个没有能穷尽旨趣的 中国诗学问题 。 将沈德潜的诗学思想概括为 格调讲 的始作俑者大概是沈氏的学生王昶,(清诗纪事中曾记载王昶的话讲: 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讲,崇奉盛唐而排挤宋诗 以汉魏盛唐倡于吴下。 但王昶在(湖海诗传 蒲褐山房诗话卷八又曾言: 先生独综今古,无籍而成,本源汉魏,效法盛唐,先宗老杜,次及昌黎、义山、东坡、遗山、下至青邱、崆峒、大复、卧子、阮亭
3、,皆能兼综条贯。 意思是沈德潜的诗学主张包涵汉魏、盛唐诗学,取法普遍达到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元好问、高启、李梦阳、何景明、陈子龙、王士禛等人的诗歌腠理而融会贯穿,因而,王昶眼中的 格调讲 内容广泛,并非仅就诗歌的气格和声调而言,他以 格调讲 总括沈德潜诗学思想的核心也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沈德潜的 格调讲 以追模汉魏盛唐诗歌的气韵为旨归,在复古求雅的道路上自成一派,正如(沈德潜诗文集转引(清史稿 沈德潜传所言: 德潜少受诗法于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后来的个别学者离开相应的诗学背景而空言沈德潜的 格调讲 则稍显局促了。当然,
4、沈德潜被后学者视为清代 格调讲 的代表人物也是有根据的。主要原因是他追模汉魏盛唐诗歌气韵的诗学主张与明代 格调讲 的诗学主张有一致之处,并且都带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可是,细究起来,沈德潜的 格调讲 与前后七子的 格调讲 在 能指 和 所指 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其一,两者论诗的出发点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学背景下,沈德潜与七子派的诗学主张自然有别。详细而言,七子派力倡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的主张,其意在于以汉魏盛唐诗歌的高格逸调来拯救诗文之弊;而沈德潜论诗的出发点是重振诗教精神,力求以高格伟力追溯风雅传统,纠正诗歌意趣的空疏之感。其二,两者论诗的侧重点不同。七子派论格调,看重的是汉魏盛唐诗
5、歌的高格逸调,故其格调理论侧重于探求诗歌的形式要素,如法度、音调等;而沈德潜看重的是儒家传统的诗教精神,更强调诗歌的宗旨和思想内涵。 其三,两者论诗的复古方式不同。七子派论诗倡导复古,但规模对象相对狭窄,以致于局限在 汉后无文,唐后无诗 的小圈子里无法腾跃,于是虽有复古求新之念想,而无复古求新之硕果。而沈德潜的论诗既秉承了其师叶燮(原诗中博采众长的理论思路,也汲取了清初王士禛诗学包涵众讲的优长,同时,顺应清代诗学思想综合折中的趋势,力主诗学思想的融合和贯穿,因而,沈德潜的 格调讲 是在继承明代格调理论的基础上,巧妙地吸收儒家传统诗学、神韵诗学、性灵诗学的内容而构建起的格调理论。换言之,相比明代
6、 格调讲 的僵化状态,沈德潜的 格调讲 带有鲜明的中和意味。 毋庸置疑,今日学界的某些研究成果也曾触及到沈德潜 格调讲 的生成轨迹,并考察了这种诗讲的理论价值,如张健在(清代诗学研究中已经论及沈德潜 格调讲 的修正性质和诗学史意义,王顺贵在(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中也探究了沈德潜 格调讲 的兼容性质和理论意义。然而,沈氏的 格调讲 与王士禛的 神韵讲 、与袁枚的 性情讲 之间内在关联的细微之处何在? 格调讲 怎样具有调和的意味?尤其是沈德潜的 格调讲 具有如何的文化蕴涵?这些论题还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二、调和格调与神韵 调和格调与神韵,主要是就沈德潜(号归愚)的诗学思想与王士禛(号渔洋)的诗学思
7、想的关系而言的。以 神韵讲 为核心的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本与明代的格调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清王掞在(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中曾讲: 公之诗,笼盖百家,囊括千载,自汉魏六朝以迄唐宋元明,无不有以咀其精华要髓,探其堂奥。而尤浸淫于陶、孟、王、韦诸公,独得其象外之旨、意外之神, 尝推本司空表圣 味在咸酸之外 及严沧浪以禅论诗之旨,而益申其讲。盖自来论诗者,或尚风格,或矜才调,或崇法律,而公则独标神韵。神韵得,而风格、才调、数者悉举诸此矣。 意思是讲渔洋诗学本包容格调论的要旨。同理,明代倡导格调讲的一些诗论家也屡屡提及 神韵 一词的深奥微妙。胡应麟在(诗薮中就屡次使用 神韵 来评诗。如在内编卷五中他曾论王维、
8、岑参、杜甫的七言律诗各有本色,讲三人之诗 气象神韵,迥自不同。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多使用 神韵 论诗,他曾讲: 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以此可见,胡应麟、陆时雍心中的 神韵 即指诗歌所蕴含的一种意义深远、气格高迈的意境。他们的这种理解与格调讲的韵致并不矛盾。 当然,在明代诗论家那里, 神韵 还没有成为他们品诗、论诗的核心范畴,到了王士禛这里, 神韵 的理论价值在得到延续的同时,又成为渔洋诗学思想中的核心范畴,故王士禛使用 神韵 的意义与胡、陆等人使用 神韵 的意义是同中有异的。 而且,渔洋 神韵 诗学的内涵也是非常广阔的,主要包括:审美要求论(清远冲淡;含蓄蕴藉;自
9、然天成;不排挤雄浑豪放);创作论(伫兴而就;超妙;兴趣;不排挤学习根底);接受论(能感悟到一种悠远缥缈、韵味无穷、富有生命律动的境界);继承论(秉承古代画论的思想;吸收明代神韵论的成果;诗歌以王、孟清音为主,欣赏历代清远古澹的诗歌);层面论(神韵有妙境、化境之分)。 所以,渔洋的 神韵讲 既吸收了明代格调讲的理论精华要髓,又有自我的理论创造。 而到了沈德潜这里,他又将王士禛的神韵诗学思想加以熔铸和吸收,并且诗论主张与渔洋诗学并无天然的沟壑。首先,他论诗讲求神韵,称赏悠悠不迫、隽永无穷的诗歌境界。渔洋诗学尤其推崇唐代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为此诗派的诗歌有韵致,有本色之美。而沈德潜
10、对于王、孟诗派也特别推崇。他总评王维五古诗云: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 穆如清风 。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由此看出,沈德潜 格调讲 对格调与神韵进行了融合,尤其是充分挖掘二者在审美内涵上的关联。 其次,他论诗讲求于辨体中把握诗歌的风神,此论与渔洋诗学亦为契合。王士禛曾言: 作古诗,须先辨体,无论两汉难至,苦心模拟,时隔一尘,即为建安,不可堕落六朝一语。为三谢,不可杂入唐音。小诗欲作王、韦,长篇欲作老杜,便应全用其体,不可虎头蛇尾。此王敬美论五言古诗法。予向语同人,譬如衣服,锦则全体皆锦,布则全体皆布,无半锦半布之理,即敬美此意。又尝论五言,感兴宜阮、陈,山水闲适宜王、韦,乱
11、离行役、铺张叙述宜老杜,未可限于一格,亦与敬美旨同。 这段讲的意思是:渔洋很赞同明代王世懋的观点,即在识别诗歌不同的体式中体悟诗歌的妙处;在识别诗歌不同的内容中欣赏诗歌的韵致。而归愚在(讲诗晬语中亦表示出出类似渔洋的诗学见解。在(讲诗晬语卷上,他一方面根据历时性的视角,以时间先后为维度梳理了自先秦至唐代的诗歌史风貌;另一方面又根据共时性的视角,以辨体论为维度阐述了古歌、乐府、五七言古诗、歌行、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的创作特点,在历时与共时相互交织的网状构造中,展示了唐前诗歌的气象与风采。 尤其是关于唐诗绝句的审美把握,他与渔洋(唐人万首绝句选中的见解颇为一样,如曰: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
12、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 又曰: 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这些评讲与渔洋的评价如出一辙,并且以为自个关于七言绝句之妙的评讲与渔洋的论讲不相上下。 当然,归愚也对渔洋的诗学思想进行了整合与拓展,他悄悄地将神韵诗学附着了一些厚重的色彩。其一,在欣赏诗歌悠悠不迫之美的同时,更增添了崇尚雄奇壮丽的美质。周知,王士禛神韵诗学的精妙在于优美之境的开拓,固然渔洋也称赏壮美之境的伟岸,他曾讲: 自昔称诗者,尚雄浑则鲜风调,擅神韵则乏豪健,二者交讥。 然而,渔洋最为心仪的诗歌境界究竟还是以悠悠不迫之美为宗,他也创作出诸如(秋柳诗、(真州绝句等一批流连于山水清音的佳作。可是,在沈德潜看来,这样的审
13、美取向容易走向一个极端,即容易陷入空寂的境地。他欣赏渔洋的这些诗歌,但是他更欣赏渔洋的那些豪气壮阔的诗篇,如(蜀道集中的雄奇之作。于是,归愚对渔洋诗学进行了 视界融合 式的复调组合,他在推崇诗歌格调高超的同时,也称赏弦外之音和韵外之致,如此则一方面避免明代以来 格调讲 流于形式主义的弊端,另一方面则调和 神韵讲 流于空寂的弊病,进而将二者的关系处于包涵和融合之中。其二,将 神韵 诗歌与深入的思想内容联络起来。这一点在杜诗评论中具体表现出得最为突出。归愚以为,杜甫的诗歌是颇有神韵的,与渔洋称赞杜甫的七言古诗 独步今古 异曲同工。沈德潜非常欣赏杜甫天机独到而非人力所及的那一份神韵,以为这神韵是一种
14、大境界。他评杜甫七古(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云: 本来平子(四愁,明远(行路难诸篇,然能神明变化,不袭其貌,斯为大家。 评杜甫五律(捣衣诗云: 通首代戍妇之辞,一气旋折,全以神行。 评杜甫七律(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云: 滩声、树影,写离情乡思,神致淋漓。 即非常赞扬杜诗出神入化的诗歌境界。实际上,这境界已经融神韵与思想于一体了,因此,沈德潜欣赏杜甫的这种大境界,已经是社会内容厚重基础上的宏大神韵了。于是,在归愚的整合之下,神韵也不乏思想深入的因素。 所以,在沈德潜的潜意识中, 格调 和 神韵 并不是两个对立的诗学范畴。进而论之,沈德潜调和 神韵论 而构成的 格调论 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神
15、韵中包含格调;二是格调中包含神韵;三是格调与神韵能够融合,且以高境界的 格调 为崇尚。我们通过沈德潜的理论批评话语和实际批评话语来领悟这三个层面的详细内涵和相得之处。 一方面,沈德潜关于 神韵 与 格调 互融的理论批评话语固然零散却不缺乏理论意义。他曾在三篇序言中议论诗歌的深奥微妙。(唐诗别裁集序讲: 既审其宗旨,复观其体裁,徐讽其音节。 (七子诗选序讲: 予惟诗之为道,古今作者不一,然揽其大端,始则审宗旨,继则标风格,终则辨神韵。 (重订唐诗别裁集序讲: 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 (唐诗别裁集序作于康熙56年(1717),(七子诗选序作于乾隆18年(1753
16、),而(重订唐诗别裁集序作于乾隆28年(1763),固然时间不一,但是,沈德潜将宗旨、体裁(风格)、音节、神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论诗,足可见出他的格调论与神韵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他的格调论的中正和平气象也愈加鲜明:神韵终于归之于儒家高格。于是,在(重订唐诗别裁集序中我们才可明白 中正和平 本蕴涵 神韵 的风采。 另一方面,沈德潜关于 神韵 与 格调 互融的实际批评话语更有利于后人深思审美因素与诗教功能的契合之妙。在(讲诗晬语中他在评论神韵与格调的关联时讲: 古今流传名句,如 思君如流水 ,如 池塘生春草 ,如 澄江净如练 ,如 红叶当阶翻 ,如 月映清淮流 ,如 芙蓉露
17、下落 ,如 空梁落燕泥 ,情景俱佳,足资吟咏;然不如 南登霸陵岸,回顾望长安 忠厚悱恻,得迟迟我行之意。 显然,沈德潜非常欣赏 思君如流水 等众多诗句的自得之美,也非常赞扬这些诗句情景交融的高情韵致,可是,他更推崇王粲(七哀诗中 南登霸陵岸,回顾望长安 这两句的高格,究其深入原因无非两条:一是与(诗经风雅传统如出一辙,二是这两句诗中既不乏情景因素,也包容着心系百姓的人格气力。故而,他的评价语境好像(世讲新语所记谢安评(毛诗 何句最佳 的语境一样,尽管谢家子弟选择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然谢安的选择却是 訏谟定命,远遒辰告 。或曰谢安与沈德潜并非不懂得 情景俱佳 诗句的神
18、韵,而更钟情于那些雅人深致的诗句。于是,沈德潜的 格调论 便自然携带审美的因素而走向美善一体的境地。 简言之,沈德潜对于 神韵 诗歌的蕴涵进行了改造和包涵,使 神韵讲 与他倡导的温顺敦厚的儒家诗教思想相符合,以往的 神韵论 经常游离于政治之外,重在自然情怀的抒发;而沈德潜的 神韵论 一方面没有失去清远闲淡的审美内涵,另一方面则与政治社会严密相联,没有忘却政教传统和人生百态。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 神韵论 与他的 格调论 则融为一体了。而且,清远淡雅的风格与教化功能并不冲突。沈德潜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格调和神韵给予了潜移默化的改造和折中,共同指向 诗教 理想。 三、调和格调与性情 调和格调
19、与性情,主要是就沈德潜的诗学思想与袁枚(字子才)的诗学思想的关系而言的。 沈德潜与袁枚同为乾隆时期的诗论家。但最先得名者,莫如沈归愚。外表看来,格调论与性情论沟壑分明,难以沟通。实际上,只要仔细研读沈德潜的诗学文献便可得知,他的格调论思想本包容深入的性情论思想,而且,根据学者的研究,沈德潜论诗主张先审宗旨,这个宗旨便是 性情优先 。尽管这个性情是以儒家情怀为旨归的。 沈德潜的时代,性情论自然与袁枚的诗学主张最为亲近。从共性的角度看,沈德潜与袁枚谈性情,都力主 真诚 。袁枚的 性灵 论思想是性情论的关键,一般而言,袁枚 性灵讲 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追求个性的显现和性情的张扬。二是重视天才
20、的因素和真诚的感情。在(随园诗话中,袁枚经常以清真、天然、真诚论诗,他曾讲: 诗贵清真,目所来瞻,身所未到,不敢牙牙学语,婢做夫人。 又讲: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只要这样,诗人的性情方为显现。本于此,袁枚论诗讲求 直寻 讲求灵机;讲求才气。于是,他提倡直抒胸臆,好像(续诗品中所言: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唯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见文字。宣尼偶过,童歌沦浪。闻之欣然,示我周行。 并且,他以为老气横秋的用典之作缺乏性灵,以致于淡乎寡味。他曾讲: 诗境最宽,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