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审计论文.docx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审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审计论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审计论文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深切进入,企业的日常运营越来越依靠于 ITInformationTechnology系统的正常运行。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越多,规模和覆盖面越大,复杂度越高,安全隐患也越多,信息技术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安全漏洞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在设计、实现、配置和运行等经过中,操作实体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中国国家安全漏洞库,2018。安全漏洞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客观存在,其一旦被恶意主体发现觉察并利用,就可能损害计算机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而影响甚至毁坏、中断计算机及相关信息系统的正常服
2、务张涛、吴冲,2008。 IT 风险已成为公司管理层、监管部门等重点关注的问题,IT 内部控制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导致企业的控制风险Control Risk、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和或信息风险Information Risk增加,审计师为了控制整体的审计风险必然会降低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进而影响审计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和制度经济学原理,考察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而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或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师的检查风险,最终导致审计风险的变化
3、。 本文以 20052018 年中国国家安全漏洞数据库统计的安全漏洞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严重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信息风险和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与审计风险显著负相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严重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信息风险和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与审计风险显著正相关;对于由 四大 审计的公司而言,严重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信息风险显著负相关,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本文的奉献可能具体表现出在三个方面:一是初次引入安全漏洞考察 IT 技术的缺陷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融合了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丰富了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二是初次尝试研究信息安全性的度量问题,为 IT 治理和 IT 内控
4、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测度方式方法,为企业应该引入防备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的架构陈志斌,2007提供了一个实证证据,也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施行有利于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证证据;三是初次引入 IT 技术的安全性作为审计风险的内生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为 Hogan 和 Wilkins2008的研究提出了可能的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证伪了 Chen 等2018的研究结论。 本文的构造布置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首,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第四部分是分析结果,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缺乏。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首 根据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 47 号Statement onAu
5、diting Standards SASNo.47American Institute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1983的表述,审计风险模型能够表示出如下:审计风险Audit Risk=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 1.1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第 200 号ISA 200,模型1.1 中的审计风险能够定义为: 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审计师基于对客户的评估得到的,而检查风险是审计师面对较高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时,通过增加测试降低检查风险,以到达控制整体审计风险的目的。 发现财报中重大错漏的概率并
6、报告错漏的概率反映的是审计师的检查风险。发现财报中重大错漏的概率是审计师团队执业素质的具体表现出,而报告错漏的概率则是审计师团队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出。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同时提高发现财报中重大错漏的概率和报告错漏的概率,而不能有所偏颇。 发现财报中重大错漏概率的前提是,企业存在错漏的概率。企业存在错漏的概率是企业内部控制构建错漏的概率与企业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构成的毁坏威胁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内部控制构建的毁坏威胁在信息时代主要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安全漏洞,也就是讲,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 Internet 技术的发展增大了内部控制风险和 IT 风险。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界线透明性、模糊性和脆弱性的加强
7、,要求内部控制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动态性和强健性,除了要提高发现财报中重大错漏的概率和报告错漏的概率,还必须同时提高对内部控制潜在毁坏威胁的应对能力及对外来威胁的响应能力,而不能有所偏颇。 根据 COSO 内部控制架构的五要素模型,我们在 信息与沟通 要素部分把信息系统置于战略的高度进行阐述。该框架要求,必须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施行与企业的整体战略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具体表现出在无缝集成财务和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之中,以实现业务流的实时控制、记录与跟踪。参照 COSO 架构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由于在 信息与沟通 要素部分采用了 IT 技术,而 IT 技术的致命缺陷就是安全漏洞
8、,这种漏洞是有潜伏期的,管理人员很难预知安全漏洞什么时候会被利用,而且该框架对怎样构建信息系统没有做进一步的讲明吴炎太等,2018,使得企业在参照 COSO 架构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时容易出现更多的安全漏洞。因而, 信息与沟通 要素部分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单位员工履行职责的低效率,可以能会导致信息与沟通经过中公司重要信息的泄漏,使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总之,安全漏洞对于 COSO 架构的影响主要具体表现出在 信息与沟通 要素上,一旦 COSO架构的载体遭到安全漏洞的威胁,COSO 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有效性就会遭到损害,达成企业目的所需的条件就难以知足,企业也就无法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
9、使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增大。 在 COBIT 框架中,企业需要借助于能够控制的IT 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以实现企业目的。除此之外,COBIT 是一个通用的信息系统控制标准,它是一个建立内部控制的指导思想,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引,与信息系统的实践经过联络不够严密和详细吴炎太等,2018,这容易对信息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也就是讲,在 COBIT 框架内,IT 技术是实现企业目的的载体和工具。伴随 IT 资源而生的安全漏洞是对 COBIT 框架中 IT 准则的天然威胁,其直接威胁到 IT 资源的可用性、完好性、保密性和可靠性。违背了 COBIT 框架中的 IT 准则,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
10、保证,而当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时,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就加大了。 我们国家 2008 年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 7 条规定: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2018 年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8 号 信息系统中的第 3 章第 13 条规定: 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备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与变更、系统安全性等方
11、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没有给出漏洞扫描的目的、频度以及发现安全漏洞后的处理措施等。该指引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中施行,2020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中施行。 因而,对于没有根据上述准则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来讲,其遭到安全漏洞的威胁更大。 总之,潜在的安全漏洞对计算机及相关系统的安全性造成了潜在威胁,也即安全漏洞被发现并被利用后会对计算机及相关系统的保密性、完好性和可用性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及内部控制效率,增加企业的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也使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漏的概率增大,而审计人员无法发现重
12、大错漏的概率也会提高,进而影响审计质量,也影响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导致投资决策风险增大。 关于内部控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问题,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入手进行研究。要考察内部控制缺陷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各种因素。现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进行了考察。Ashbaugh-Skaife 等2007采用 SOX 法案302 条款施行后且在 404 条款施行前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具有更大的会计风险、更多的报表重述以及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前更多的审计师离开职位等。Doyle 等2007采
13、用 SOX 法案 302 条款和 404条款施行后 SEC 要求强迫披露内部控制本质性缺陷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一般都是成立时间不长的小公司,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业务较复杂或者正在进行业务重组。Doyle 等以为,造成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个公司面临的详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Leone 2007 以为,Ashbaugh-Skaife2007和 Doyle 等2007初次把公司的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联络起来,通过考察年报中披露了内部控制重要缺陷或者内部控制本质性缺陷的上市公司,发现造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风险的因素包括公司组织构造的复杂性、重要的组织变
14、革以及公司在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投资力度,这三个因素具有较强的讲服力。 总之,上述研究表示清楚,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导致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增大,但是鲜有文献考察技术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从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来考察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文献也有很多。Ge 和 McVay2005研究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存在本质性缺陷的公司普遍存在可操控性应计方面存在的问题。Bedard2006发现,根据 SOX 法案 302 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其他公司在披露当年有更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而根据 404 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其他公司在披露当年有更少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Mitehell
15、2007以为,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累计盈利能力较低且负债水平较高。Tang 和Xu2007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存在本质性缺陷的公司较其他公司的运营绩效和股票回报都要差。 Doyle 等2007发现,根据 SOX 法案 302 条款披露了内部控制本质性缺陷的公司较其他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差,而根据 404 条款披露的内部控制本质性缺陷与盈余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Ashbaugh-Skaife等2008通过考察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这些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其他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层次。Chan 等2008以为,根据 SOX 法案 404 条款披露内部控制本质性缺陷的
16、公司较其他公司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 Prawitt 等2008发现,内部审计功能internal auditfunction,IAF越强,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就越低,即盈余管理程度越低。Feng 等2018通过考察 SOX 法案 404 条款施行后 20042006 年样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管理层盈余预测精到准确度的影响,发现报告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管理层盈余预测的精度和质量都显著偏低。Altamuro 和 Beatty2018以美国的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FDICIA 的内部控制强迫披露要求有助于提高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合理性、盈余的可持续性和现金流的可预测性。这些证据表
17、示清楚,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之所以能对盈余质量起到作用,是由于其较之以前的审计师、董事会及机构投资者增加了额外的监督机制。Doyle2007、Hogan 和 Wilkins2008以为,审计师的本质性测试能够作为内部控制的一种替代,部分地减轻内部控制本质性缺陷对于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 总之,上述研究表示清楚,内部控制质量影响了盈余质量,即内部控制质量越差,信息风险越高。 还有一些文献考察了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Ashbaugh-Skaife 等2007研究了 302 条款施行后且在 SOX 法案 404 条款施行前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据,发现这些公司之所以主动发现并
18、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是由于它们更偏好于聘请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Ashbaugh-Skaife 等2008通过考察内部控制缺陷及修复这些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发现经过审计师确认并已弥补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没有整改的公司盈余质量有了较大提高。Raghunandan 和 Rama2006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由于审计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承当更大的法律风险而导致审计费用的提高。Hogan 和 Wilkins2008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存在本质性缺陷的公司较其他公司具有更高层次的固有风险和信息风险,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师为了到达预期的审计风险水平,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即需要收取更高层次
19、的审计费用,这种费用的提高也有可能是一种风险溢价。Yan2007研究发现,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增加不仅导致了较高的审计风险,还会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频率。Li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增加使得会计错误发生的概率以及审计师发现这种错误的难度增加,审计师为了控制审计风险,需要加大工作范围和工作量,进而导致审计的延迟,本质性内部控制缺陷造成的审计延迟较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更长。Li2007、Yan2007进一步考察了本质性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以为已经或预期将要发现本质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审计师主动辞职的概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四大 事务所更不可能成为其继任审计师;已经或预期将要收到负
20、面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师主动辞职的概率较高,而审计师辞职之后公司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更大,讲明公司无法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审计意见购买。Li2007 还考察了客户重要性在 SOX 法案公布前后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发如今 SOX 法案公布之前,客户重要性对审计师独立性没有显著影响,而在SOX 法案公布之后,客户重要性对审计师的独立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总之,上述文献考察的是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示清楚,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导致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增加,审计师为了到达预期的审计风险水平,增加了测试项目,目的是到达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以上研究都是基于美国的制度背景展开的
21、。模型1.1的定义是来自于美国审计准则的公告,其隐含的制度背景是成熟的资本市场,十分是在 SEC 强大的监管能力以及完善的、执行力很强的美国司法制度下,审计师非常在意自个的声誉。也就是讲,审计师对于所面临的风险会理性地进行控制,如在面对较大风险时会选择主动辞职Li,2007;Yan,2007,或者增加风险溢价 Hogan and Wilkins,2008。但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新兴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保卫的制度环境是较弱的LaPorta et al.,1997;LaPortaet al.,1999;LaPorta et al.,2000,因而,在考察我们国家资本市场上的行为时,要充分考虑制度背景因素
22、,即要将模型1.1扩展为审计师风险模型1.2陈正林,2006。 审计师风险Auditor Risk=审计风险 制度风险=审计风险 审计失败被辨别的风险 惩罚力度 惩罚执行力 1.2模型1.2其实也反映了审计质量是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漏的概率及报告该错漏概率的联合分布函数DeAngelo,1981的思想。模型1.2中的审计风险反映的是审计师执业能力的技术风险,而制度风险反映的是由于审计师技术风险导致的审计失败被辨别出来的概率以及审计失败被辨别后的惩罚力度及其执行力。由模型1.2可知,当制度风险很大时,审计师必然要主动降低审计风险,进而使审计质量提高;若制度风险很小,审计师就没有动力去降低审计风险,
23、进而使审计质量降低,即辨别制度和惩罚制度的有效性决定了审计师的行为陈正林,2006。 在美国,SOX 法案公布施行之后,审计师面临的制度风险陡增,而且成熟资本市场上有很多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分析师等,进而使审计失败被辨别的概率大大提高,审计师必然会努力控制审计风险。在美国这种成熟的司法和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下,模型1.2和模型1.1具有一致性,而要考察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模型1.2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银广夏 事件的发生,直接促成了 2002 年 1 月15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 2003 年 1 月 9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
24、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这项法律要求由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师的不作为产生了较大的威慑力。2007 年 6 月 15 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了专门针对审计师的司法解释 (关于审理牵涉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个司法解释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主张者举证的难度,也就是讲,司法解释的施行成本更大。固然法律允许普通投资者对审计师的不当行为提起民事诉讼,但由于成本过高且收益偏低,审计师被提起诉讼的概率很低。另外,非标审计意见的出具频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Defond et a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