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舞蹈论文.docx
《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舞蹈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舞蹈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舞蹈论文【题目】 【引言 第一章】 【2.1 2.2】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 【2.3】 【2.4】 【第三章】 【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 第二章 鄂温克舞蹈文化研究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舞蹈文化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专指由一定共同体是指由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表现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经过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性精神符号,特指上层精神建筑。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其特有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下创造的成果,同时,民族文化又遭到该民族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等
2、因素的制约。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55 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文化属性,进而造成其文化的性质也有所差异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与沟通下,逐步构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海洋文化、农牧文化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长期共存,互相影响,互相浸透,使中华民族文化愈加丰富多彩、绚烂多姿。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联 民族文化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延绵弯曲复杂,却又生生不息。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是由鄂温克族人民在知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以及文化特质。当人们看到撮罗子仙人柱、彩虹、驯鹿的标志,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最后的狩猎
3、与使鹿部落,这些标志也成了鄂温克民族的符号。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而创造的一种身体语言,并在群体的竞相模拟中流传代代,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异性,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下里巴人的 草根 文化,是广大鄂温克人民在日常节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身体技艺。鄂温克族人民通过单纯的动作语言符号交往、体认,进而到达情感上的共振。 鄂温克民族文化与民间舞蹈文化严密相联,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鄂温克民族文化的深切厚重积淀,给鄂温克族民间舞蹈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鄂温克族民间舞蹈内容与形
4、式的发展,拓展了鄂温克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空间。例如:鄂温克族萨满教的图腾崇拜以及民俗民风都为鄂温克族民间艺术家带来创作的灵感。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舞蹈文化现象,而是反映该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从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该民族对图腾的崇拜、忠诚的萨满教信仰、狩猎的生产生活等。例如:天鹅舞、萨满舞、狩猎舞、爱达哈喜楞等都不同程度反映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再现了鄂温克民族的文化风貌。鄂温克与狩猎密不可分的舞蹈文化,也成为我们窥探人类早期狩猎活动的一颗活化石。 第二节 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 鄂温克族历史长远,文化源远流长,华而不实民间舞蹈文化也
5、极具特色。鄂温克族是一个善歌喜舞的少数民族,舞蹈对鄂温克人而言意义非凡,是 该民族生产劳动、生活风俗和坚定乐观精神的具体表现出,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手法,都源于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 .历史上鄂温克族经历了数次迁徙,异地寓居的鄂温克人被分别称为 索伦 、 通古斯 和 雅库特 .华而不实, 索伦 曾经从事农猎兼畜牧业,当下主要以农业为主, 通古斯 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生存在草原上,住蒙古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雅库特 也就是今天生活在根河原始森林中的 敖鲁古雅 鄂温克,以传统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随着民族迁徙而发生着流变,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得流传至今的
6、鄂温克民间舞蹈也各具特色:保持狩猎传统的鄂温克地区,其民间舞蹈具有典型的游猎文化特质,葆有浓郁的森林气息;而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温克族,其舞蹈表现出浓烈厚重的游牧文化特征;曾经生活在平原上农猎兼游牧,当下主要以农业为主的鄂温克族,其舞蹈则兼具农耕及游猎文化气息。除此之外,从舞蹈的内容题材来看,鄂温克民间舞蹈大致上能够分为两大类: 一类主要表现日常生产生活,另一类反映宗教信仰。下面,本人以历史为脉络,以舞蹈流传地域环境的不同及表现内容的差异,对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式作一扼要概述。 一、山林狩猎地区的民间舞蹈 鄂温克的祖先长期生活在广阔无际、山林茂密的中国东北部的原始森林与河畔,后来固然
7、历经数次迁徙,但至今仍有部分鄂温克人生活在山林中,保有狩猎传统。冰封雪盖、天然纯净的原始山林孕育出鄂温克人独特的舞蹈文化,也给鄂温克民间舞蹈打上了山林狩猎文化的烙印。固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本身的迁徙,鄂温克民间舞蹈也不断发展并且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其舞蹈文化的基质中仍葆有浓郁的森林气息。具有浓郁山林狩猎文化特征的民间舞蹈,按其内容题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游猎生产类和图腾崇拜类。 一游猎生产类舞蹈 漫长的历史时期,鄂温克族人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 、白雪皑皑、丛山峻岭的边缘地带,自然条件极其艰辛恶劣。对于他们而言,求得生存并获得本身 生命 的延续是首要任务。山林的生态环境决定了鄂温克族群游猎、采集的
8、生产与生活方式,在适者生存的境况下,他们需要捕获山林中的各种飞禽野兽求得生存,因而动物对他们有致命的吸引力。在捕猎之前,鄂温克人自觉地模拟将要捕获的动物,以此提高其捕获的命中率。对于他们而言,野兽是他们最亲近的伙伴,也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在长期的观察与体验中,鄂温克人积累了有关野生动物的丰富知识,并将野生动物的习性特征通过模拟的手段、以舞蹈的形式予以表示出,游猎生产类舞蹈的滥觞也由此拉开序幕。反映游猎生产的民间舞蹈主要有下面几种: 1,巴勒那德 雍正十年前,生息繁衍于小兴安岭一代从事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 巴勒那德 舞。 巴勒那德 意为 跳虎 .鄂温克人长期在森林中游猎,深山
9、老林中野兽出没不断,华而不实就有百兽之王的老虎。鄂温克人观察老虎,模拟起老虎的形态, 巴勒那德 舞由此产生。该舞蹈形象地再现了四只老虎围捕猎物的场景,形象生动逼真,通过对老虎互相玩耍咬斗形态的表现,表示出了猎民收获猎物的喜悦和愉快的情感。该舞早期流传于小兴安岭一带的山林,后随着此地鄂温克族人的迁徙而沿袭下来,每当佳节、丰收之日,人们欢聚起舞,自娱自乐。 巴勒那德 舞为五人表演的民间舞蹈。由五名中年老年妇女表演,一人站在中间扮演猎物,四人分站在四角扮虎。舞蹈开场时,四虎伴随着吼声节拍双双对跳,步步逼近不停地 骚扰 猎物,猎物则机灵地左躲右闪,直到华而不实一名扮虎舞者将猎物头戴的帽子或头巾叼走,以
10、示猎物被捕获,舞蹈才宣告结束。据文献记载:这个舞蹈过去都在夜晚进行,扮演猎物者以六炷点燃的线香来打扮自个:嘴衔两炷,帽耳两侧与耳朵上各夹两炷。因而,在获取 猎物 饰物时就需要准确而大胆,否则会被灼伤进而败下阵来。 在舞蹈时,舞者站 小八字步半蹲 ,舞姿为双手扶膝,肘部朝旁,上身前附;舞者双脚一拍一次向前小跳,每步向前微挪,向前跳出一大步,使其左肩相对,头互至对方肩上成 咬对状 ,随之再做双脚拍地步,两人快速向后退一步;随后做 双脚拍地步 ,两人同时向右转身半圈,成左肩相对;最后,做原地的 双脚拍地步 . 图一引自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马薇、马维丽着无音乐伴奏成为 巴勒那德 舞蹈的一个典型特点,这也
11、是鄂温克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一点。 巴勒那德 舞蹈音乐的伴奏即为跳舞者本身舞动时发出的浑厚声音模拟老虎叫声为主。舞者自呼 吼么!吼么! 的呼号,用于舞蹈的伴奏,舞者在呼号节拍下进行表演。该舞最早由五名身着翻毛皮大衣、头戴毛皮帽子或头巾的妇女表演,现成已改用 阿芽舞 的民族盛装进行表演。 2,狩猎舞 狩猎舞的萌生与猎枪的传入严密相关,十九世纪末左右,枪支传入此地区,该地区的猎民开场使用猎枪捕猎,猎枪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狩猎的效率,而且扩大了狩猎的范围。鄂温克男子从事狩猎活动,每当捕获猎物归来时,鄂温克族的姑娘为庆祝丰收,便纷纷模拟起持枪射击的英姿舞动起来,以示喜悦之意,爱慕之情。 在枪支未传入这
12、一地区之前,该地区的鄂温克人采用原始的、不先进的武器捕猎野兽,这经常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猎枪的传入,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靠的保障,因而,第一次用枪支捕猎到能够食物的野兽自然会引起猎民的极度兴奋,能够讲舞蹈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的,并被狩猎民族忠实延续下来 .当下,该舞一般在喜庆佳节之日进行表演。 狩猎舞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均为女子表演,人数不限,成双即可,主要表现鄂温克族妇女模拟男子持枪射击猎物的场景,揭示了鄂温克族猎民英勇、粗犷、坚毅的民族个性。该舞蹈固然由妇女模拟,但是同样具体表现出出古拙、健美、质朴的风格特点。表演开场,舞者向前行进做右 瞄准射击步 ,一遍后向左反复,之后朝
13、向斜角的二八点进行重复,做完后从台左前下场,全舞结束。此舞动作单一,仅有单脚拍地步、瞄准射击步。 狩猎舞无道具,无乐器伴奏,舞者以讲唱的形式为其舞蹈伴奏,语言生动流利、和谐押韵、朗朗上口,节拍感极强。据鄂温克民间艺人教授,讲唱的内容为: 蹲在洞口准备好,左看右看十个袍子扛起来。静悄悄地瞄准着,左看右看十个狍子扛起来。沙其日纠目,沙其日纠目,江给森,沙玛日纠目 . 3,爱达哈喜楞 爱达哈喜楞 汉语译为 野公猪搏斗 ,可以称作 爱达乐, 爱达哈喜楞 舞是鄂温克猎民摹拟野公猪对打、搏斗竞技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当下,在阿荣旗查巴尔旗鄂温克民族乡人们还在表演。 爱达哈喜楞 舞的来历与鄂温克部族人狩猎中对野
14、猪的观察密切相关。 野公猪生性凶烈,除在十二月发情期找母猪外,一年四季均单独生存。发情期间如碰到另外一只与母猪合群公猪,就要进行一场剧烈残酷性质的打斗,直至华而不实的一只被打败,获胜者占有母猪。鄂温克猎民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观察到野公猪的习性,在劳动之闲,模拟野公猪搏斗的场景进行表演, 爱达哈喜楞 舞蹈由此产生。 爱达哈喜楞 舞是鄂温克部族长期狩猎生产的映射,具有鲜明的山林文化特色,也反映出鄂温克部族刚毅、英勇、与猛兽斗智斗勇的铮铮铁骨之气。该舞以两人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时,舞者二人两腿弯曲,上身前俯,左手叉腰,右手伸至胸前从右侧至台中;两人对舞呈圆形,以审视的目光警觉着对方
15、,做 呼吸蹲起 呈对峙状态,数次反复后做 咬斗式 至一人败果,全舞结束。该舞的主要动作有:双脚拍地步全脚着地,强调拍地、勾斗脚、哲嘿步、抬手起步、交臂拍地步、呼吸蹲起、咬斗式。 早期表演时,舞者身穿毛皮朝外的狍皮大衣,脸上涂抹白粉,腰间系两根皮带,化装成野公猪样子容貌。如今表演时,由于模拟之意逐步淡化,娱乐性质加强,舞者身着的服饰已无太多的讲究,舞者一般着 那雅马 男猎装表演即可。 爱达哈喜楞 音乐以呼号为节,呼号有 哲嘿-哲嘿 、 罕么-罕么 吼-吼 .呼号声由弱变强逐步递进,开场时,呼号声短促而有力,随着高潮的到来,声音加强雄浑而深沉,颇有盛气凌人之势气。 爱达哈喜楞 是鄂温克族极具原始风
16、格遗存的舞蹈。此舞风古拙纯朴、线条粗犷、天然勾画、浑然天成。华而不实,富有浓烈厚重原始色彩的代表性动作 拍地步 折射出该舞的原始性与狩猎阶段的野蛮性。此舞也为今后研究原始狩猎舞蹈文化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必要的佐证。 二图腾类舞蹈 鄂温克部族忠诚地信奉 萨满教 ,其核心基质就是对自然、图腾及祖先的崇拜。在形而上的萨满教信仰观念上,也产生了形而下的身体语言, 熊斗舞 和 伊堪舞 就是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外化的表现形式。 1,反映图腾崇拜的舞蹈-熊斗舞 图腾 一语,原系印第安语 我的亲族 之意。国内最早介绍 图腾 一词的,肇始于严复。 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者也。 图腾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中
17、,是氏族成员心理创造的形象,并以自个的认知方式对其现象作出解释。在氏族部落人的思维观念中族群与图腾本是一家人,他们同宗同源。部族人以期通过摹仿图腾外在形态,寻求一种形而上观念的藕合-血族的认同。这就是图腾舞蹈的滥觞。 鄂温克人把图腾称作 嘎拉布勒 ,汉译为 起源 或 根子 .处于蒙昧阶段的鄂温克人,对于自个祖先的源起有着暗昧的认知,在日常活动中,看到与自个有着类似习性的动物,便以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源关系。十分是熊将捕捉食物放进嘴里的姿态以及熊用后肢站立行走、没有尾巴等均于人一样,因而鄂温克人以为人与熊血脉相连。在鄂温克部族人的观念中,熊是他们的祖先,具有强大的本领,熊斗舞即是在他们长期观
18、察与模拟熊的动态中产生的。 熊斗舞 是鄂温克部族具有原始风骨遗迹的图腾舞蹈。此舞以双人对舞的方式呈现,舞蹈由男女组合一起表演,可以以采取几组同时表演,或者其别人用同样动作在旁助威。 熊斗舞 对男女没有严格的限制,男人或妇女均可跳此舞。在表演时,男性与女性舞姿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动作刚健、洒脱,具体表现出出森林赋予他们的英姿和坚毅的品性,女性动作则表现了健俏、优美的一面。舞蹈主要以模拟黑熊斗架的动作进行表演,表露出黑熊的英勇好斗的性格、威猛强健的英姿。舞者脚下站小八字步,脚跟微离开地面;全脚同时跳起,随后双脚跺地;双膝保持松弛半蹲的状态。双脚跺地步是鄂温克族原生性的代表步伐,也是区别于其它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