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欧美留学生的女子教育观的探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清末民初欧美留学生的女子教育观的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民初欧美留学生的女子教育观的探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末民初欧美留学生的女子教育观的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10-02清末民初的欧美留学生,受西方思想影响,以“科学救国、“救国为信仰,归国后在各行各业成为了领军人物,尤其是在事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根据193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中的教育界名人的,在1103位教育界人物中,国外留学出身者904人,占82%,留学出身者中,留生最多,占51%,留欧次之,留日最少。层次越高,留生所占比重越大。在近代中国教育界,尤其是五四以后,上自中央教育部长,下至各省市教育厅长、教育局长,几乎皆由欧美留学生出任。一、对教育目的探讨(一)养成“女国民的教
2、育目的。培养“女国民的教育目的,是颇具革命思想的留学生针对贤妻良母主义而提出的。他们认为过去的女子被封建旧道德压抑到了极点,只会一味遵循“服从主义,丧失了天赋的人权和责任。因此,她们提倡教育应当培养应当具有现代知识,有爱国心,有独立人格的“女国民。他们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指出女子教育不仅是为了使女子自身得到解放,更是为了让女子担当起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强盛做出贡献。(二)养成“完全人格的教育目的。蔡元培作为近代教育的集大成者,对女子教育目的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解。他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场,提出了女子教育的目的应当与男子一样,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蔡元培提出应当从“德、智、体、美四方面对女子
3、教育实行改造,促进女子“健全人格的养成。首先,“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其次,发展智育。女子多运用智慧,才能使心思愈加细密,脑筋愈加灵敏,头脑更加发达。再次,德育是发展健全人格之本。“若无德,虽则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恶,无益也。第四,美育不可或缺。它可以培养女子审美能力,“陶冶活泼敏锐之灵性,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通过德、智、体、美四育的塑造,女子最终将形成务实向上之人格,长远宽广之眼光,真诚热烈之心胸,优美高尚之感情,强健活泼之体格。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对教育功能的探讨(一)女子教育可强国保种。深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欧美留学生将兴办女学看作是救国图强的重要
4、途径。留学生认为若想有强盛的国家,必须有健全的国民,不管男子还是女子都有相当是学识、技能、品格、魄力去分挑公共的担子,发挥特殊的贡献。严复指出,“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将女学与兴国、与国家政权建设联系了起来。女子占总的一半,其知识的普遍提高,必将促进国民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和国民生计的发展,增强中国国力。(二)女子教育可改良家庭和风气。女子因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她担负着子女、乃至整个家庭的驾驭责任。女子接受教育后能够“把母职科学化了,就能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抚育子女,从而促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培育更为优秀的下一代。陶行知指出,女子受教育可以净化男子的品性。受过教育的女子富于感化性
5、,“能将坏的男子变好,并且可以溶化男子的性格与人格。“所以欲使男子不致堕落,非从女子教育着手不可。且“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顾及他子女的教育,不似男子的敷衍疏忽。所以普及女子教育不但可以收到家庭教育的好果,并且可以巩固子孙的教育。廖世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良好的教育具有一种“渗透作用。如今民风浅薄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种社会制约力。假若每个女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就可以形成一股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制约力来监督社会。(三)女子教育可帮助女性觉醒独立。陶行知认为,女子之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认识自己饱受苦难、地位低下,也无法获得独立,是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无法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末 民初 欧美 留学生 女子 教育 探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