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德性论生态伦理要义及研究价值,伦理学论文.docx
《中国古代德性论生态伦理要义及研究价值,伦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德性论生态伦理要义及研究价值,伦理学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德性论生态伦理要义及研究价值,伦理学论文由于遭到西方规范论环境伦理学思想传播的影响,过去我们对中国生态伦理学传统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和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后果去解读和阐释的.尽管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用西方规范论的环境伦理观去分析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其研究成果显得极其别扭和不自然,很容易看出是套用外来观点和方式方法生硬地制作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生态伦理思想的本来面目.因而,我们应该回到它本来的德性论传统.当然,笔者并不主张德性论维度的研究能够完全取代规范论维度的研究,完全否认规范论研究已经获得的很多重要成果.而只是以为仅仅采用规范论或者德性论的研
2、究都是不够的,这两个维度在生态伦理的研究中都是需要的.但是,德性论维度的研究视野和方式方法能够纠正规范论维度研究的严重偏失,使生态伦理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切进入.尤其是对于中国生态伦理的研究而言,自觉地从德性论的维度出发进行系统地探寻求索,也许更能够揭示这个传统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中国德性论传统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与西方古希腊起源时的伦理学形态一样,中国在先秦时期的伦理传统一开场也是德性论的,而且一直持续到近代.就德性论传统而言,中国与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存在着共同之处:人的道德行为出自于人的完好品性,是受人的品性指导和控制的,而不是由外在的形式化、程序性、准则性的规范机械地决定的,两者都主
3、张人格的卓越、高尚、完善是道德追求的目的;两者都强调个人的生存意义、动机、情感等道德主体的品质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强调道德品质通过社会传统培育和构成的重要性.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除了这些基本的共同点之外,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德性伦理思想还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和值得十分阐发的独特之处. 首先,中国德性论伦理传统的德性概念,并不完全是伦理上的优秀品质,即与西方的virtue一词相等的含义,只要儒家的德性一词大体与此类似,而道家的德性和道、德的概念则不是人类文明的伦理含义,道家恰恰要求去除这种人为的束缚着人的自然天性的东西.尽管在这一点上道家与儒家的立场正相反对,但是,儒家和道家的德性都属于主体性的范畴
4、,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概念. 儒家的德性论强调人类生命的 仁义 等主体性,道家的德性论则强调人类生命的 自然 主体性. 这能够从双方关于人的德性与人的本性的关系的观点上看出. 儒家德性论传统强调德性来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来自于人的生命,生命来自于天.郭店竹简的(性自命出指出,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这与稍后的(中庸提出的 天命之谓性 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将天与命分开来讲,要讲得更为详细明白.天之所命在人者叫做 性 ,能够讲成人的生命由天所自然降生,人的生命产生之后,就具有了人性,也就是人的生命的实现.蒙培元强调过这两种讲法的重要意义,他以为, 十分需要指出的是,从天人关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性
5、自命出和(中庸都提出性命合一之学.命是指天命,性是指人性,性命合一就是天人合一.但这是从存在和价值统一的独特立场解决天人关系问题的,不同于通常所谓的存在论、本体论,也不同于通常所谓的价值论 . 这里,人性与天命的合一,既是人与天的合一,也是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中国德性论伦理对天人关系的解决,根本就不存在事实与价值的鸿沟.(易传就明确地指出, 天地之大德与生 ,天地具有产生和化育万物的德性,而这种德性在人就表现为 仁 . 在道家那里,人性即是自然,也就是人所固有的本性.由于人性是道在宇宙大化经过中的具体表现出,人性得之于道,就叫做 德 .生命源于自然之大化,也归于自然之大化,而且也只能在天地万
6、物构成的自然条件下生存,所以人的本性也即其自然之性,就是庄子所讲的人的虽然之性.这明确地表如今道家所用的天的术语中.天即是自然,也是人性.显然,道家所赞扬的人性,并非儒家那种通过社会培养出来的伦理与政治的社会属性,而是通过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重新回到人类本身最原始、最朴素的 自然 人性.道的本质就是其自然性,它具体表现出在万物之中,也具体表现出在人性之中.这是由于人和万物得 道 而具有的 德性 ,是自然天成、与生俱来而不为人为所加工和污染的无为真常之性.这也是人与万物的应然状态. 人类假使由于仁义教化而失去了这种原始的素朴的本真状态,就应该通过后天的努力重新返回到这种状态.显然,道家关于人
7、的自然性即是一种存在论,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论,也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的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统一.不过,它是将人的本质统一于自然,而非统一于儒家那种社会的伦理属性. 其次,人的德性的逐步构成、不断完善、自我超越,需要个体在现实中介入到改善社会关系、适应自然经过和开发自我潜能的身心修行生活中. 在血缘亲属的农业传统社会中,儒家以为,国源于家,家国同构,因而,以仁为核心的完好德性的培养和实现应该从孝亲开场,然后从亲族关系扩展到邻近的社会关系,再扩展到国家关系,继而扩展到天下的人类社会,以致于生物世界和整个自然界.在这个经过,个人要像儒家的君子、贤人、大人、圣人学习,要进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的整个经过的修养,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到达内圣外王,最终达至德性的圆满完成.道家则要求个人从生命的宇宙根本源头和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去理解和关心生命的价值,主张人的生命价值重于国家、社会,要求个人以与天地万物协调的方式去尊重自个生命的价值,在人的生存经过中既要改善人的生存的外部条件,调节自个生命的习惯,使之与自然生态经过相一致,更要注重调节身心关系,探寻求索自然赋予的人的潜力,与宇宙精神相沟通,使人的生命经过融入宇宙的大化经过之中,在这里经过中求得生命的最大自由和人生价值的圆满实现,以致到达道家的至人、真人所追求的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 最后,中国的德性论传统主张德性与德行的统一,
9、在郭店竹简中,仁字被写成为上身下心于一体的 身心 字,可见道德是由身心的一体性所规定的.郭店竹简云: 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德谓之形.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德谓之形.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德谓之形.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德谓之形.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德谓之形. (五行)显然,仁、义、礼、智根于心而施于身,是 在心为德 与 施之为行 的统一.道家德性论固然与儒家主张的仁、义等人际道德相对立,以为人的真正德性是未经教化的朴真、天然、处下、守弱等,要求人类个体从外在的虚假的仁义道德回归到德性最纯真的状态,即回归到婴儿时的原初状态.不过道家这种强调人性的自然自发的主张,也肯定人的
10、外在德行与内在的德性上的一致性. 二、中国古代德性论生态伦理要义 中国的德性论生态伦理,是从人的德性出发,也即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从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统一去认识人和世界的一体性关系,由此而产生对社会和自然的伦理.过去,由于我们没有自觉地从这样的德性论出发,主要以西方的规范伦理为样本对生态伦理进行解读,这就难免忽视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因而需要对其要义加以突出强调. 第一,中国德性论的生态伦理,从人生实践经历体验的主体性出发,由体验去彻悟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即天人合一的主张,是中国生态伦理传统思想的根本前提.如前所讲,儒家和道家都是以这种存在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德性论思想为特征的.儒家以仁为人的
11、根本的德性,并且把天地流行的宇宙生化经过的 生 也解释为天地本有的德性,若按西方的知识论观点来看,这是把天道伦理化了,但若根据儒家的德性论的价值观看,则天道的伦理性与人的道德性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天道即人道,天道的伦理性最充分地具体表现出在人道上,而且是由人来体悟和实现的.这里,十分需要强调的是天道与人道的贯穿,是经过主体践履仁的生命实践活动与身心的修养来实现的.在孔子之前,天命之于人,人受而得之,是谓人性,这一自上而下的天道流行的宇宙论道路,人们是知道的,但由人通过对仁义之心的开发而上达于天的心性论道路则是不明确的,这条道路通过孔子而得以创始,并经过子思和孟子得以充分地阐发.而且,即便宇宙论的
12、解释中所包含的天的德性含义,也需要通过主体的能动发挥,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当然,在人对天地德性的把握与发挥中,有一个主体对 气机 的能动调节与精微修养的经过.由于 在一气贯穿的大生命力中,物为气凝结、聚集所成,心神则为气之精微、灵明的表现 形/身/体、气、心/志/神三相一体,全息互摄,气通于形、心底层,既凝结着为有形的形躯,具有生理性的欲望发用;又在虚化状态中与无形的心神相合,而表现为神妙虚灵的流行 .2(P237)即是讲,在宇宙生命经过的大化之中,天地与人一气流行,是气化绵延相续的流动之体,天地万物与人之身心也为气所贯透,气既能够凝结为天地万物,又能够虚化为宇宙精神和人的心神、情志等意识状态的
13、存在. 而儒家以为人的仁义德性等精微之气,属于心、神、志,它们能够统摄和主导低级身体欲望等粗陋气息.故孟子讲, 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孟子 公孙丑上)气不仅与身心相贯穿,而且与天地万物相贯穿,既联合着生命与环境,也透显出天地之德与人之仁义精神,以是之故,才能在宋明新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被发挥为张载的 民胞物与 和程颢及王阳明等人的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讲法. 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以人的仁、义等德性为根基的立场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则以人的本真之自然德性为枢纽.道家也主张气贯穿于人与天地万物.老子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庄子亦言: 通天下一气耳.
14、(庄子 知北游)道家强调自然真朴的自然德性,能够通过气的修养而获得,由此而能够深切地体悟道人与天地万物的合一状态,老子强调以 致虚极,受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第十六章)的方式来实现,庄子也继承了这种虚静修炼的方式,更发展了 心斋 、 坐忘 的炼养方式方法,由此到达自由地与宇宙精神相往来的体悟方式. 第二,人与万物既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则人的德性的实现也离不开万物本身之性的实现. 尽管人性与万物之性各有差异,但是,他(它)们各自之性即本身之善都应该得到完全实现.故儒家提出成己成物之讲. 诚者,非自成己罢了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礼记 中庸
15、)成己,就是要尽己之性,把天赋予人的善性,充分予以实现;成物,就是要成就别人和万物,帮助别人和万物实现自个的善性,让别人的善性得以充分地实现,让万物本身种类的天性也得到充分的实现.而做到了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的至诚之人,就能够到达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立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德性要求.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 (礼记 中庸)与儒家不同,道家所理解的德性是不为人类有意造作而本来所固有的自然真性,对万物来讲,就是其出于本身物类的自然习性.故道家的天人合一,是
16、要以人合天,不仅人类要通过主体的修养去除仁、义、礼、智等人为地加于人类本来素朴天性上的东西,也要排除人类对万物习性的人为干涉,要顺应万物之本身的存在习性,使其天然地成长发育,以适应天地大化之趋势.与儒家主动地对万物关心的助长姿态不同,道家对万物的态度是采取让其自生自发而完全不进行干涉的无为姿态.老子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是指道生养和辅助万物而不刻意地进行干涉,才能使万物自生自成,自由地彰显自个,获得无不为的结果.所以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庄子鲜明地表示出了自个尊重生命的立场,反对人类出于自个的需要而戕害生物的本性,要求人类尊重生物的自然生活习性,主
17、张对天地间的万物采取因任自然的无为态度,反对 以人灭天 的态度.道家之所以主张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去对待天地之间的所有自然之物,是由于万物在天然状态下本来就圆满自足,各有其常态和天然之性,假如人类强行有为,根据自个的意志去改变万物的自然状态,就会给万物造成损伤和毁坏. 第三,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德性论生态伦理追求的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和富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由此决定了他们关爱生物及其环境的道德,主要地是出于一种内在的自觉和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道德义务原则和律令条规的强迫性约束. 因而,人们能够从本身健康生存和发展及自我完善的生存目的来选择人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调节需要构造,选择自个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
18、精神生活,适应生态规律,进行物质消费、预防疾病和养生、进行道德修养与身心修炼,充分开发人的潜力,在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中选择合适自个个性的生活方式,对需求构造进行合理地调节和优化,以到达人的崇高生存境界,这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在生存经过中产生与人的德性相一致的利用和关爱自然的行为. 就儒家而言,仁者不仅要把仁施于每一个人,而且还要把仁及于万物,即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尽心上;对于禽兽,要以不忍之心加以同情和关心,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 梁惠王上)在利用万物来知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时,儒家也强调要敬畏天地、关爱生命,要让生物各遂其生,各顺其性.(礼记
19、 郊特牲讲, 万物本夫天,人本乎祖 ,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尊地也 .天地是万物之本,也是人之本,人要尊敬天地,以天地为法则来爱惜保护性地获取和利用万物.对于乱砍滥伐,乱捕乱杀,被儒家视为是违犯仁义,不孝天地的行为. 夫子曰: 断一树,杀一兽,非也其时,非孝也. (礼记 祭义)因而,儒家强调 取物顺时 、 取物不尽物 的思想.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 (礼记 王制)儒家还提出在物质生活中要节用爱物,尤其是对禽兽等有血气之生物更要爱惜保护.(礼记 玉藻讲: 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疱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