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渗透--.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研究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渗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渗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研究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渗透学生作业缺乏原创性,论文是不断复制、粘贴、拼凑而成的,这令当今高校教师十分苦恼。当代大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研究意识缺失的问题,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中国高等已走向大众化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降,大学生逐渐失去“天之骄子的身份光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大众化阶段。其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学习趋向务实性。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忙着考、和其他各种等级证书,忙着兼职以获取工作经验,无意于科学研究。再次,就现状来看,大学生一般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学习,又基本是在课程体系下完成学业的。大学课堂大多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意识是
2、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品质,培养科研工作者是当今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研究意识的缺乏必定会损害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应当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何培养和拓展大学生的研究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教学与研究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文本阅读:研究意识获得的前提 “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只有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感悟,才会发生赏析、阐释、评论作品的冲动,因此,文本阅读是获得研究意识不可或缺的前提。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电子产品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
3、了许多负面影响。对多数大学生而言,一款刺激的游戏肯定会比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更具有诱惑力,他们盯着手机屏的时间也要远远超过他们捧着世界名著的时间。“少上点网,多读点书,成为对当前大学生最常见的忠告。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重要的职责。在笔者看来,指导学生阅读应注意趣味性、经典性和同步性等几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离不开兴趣,阅读更离不开兴趣。要想让学生顺利地进入现代文学领域,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让大学生感到阅读不是一种压力和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它能给予我们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慰藉、性情的陶冶。一旦在阅读中发现无限的乐趣,自觉阅读的习惯很快就会养成。为此,
4、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并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复述作品内容或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迫使学生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取上我们可以先安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如钱锺书的(围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让学生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轻松地获得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并进行深入阅读,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或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强调多读书的同时,还应该强调读好书。名著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阅读名著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快餐式的或碎片化的阅渐成趋势,爱读名著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这种情形着实令人担忧。古今中外的长河
5、中涌现出不计其数的经典名著,从(哈姆莱特)(战争与和平)等外国名著,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都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都像是蕴藏丰富的矿山,值得当代学生去挖掘。名著一般篇幅都较长,内容与现代生活远亦有距离,难以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有必要指引大学生戒骄戒躁,沉潜入世界名著之中,了解当时的、等方面,体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一些畅销的青春文学、文学等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但经常流连其间,过多地贪恋“零食,必然会败坏胃口,要让学生认清一流作家作品的“正餐位置,指导他们多读鲁迅、沈从文、莫言、贾平凹等。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应与课程教学同步。以何种次序来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
6、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所当然可以成为阅读的导向。但是,通常一个人的兴趣多变,全凭兴趣来阅读就过于随意,是不可能系统地掌握一门知识的。实践证明,指引学生按照教学进度来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了解。为此,在讲授一个时段的文学史之前,教师可以列出重点阅读作品目录,并适当拟出几个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或者请同学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比如,在讲述新时期先锋文学时,可以让同学重点阅读马原、苏童、孙甘露等的作品,拟的问题可以是宏观方面的,如先锋文学叙事有何特征,它与传统小说叙事有何不同,也可以是具体的某个问题,如
7、你是如何理解马原的“叙述圈套的等。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带着如许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教师的分析讲解,势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知识的识记就更加牢固。阅读是掌握现代文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更是获得这一学科研究意识的前提。没有自身的阅读感受,教师的讲述只能使学生云里雾里,也就更不可能进入研究层面了。因此,必须强调对文学原典的阅读,使同学们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以及研究的能力。二、研究性课堂:研究意识的直接浸润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概念,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2。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应是
8、所授专业知识的研究者,还应是教学的探索者。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书育人,而高校教师的职责应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条即科学研究。大学教授必须是科学研究者,必须探索科学的前沿阵地,并且将最新的科学知识迅速地传递给大学生。如果一个人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而科学研究一塌糊涂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不能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要想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主阵地,有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直接得到研究意识的浸润。首先,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研究知识。学生最讨厌的莫过于照本宣科的课堂,教材里有什么讲授什么,这样的课堂了无生趣,只会让学
9、生昏昏入睡。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尽管不可能对所授课程方方面面都有研究,但他必需是这门学科方方面面研究的关注者,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学科最新的前沿动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应时常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等本专业学术刊物和人大复印报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资料,翻阅近年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及各类学术专著,广泛吸收新鲜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渗透至课堂之中。例如我们在讲文学分期时,就必须注意到丁帆提出的将“民国元年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3;在讲授相关作家作品时,有必要知道新近出版的作家全集的相关信息;在分析张爱玲创作时,如果不读2012年出版的(小团圆),就没法
10、得到完整的张爱玲。当然,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并不是说完全抛开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依旧仍应以教材为旨归,那些文学史著作上的知识是经过长时期积淀的,是关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次,教研相长,以自身的研究实践现身说法。一个不做科研的高校教师很难搞好教学,因为他无法把学生引到相关知识领域的前沿上去,也把握不了一些研究的思维方式。试想一下,一个从来不写学术论文,也不会写学术论文的老师,能指导学生做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来吗?科学研究其实就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诸种能力,当然即包括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 意识 中国 当代文学 教学 中的 渗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