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溯源及其优越性,伦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溯源及其优越性,伦理学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溯源及其优越性,伦理学论文人非生而知之者 ,故人之发展必得教育而成。而国家、民族之发展乃个人发展之聚集,故国家、民族之扩大繁昌,必赖于教育之力。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必有一套自个之教育体系与制度。作为文明独立起源之中国,其教育体系与制度,必有特立卓异之处。科林伍德曰:一切历史皆是思想史。中国历史文教传统长远且深切厚重,其历史更具思想深度与内涵。全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思想教育史。 至少中国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 1234可见,教育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其地位及作用,特别重要。是以研究中国古典教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之最重要内容。然而,与当代教育制度之
2、侧重知识技能不同,中国古典教育制度更注重 养子使作善 。孔子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故为研究方便,特示之与当代教育之区别,称中国古典教养制度而不称 教育 。 一、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探源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教育必随其文明起源而源远流长。柳诒徵撰写(中国教育史,论中国教育自伏羲时代始。然而伏羲至黄帝,其历史皇古难考,渺不可征。司马迁写(史记自黄帝开场,黄帝时代入中国正史。但司马迁对黄帝时代之事迹多存阙疑。(尚书记载唐虞之政,其事甚详。(诗经也有夏朝之风。但(尚书与(诗经之主体部分则是西周时代史迹,华而不实所载西周时代之教育,详备可考。是故,钱穆先生以为,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姑且从西周
3、时代开场。 能够这样讲,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溯源于伏羲时代。经黄帝、唐虞、夏商时代之发展,至西周时代,其制度逐步趋于完善。故柳诒徵讲: 三代学制,惟周大备 249。 在西周时代,学校有辟雍、泮宫、庠序、瞽宗等。 辟雍是西周所设之大学,用来推行礼乐教育,以对外宣扬教化。(白虎通 德论曰: 辟雍所以行礼乐,宣教化。 可见,辟雍是天子宣扬礼乐教化之教育场所。(讲文曰: 泮,诸侯饷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 泮宫应是诸侯所设之地方大学,是诸侯宣扬礼乐教化之教育场所。古代以目盲者为乐官,乐师称瞽者。古代教育又以典乐为主,故学校又称为瞽宗。 古代学校也称庠序。孟子曰: 校者,教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4、。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夏商周三代教育一脉相承,其教育主旨皆在于发明人伦,修德宣化。又据孟子: 庠者养也,序者射也。 养就是养老,古代天子有养老之礼,在学校行之。(礼记 王制篇曰: 养耆老以致孝。 (礼记正义疏: 静养耆老,所以致恭孝之心。 可见,养老是施行孝道之教化,以上示下,使人人皆生行孝之心。古代有射礼,习射即是习礼。 又因 武事重于文事 ,习射乃古代男子必学之艺。 后来,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盖西周时代已有。学校专言射,应代言六艺之教。 六艺之教,乃专门教育。人伦之教,乃全人教育。此两者,周代学校,兼而有之。然六艺之教虽为专门实用之教育,华而不实自有礼义精神在
5、,所谓 习射亦所以培德 是也。人伦教育,在于教人怎样做人做事,其 人伦 之明具体表现出在专门实践中。 故六艺之教与人伦之教相通,而精神与行动并行。 西周教养制度趋于完备,实赖于周公之力。周公汲取三代,乃至于伏羲时代之教育经历体验,成功定制了一套教养制度,即后世所称之 礼法制度 。 但西周为封建制,其教养制度之重点在于家族。根据辜鸿铭先生之讲法,西周之 礼治 属于 家族宗教 ,学校教育乃 家族宗教 之附属物。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家族宗教 及其教养制度逐步不适应历史发展之潮流。孔子出,提出儒家学讲,变 家庭宗教 为 国家宗教 。所谓 国家宗教 ,就是孔子将 家庭宗教 中对父母的爱 孝道,扩延至
6、忠君爱国。中国古典教育制度开场以 国家宗教 为核心,而学校就是国家宗教的教会。 辜鸿铭讲: 在中国,在儒家学讲的国家宗教里,这种组织就是 学校。在中国,学校是孔子的国家宗教里的教会。 340孔子固然以 国家宗教 替代了周公的 家庭宗教 ,但继承和保存了 家族宗教 的核心部分,即 家族祭祀 。可见,孔子与周公之教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钱穆先生讲, 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1192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之精神与理想,自孔子后,一直延伸到清末,而不曾发生过根本的变化。 无论是 家庭宗教 ,还是 国家宗教 ,都只是辜鸿铭先生类比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讲
7、法。众所周知,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没有创造出宗教。 1192在当代社会里,宗教主情感与信仰,教育主知识与理智。宗教知足心灵之需求,教育知足大脑之需要。对于人类来讲,两者皆不可或缺。中国古代没有创造出宗教,不意味着中国古人便无情感与信仰之寄托。没有宗教,教育便理应承当了这一职责。也就是讲,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既主情感与信仰,又主知识与理智。在中国古代,教育不仅承当教授知识的职责,更担负起了宗教所具有的责任。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是学校教育、社会伦理教育、祖先祭祀、宗教信仰、个人自修之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里,以祖先信仰为核心,以礼乐为手段,以个人教育自由为目的,构建起人类文明的合理而恒久的大一统秩序。
8、 古代学校,有公立学校、私立学院,有书院、禅院、道院等。公立学院为和地方所设,如西周之辟雍、汉之太学。而书院、禅院、道院等皆私人讲学,历代不胜枚举。春秋时期,孔子居无定所,亦可随处设教。除此之外,个人自修也是古代教育的一大形式,读书人读圣贤书,自学成才,在历史中俯拾皆是。 按钱穆先生的讲法, 在中国历史上,官办教育亦终不为人重视。 1226中国古代官办教育主要是 行礼乐,宣教化 ,辅助政治运营,其政治意味浓烈厚重,代表的是官方意志形态,即政统。孔子后,中国古代教育,皆推尊于孔子,孔子代表的道统独立于政统之外。孔子开启私人讲学之端,古代读书人羡慕孔子,称孔子为 素王 ,私人讲学之风由此而长盛不衰
9、。是故, 中国教育史上,其真实影响力者,多在社会私家讲学之一途。 1231中国古代教育,入大学者及入私家书院者毕竟只在少数。孔子为所有读书人的 圣人 ,读圣贤书如同教徒之读 ,有志于学而不得入于学校或书院者,便竭力追求儒家经典,亦能够自修成才。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以祖先信仰解决宗教问题,并作为整个教养制度之核心。人之需要宗教,是对死后的一种妥善布置。西方之宗教,死后入天国是一种妥善布置。而中国祖先,则以为其生命能够通过繁衍子嗣而得以延续。祖先得到子孙之追念和祭祀就是生命得以延续之圣神而庄严的仪式。 祭祀祖先解决了宗教问题。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 孝道,是中国古典教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以,后来之十三
10、经以(孝经为首。中国古典教养重在 养子使作善 ,而 百善孝为先 ,正是这一理念之准确而完美表示出。 在当代人眼里,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根本得不到普及。但观古代社会之事实,虽不识字之愚夫愚妇,亦能熟知中国文化之精义。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之伟大,正在于此,中国历史之恒久延续也在于此。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以孝道为核心,儒家精神能够通过祖先信仰一代代传承下去。儒家典籍能够毁坏,士大夫可以以有叛逆之时,但中国文化精神能够稳固地经愚夫愚妇而恒久不断地传扬下去。是故, 当世衰道微,士大夫成为文化罪人的时候,中国文化的真正的精神。反经常显露出于愚夫愚妇之中,赖其 死守善道 的一念至诚,以维族命于不绝,此种情形讫晚清而
11、未改。 422能够讲,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如此包罗广大,其奥秘在于中国人追求情感与理智之统一、追求大脑与心灵之统一、追求现实与永远恒久之统一。 二、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之优越性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以人文精神为其核心,其目的是构建以人文精神为根本的人类文明的大一统秩序。相比之西方文明,或其他文明,其教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金无足赤,其或许也有众多缺点。但本文所关注的只是其优点。 其一,游走于科学与宗教之间。 对于当代教育来讲,科学与宗教之分界是严格的。科学是科学,宗教是宗教。科学解决的是理智和实用问题,而宗教则是解决的信仰问题。当代之教育也主要集中于科学之上,而宗教则是教会的事情。科学
12、与宗教并没有交集,两者也并无明显的互相影响。所以,当代人接受了完好的教育之后,其信仰往往也是缺失的,必须从教育体系之外寻找信仰。当然,主要是去宗教寻找。然而,要命的问题出现了,就是一直以来的科学教育与宗教信仰是互相排挤的。完全皈依宗教,则一直以来接受的科学教育是纯属徒劳,浪费时间;而不皈依宗教,则始终找不到信仰,人终归是一个无灵魂的躯壳罢了。没有科学的应用知识与能力,当代人又很难生活。一般讲来,人终归要向现实妥协,宗教信仰便彻底沦为形式和外表。人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真实的内在的信仰,内心终将是一片荒芜。内心的荒芜,终将导致人性的缺失。而科学知识和技术在人性的缺失下,终不免误入歧途,严重者能够使人类
13、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转基因技术的滥用,以及核武器的失控等都是这种歧途所在。但问题远没有结束,科学的去宗教化,使得宗教徒之信仰面目全非。极端宗教主义者,便以此作为清理叛逆的借口,煽动叛乱,引发宗教冲突,等等。 当代教育之不能建立合理的人类秩序,显而易见。在这里,我并不想否认宗教的功能,或者不成认科学的好处。只是,当代教育体系将科学与宗教截然分开,似乎并不是人类文明大道之坦途。对此,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显然有着不同的用力与方向。 在中国古典教养制度里,科学与宗教各得其所,并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在儒家学讲中,孝是根本。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就是宗教信仰及其仪式,也就是孝道。孝道作为一种信仰,是一代代合理的情感
14、流动及伦理秩序,使得家庭、国家乃至人类无限繁衍兴盛下去。在这个信仰体系中,人不只是一个人,人人都是承前启后的,都是繁衍下去的关键一环。我们信仰祖先,同样信仰子孙对我们的信仰。让家族、国家、人类合理美妙地繁衍下去就是孝道的信仰,是所有事情之前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假如,一代中断了,便是不可宽恕的错误。相当于家族历史的终结。因而,人人守此信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得怠慢。科学作为日常实用之技能,必得以此信仰为前提。不走极端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是孝道信仰下的必然发展。 人类之繁衍兴盛,社会之长生久安是孝道信仰下的自然理念。因而,我们国家先民之认识对象集中于现实人生上,诸如政治、社会、
15、教育、文艺等。对神鬼敬而远之,因而也不会在彼岸多用心力,宗教自不会真正产生。科学研究也自会着眼于社会人事之上,而不至于为科学而科学,去深切进入地探寻求索下去。 所以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只会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游走,既不会陷入宗教,也并不向科学作更深进入。因而中国古典教养制度 既无西方宗教性格,亦缺乏西方科学精神,而在人文本位上,则已渐渐到达一融通开通明达之境界。 1120此 开通明达之境界 ,必能指引科学之合理发展方向,必能充实人生之内在信仰,使得人类文明恒久稳定地滚滚向前。 其二,学校造贤,与选贤相独立。自西周以来,教养制度与选举两者并重。西周之教育,权在贵族,乡学俊逸之才能够入于太学,并由此而介
16、入政治。虽云贵族教育,平民亦能够以其才学而流通于上层。但毕竟学在官府,领导学术是毫无疑问的。春秋之后,官学流于民间,诸子百家开启民间私人讲学之风。十分是孔子, 以一平民,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场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 1209如上所论,西周之教育核心在于 家族 ,辜鸿铭称之为 家庭宗教 。孔子见春秋时,封建制土崩瓦解,天下非封建贵族之天下,一变而成天下人之天下。 家庭宗教 之局限性便凸显出来。孔子继承周公之志,在 家庭宗教 之上,发挥出一番大道理,变换出一个 国家宗教 来。 国家宗教 就是在 家庭宗教 的敬奉祖先基础上,推延至天下人皆 忠君爱国 上。非但要 忠君爱国 ,还要把
17、 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种信仰。人人皆能够通过本身修养,即 修身齐家 ,而 治国平天下 。此时政治已非贵族之特权,而成为每个读书人之平等权利。孔子开拓这一项,奠定了以后二千多年的 士人政治 格局。 而据钱穆考证, 中国教育史上,官办教育亦终不为人重视。 又 其真实具影响力者,多在私家讲学一途。 可见,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中,贤士人才之培养多出于私学。孔子之儒家精神又是 自本自根 的,私学尊奉儒家之独立自由精神,往往不受权威约束。如徐复观所讲, 儒家 自本自根 之精神,既可不需要外在之上帝,则在政治上岂能成认由外来权威而来的强迫作用。 423故在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中,私学严格根据儒家的标准培养人才,并不参
18、考的标准和旨意。这就是所谓的 道统 独立于 政统 之外。 历代选拔取士,皆选取的是民间为学之士。虽各个朝代选拔考试标准并不一样,但正因选取的是具有独立精神的士阶层,政治之清流活水才源源不断,并依此加强乃至社会之生命力。 但考试本身作为选拔标准,代表了之用人标准和旨意。虽则儒家有 自本自根 之精神,但仍不免为世俗所趋鹜。然正是这独立精神,使得 公私教育,常成对立之势。 儒家精神的 自正自清 功能,由此可见其伟大。此种 自正自清 ,还应得益于孔子之如宗教主一样的光耀千秋之精神光辉,这一身份与光辉,足以让世代读书人崇拜而信仰。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其培养之人才是独立的,为构建光明合理的大一统文明秩序而
19、培养的,不是为一朝一代而培养的。是故,贤士总能给腐朽的政治注入清流,加强政治之生命力。尤其重要的是,这一制度,使得中华文明并不因一个朝代的灭亡而中断,而是永久恒定地随时间走下去。 其三,有教无类,无分贵贱及种族。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自孔子后,一直追求 有教无类 。 有教无类 内涵甚广。一者,民众资质有所不同,贤愚有别,但皆可受教。二者,无论社会身份等级怎样,上至天子贵胄,下至贫寒之家,亦同等受教。三者,不分疆界,无论种族,皆在受教之列。(易经曰: 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即是此三者之义。 有教无类 ,是教育思想的伟大开创建立,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以来演化并自觉追求的必然结果。 帝舜出身侧微,得
20、尧之教化,以孝道行于天下,并最终得禅让而为天子。教育不分贫贱,得而成之,便可 光宅天下 。西周确立封建制,以贵族主宰教育,但乡学与太学仍可流通,下民之俊逸之士仍可与贵胄同等受教。至孔子时期,封建制度瓦解,学问转向民间。孔子 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场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 。可见,自有明确历史记载之唐虞时代,一直到孔子,其教育平民化之趋势甚明。至孔子,则最终确立两千五百年以来的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平民化时代。 孔子曰: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马戎的(民族社会学引申之曰: 中国有恶则退为夷狄,夷狄有善则进为中国 。 此两者,皆是明 有教无类 之道理也
21、。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不区分种族的物理特性,只认可种族的文化教育标签。接受华夏文化之教育,便是华夏;接受夷狄风俗,便是夷狄。此理念之背后涵义是,教育没有种族之界线。这一点,显示了中国古典教养制度的包涵性与博大性。中华民族能同化不同种族而最终融为一体,中国古典教养制度的这一理念功不可没。 其四,贵人尽性,以全人生。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全人格的完善与完美。并以此人格之美善而达成功业之成就。人格之美善在于内,功业之成就在于外。养内而成外,是其一大特征。人格之美善,首先要从内心之诚修炼起。以内心之诚而不断关心照顾本身,以促进自个人格的完善。 然后,才能够用此之已明之诚关心照顾万物,乃至
22、天下,并以所关心照顾之天下万物反求于此内心之诚。这就是所谓的 反求诸己 。如此循环往复,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而外在的事功也自然顺成。 (大学之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目专注于内心,而后四条目则是现实的外在人生。前四条目在前,而后四条目建立在前者之上而成。 尽人之性,必先内心能有 自得之地 。故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提倡 自得 之教。(孟子 滕文公上曰: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徒而震德之。 教育之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劳、来、匡、直、辅、翼,皆所谓使人到达 自得之地 。自得者,内在学问生成也。知识、实践内化为人生内在之智慧。知识
23、是外在的学问,智慧是内在的学问,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人生智慧,故称 自得 。人入 自得之地 ,则其智慧内在生发,并外放与万物。因其内在智慧之一致性,作用于万事万物而不至于迷惑。若人不入 自得之地 ,则不能以一理御万物,必致万物 乱花渐欲迷人眼 之境地,而生迷茫惑乱之心。 (孟子 离娄下曰: 君子深造以为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地,乃不借外物而能内在生发。内心若独立生发,则其人必有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考虑。 则其心安宁,故曰 居之安 。内心生起源源不断,故曰 资之深 。资深则予取予求,左右逢源。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
24、其教育理念可谓先进矣。 自得之教,以全人生,乃古典教养制度之精华要髓。自得之教是从内在修养上培养人,而不单单是在能力上培养人。是对独立考虑、独立精神之培养,是对完好人格之培养,让人能在万物之中自立自主,而非随波逐流。 其五,通德为本,专才为用。从上文可知,中国古典教养制度重在 全人 教育。 全人 教育培养的是人之宇宙观与人生观。在当代教育界看来,应该只是个 通识 课,固然很基础,但却不受重视。其原因在于,当代教育为功利性教育,以成才教育为唯一目的。平心而论,分专业而分别教育,由于用力集中,人才之能力能快速显现。但诚如上文所论,技术和能力是把 双刃剑 ,没有合理的文明理想作指导,这种技术和能力可
25、能会迷失方向乃至入于 邪道 。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以德行为第一,然后为其他。德行就是坚守合理的文明秩序,是大道。违背了这一大道,其他技能则会显现毁坏性。孔子曰 毋为小人儒 。便是要求其弟子要坚守宇宙合理的大道,一切技能只在这里之上才能发挥正面作用,或产生正能量。 即使如此重视 德行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并不忽视专才之作用。 从来中国学校,亦重专业教育,如天文、历法、刑律、医药等 1198。中国之 专才 历代大家辈出,不胜枚举。 根据上文,中国之科学最终必转到现实人生上。专才之所掌之科学技术也必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以,钱穆讲,专才 也须懂得这一业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场上的地位和意义,
26、此谓之通识。 1198也就是讲,科学技术之上还有通识,通识之上还有德行。科学技术之上有此两座大山,是中国科学技术近代未发展起来的一个原因。但正是这两座大山,才严实而稳定地控制了科学技术之用处与其发展方向,使其永远走不上 邪路 ,中华文明才得以不因外物而遭到本质的伤害。 但既然专才要为现实人生服务,其作用就是实在而重要的。因而,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在这一点上,追求的是通德为本,专才为用。 其六,老师为本,众生受教。孔子以一布衣之身,而成为 至圣先师 。孔子身上散发出来的如宗教主般的光辉,让后世所有读书人成为他的忠诚 信徒 。如上所言,中国文化虽不需要宗教,但教育担负了宗教所有的功能。 在宗教里,人
27、们信教主要来自对教主之崇敬,也就是讲,教主个人的魅力是吸引信徒的动力源泉。孔子创始之儒家教育既然承当了宗教的所有功能,这一点也必然类似。中国古代读书人把孔子作为 至圣先师 ,孔子便好像教主。中国古典教养制度里,吸引读书人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对孔子的崇敬,向下推衍开来,能够得出,老师之魅力和声威是古典教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自孔子开启私门讲学以来,中国古代虽有官立学校,但毕竟学校之影响与作用有限,历代读书人皆以拜到名师门下为荣,而并不在意于学校或其开设之课程。孔子随处设教,而不择地点。在乡村中,一读书人有小成者,能够开设私塾,而乡村之人慕名前往受教。名山大川之中,有一名师,随意结一草庐,慕名者,不
28、远千里,竭诚登门请教。历代各种书院讲学,皆有名师主持而得以兴盛。此皆老师为尊之例证也。 反之,若其名师不在,则其所教之所便渐渐零落。诚如钱穆先生所论:孔子死后,不闻有人在曲阜兴建一学校继续讲学。朱子死后,不闻有人在武夷、五曲,在建阳、考亭兴建一学校继续讲学。更如王阳明,只在他随处的衙门讲学,连书院也没有。中国传统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人与人之间传道。既没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会组织,又不凭借固定的学校场所。只一名师平地拔起,四方云集,不拘形式地进行其教育事业,此却是中国传统教育之一大特色1200。 在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中,老师好像教主,名声所到,向学之人辐辏云集。但毕竟与宗教不同,并没有所谓的固定教堂
29、。中国之教堂只在家族宗庙。 天下之大,皆是受教之所。名师一至,便为庠序之地。形式之自由,必然一定程度上促成教养精神之自由。形式之自由,必然达成老师授教之自由,学者受教之自由。中国教育史,可谓是一部自由教育之光芒历史。 三、中国古典教养制度对当下教育之启示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之优越性诸多,然时移事异,按今日之形势,复归古典教养制度是作天方夜谭之想。古典教养制度是一个整体而系统之工程,今天之教育事业同然。在时代背景发生极大而根本之变化时,建立在古典文明体系之上的古典教养制度显然不能直接移植到今天。但包括教育史在内的所有历史必然是一部精神之历史,其历史之精神仍然能够在今天重演。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之形式虽
30、已死去,然其教育之精神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仍然能够为今世之教育提供极大的启示,乃至在 精神 上得以某种程度上的重演。 其一,重拾孝道精神,返中华教育之本。 教育本身就是知识传承的整个体系,知识传承之目的正在于文明得以不断积累而雄健地随时间延伸下去。文明之延续需要人来进行并完成。上一代的人把文明之接力棒传给下一代人,这样文明才得接力延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接力之下一棒,需要根据前一棒制定的规则和方向奔跑,不能停止,也不能随意改变规则与方向。怎样保证这一点呢,在体育之接力赛跑中,依靠的是此团队之责任心与荣誉感。而在文明接力传承中,与此同理,需要的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忠实。这个忠实,孔子称为 名
31、分大义 ,辜鸿铭称为 荣誉与责任的重大原则 。这个忠实,作为一种精神,便是所谓的 孝道 精神。此 孝道 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恒久不衰之根本,是中国古典教养制度之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要传承知识,延续文明,应当理直气壮地借鉴和吸收古典教养制度之经历体验,应当重拾 孝道 精神,返教育之本。 重拾 孝道 精神,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一起做起,构成一股合力,构建整体的 孝道 体系。在家庭,首在重塑家长之权威与责任。在学校,首在让学生完好认知五千年华夏之历史文明,同情并热爱五千年华夏之文化传统。在社会,首在培育忠孝为 百善之先 的社会气氛。在,首在建立赏罚机制、礼义规范以及以身示范。 其二,解放老
32、师,开放民间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平衡发展。 中国古典教养制度,通体闪耀着 师道 的伟大光芒。在华而不实,老师是自由的文化知识创造者与传播者。老师之宗旨在 谋道不谋食 ,老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文化的信仰与追求。是以,古典教养制度中,老师几乎是其全部。 而当代教育则不同,老师是份职业,是学校之职工。老师领学校之薪水,根据学校的要求与规定为其服务。老师不再是 谋道 之人,而是为薪水奋斗的 谋食者 。在华而不实,老师丢掉的是文化的信仰与追求。丢掉了这些,老师便丢掉了文化传承的独特担当。没有了这个担当,教育便丢掉了其根本意义与价值。 把老师从学校与薪水中解放出来,是如今教育的唯一出路。然而老师是精神文
33、化与灵魂的工程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长期自觉而艰苦地修炼出来的。老师之能力、声威与魅力不是机构的任命,而应是民间的赞许与认可。老师从机构和薪水中解放出来,开放民间教育,可以以促进教育平等平衡发展。 其三,扎根通德教育,鼓励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教育,能够构筑文明自保的坚强物质盾牌,免受竞争者之野蛮强力攻击。然而文明始终是一部精神思想史。若人类仅存物质与强力,则与禽兽无异。故在物质与强力之上必有一伟大精神存在。这一伟大精神便是文明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则,即 通德 。也就是在科学技术教育之上,必然加之于通德教育。而人类文明还有对现实人生的需求,每一种专门学问必须具有人生大道之意义。这一番意义,钱穆先生谓之 通识 。 通识教育位于通德教育之下,而科学教育位于通识教育之下。中国古典教养制度有重本轻末之倾向,故今世之教育需在通德通识之基础上,鼓励科学技术教育之发展,以弥补这一倾向。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2018 2黄绍箕,柳诒徵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4徐复观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