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突发事件中底层的怨恨心理研究,心理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环境突发事件中底层的怨恨心理研究,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突发事件中底层的怨恨心理研究,心理学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突发事件中底层的怨恨心理研究,心理学论文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也导致社会矛盾以愈加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社会再分配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会中弥漫着较为严重的焦虑和不满情绪。当下,网络社会中频频出现的诸如 富二代 、 官二代 、 房二代 等 N二代 话题的讨论中存在很多的非理性因素 某些 二代 逐步成为人们发泄怨恨的众矢之的,而这种怨恨发泄的背后往往缺少应有的理性。张凤阳以为,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势能作用下,必定在以财富占有为核心标度的社会分层方面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平权观念又普遍拔高了人们的应得期望,使之对生存比拟中的高低落差感受
2、极其敏锐,因而,在当代性的社会变迁经过中,怨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构成群体性的积聚1。而假如利益诉求机制不够健全,怨恨心理持续积累与发酵的话,则会诱发报复社会的泄愤性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比方,2018年长沙机场大巴纵火案、2020年厦门BRT纵火案、2020年贵阳公交纵火案以及杭州公交纵火案都属于泄愤性事件,犯罪嫌疑人都存在某些 仇视和报复社会 的念头。而在诸如石首事件、瓮安事件、大竹事件等大型群体性事件中,不少介入者并非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而是由于曾经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或已经存在不满与怨恨心理,他们只是借此事件发泄怨恨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可见,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心态亟待审慎的实证研
3、究,这种学术研究对于部门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着重对环境突发事件中底层的怨恨心理加以研究,并讨论它所展现出的一般性社会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下,社会中弥漫的焦虑与不满已经衍生出了日益突出的 四仇心理 ,即仇富、仇官、仇警和仇名人心理。在这里背景下,大量无直接利益相关的人群很容易卷入到群体性事件中。据统计,我们国家在2020年上半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约有8.4万起,相当于天天发生455起,华而不实,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和环境污染分别约占群体性事件总数的36.1%,15.3%,16.1%2(P3-12)。近年来,在信访总量、集体性上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总量下降的情况下,
4、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讲明了环境事件的敏感性和尖锐性3(P9)。 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部门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已经走上前台的社会冲突和诸如反对PX项目和垃圾燃烧发电厂建设等 反建运动 ,但对潜伏和不断积累的民众怨恨等社会心理现象重视缺乏。 事实上,很多群体性事件是在长期潜伏的怨恨心理的作用下,经过某个或某些因素诱发产生。在学术研究层面,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学以及环境管理学等环境社会科学对环境抗争的研究日渐增加,在诸如环境抗争中的政治时机构造、体制性窘境等议题方面构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对底层群体的社会心理状况关注严重缺乏,对环境抗争中的怨恨心理关注尤为匮乏。
5、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底层群体的社会心理十分是怨恨心理往往深入地影响着抗争事件的走向甚至抗争性质的变化。因而,环境突发事件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怨恨心理亟需深切进入的学术研究。 本研究以蓬莱19-3溢油事件中路易岛*渔民环境抗争中的 怨恨心理 为分析文本,就此展开研究。 2018年6月4日,我们国家最大的海上油气田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件。该油田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面简称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康菲中国(下面简称康菲公司)合作开发,康菲公司为作业方。 2018年7月前后,路易岛渔民纷纷发现他们养殖的海产品大量死亡,于是不断向当地反映情况,但一直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后来通过媒体获知河
6、北、辽宁渔民在开展索赔活动的信息后,他们开展了积极的环境抗争,并在岛上召开了 油污重灾区直接向康菲索赔新闻发布会 ,试图通过媒体向外界传递他们的权益受损问题,继而寻求外界关注和舆论支持。 2020年年初,康菲公司与河北、辽宁两省的渔民达成赔偿协议,但山东渔民被排除在外。固然陷入 形单影只 的境地,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环境抗争。 2020年7月,路易岛的213户渔民和其他地区的渔民联合向美国德克萨斯州法院提交诉状,由此开启了 跨国索赔 之路。但迄今为止, 跨国索赔 并未获得本质性的进展。 2020年的实地调查发现,固然溢油事件已然过去了四年,当每当提及此事,渔民的冲动情绪还是难以平复。而且,他们的
7、抱怨对象已经不仅仅仅是早期的肇事企业,还包括基层以及对其抗争行为构成制约的体制性因素。调查发现,很多渔民之所以仍在坚持抗争,源于他们 需要一个讲法 他们以为自个是在 为了一口气 在抗争。同时,为了避免事件被遗忘、环境抗争的声音被淹没,他们在环境抗争中采取了 打擦边球 、 踩线而不越线 等行动策略。当前,渔民的行动整体上是理性的,有些渔民还非常理解基层,但牢骚满腹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构成了怨恨心理。固然并没有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但是,底层社会中集聚与发酵的怨恨心理亟待引起部门的重视以及学界的深切进入讨论。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梳理 2018年版的(中华当代汉语词典对 怨恨 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
8、动词使用,指的是愤恨不满,二是作为名词使用,指的是愤恨不满的情绪。本研究讨论的是底层的怨恨心理,主要从名词的维度使用这个概念。怨恨心理包括个体怨恨与群体怨恨,前者指的是详细污染事件的受影响者所产生的怨恨心理,后者指的是受污染事件影响的社会群体所产生的怨恨心理。 怨恨心理的构成至少包括怨恨主体、怨恨客体及其产生媒介等维度。(1)怨恨主体。在环境抗争中,怨恨心理的主体是环境利益的受损者与环境事件的受害者,一般为底层群体,本研究中主要指的是受溢油事件影响的渔民,主要是养殖户。(2)怨恨客体。与 报复社会 中的怨恨心理不同,在环境抗争议题中,不存在怨天尤人现象,但怨声载道现象突出,也就是讲,怨恨对象具
9、有明确的指涉性,存在特定的对象。怨恨心理的客体首先是环境事件的肇事者,一般情况下为污染企业,但基层的处置不力等也会成为底层怨恨的对象。(3)在产生媒介方面,污染事件往往会引发底层群体的不满,但往往并不会立即引起普遍性的怨恨心理 假如赔偿问题得到快速和圆满解决,怨恨心理就会缺少滋生的土壤。因而,环境受损者索赔无望和抗争历程的困难往往才是怨恨心理构成的主要媒介,并会导致怨恨心理不断强化和延续。 就怨恨心理的内容呈现而言,它包含了三个维度。一是心理受虐维度,具体表现出为焦虑、不安、担忧、困惑、失望、不满、愤懑、无助感、不公平感、挫败感等心态。它主要源自环境受害者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担忧以及抗争结果的不确
10、定性,也是对环境抗争经过中所遭遇的众多窘境的心理反映。二是言语层面,表现为环境抗争者对肇事企业和基层的抱怨、抱怨、发牢骚甚至咒骂与诽谤。三是行动维度,即因怨恨心理而产生的堵路、静坐以及打砸抢烧等体制外行为。 与常见的 文献梳理 发现问题 的研究途径不同,我们是在底层群体环境抗争中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怨恨心理这一社会问题,进而为研究深切进入而查找和梳理文献的。而当我们开展文献研究时发现, 怨恨的社会学和现象学 早在马克斯 舍勒(MaxSheller)那里就已经是重要的议题,而现代中国学者对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心态的讨论也为本研究的深切进入开展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关于怨恨现象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德国知识
11、社会学家马克斯 舍勒,他就此发展出了 怨恨理论 ,讨论了 怨恨的社会学和现象学 。他以为, 忍无可忍、一触即发的怨恨必然蓄备在如下社会中:在这种社会中,比方在我们的社会中,随着实际权利、实际资产和实际修养出现极大差异,某种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确切地讲是遭到社会成认的、形式上的社会平等权利)便会不胫而行。 在这一社会中,人人都有 权利 与别人相比,然而 事实上又不能相比 。即便撇开个人的品格和经历不谈,这种社会构造也必然会积聚强烈的怨恨。 4(P13)舍勒关于怨恨的研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其推崇基督教的 至善 ,以为基督教的禁欲自省才是怨恨消解和控制的根本之道。舍勒从个体角度出发得出怨恨表
12、现形式及产生原因的规律性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只要准确把握了底层社会的怨恨心理,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怨恨心理的构成机制方面,成伯清以为: 成认方式的缺乏和扭曲,由此导致的个人尊严的缺失、意义感和价值感的匮乏,可能是我们社会怨恨产生的核心根本源头,这是社会构造问题付出的代价。 5 朱志玲和朱力以为,伤害和生存比拟是产生社会怨恨的逻辑起点,无能感经过时间的积累构成怨恨,最终经过互联网构成社会怨恨6。怨恨心理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性后果。杨正喜指出,行动的主体并非完全根据遵照剧本行动的 木偶式 演员,相反,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并容易受歧视、
13、社会不公以及利益受损而产生怨恨集聚,当这种情感压抑接近一定限度时,怨恨就会产生宏大能量而冲破现有的制度框架,衍生出集体行动7。除此之外,怨恨心理还可能导致非利益群体介入到群体性事件中,引发暴力事件。邢朝国以为,怨恨情绪积累是暴力再生产的重要机制8。刘能讨论了集体行动中怨恨的解释框架,以为 在中国都市地区,引发集体行动的怨恨解释框架所牵涉的主要怨恨主题,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经历体验上的可信度、经历上的可测量度和叙事的重要性,因而在潜在发动对象中引起反响的可能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发动潜力。 9 朱志玲以为,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十分是他关于集体行为宏观条件构成阶段的因素分析,对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无直接利
14、益冲突的构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怨恨是影响和决定当下语境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宏观因素之一10。 当下,征地、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底层社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怨恨心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民众的权利意识已经觉悟,某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并不意味着他们维权意识与抗争意识的下降或者消弭。相反,怨恨心理往往会在深处酝酿和发酵。而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分享机制得以建立,公众很容易得知其他区域社会问题的演化机制,并容易构成比拟心理和模拟效应。因而,一旦某个导火索被点燃,就会导致潜伏的怨恨心理复苏并迅速蔓延,最终演变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整体上看,现有研究研究着重讨论了怨恨产生的社会
15、机理及社会效应与政治后果,侧重宏观分析,对怨恨心理演化机制的深切进入研究缺乏,本文通过底层群体的环境抗争事件就此展开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 三、怨恨心理的生产机制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构造发生急遽变动,经济成分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嬗变,思想与价值观念发生深入分化的现代中国,怨恨心态正在逐步凸显、蔓延和强化,成为当下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11。研究怨恨心理,首先需要理解并讨论底层怨恨心理的生产机制,把握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演化脉络。 (一)怨恨心理初生 所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沿海渔民群体主要以海洋捕捞和养殖为生。在路易岛,渔民主要以养殖虾夷扇贝等海产品为生。当海产品大面积死亡的时候,他们
16、出现了困惑、焦虑、不安与担忧等心理状态,由于这是他们的主要衣食来源。当从媒体等渠道得悉蓬莱19-3溢油事件并且发现它离自个只要39海里时,他们对康菲公司产生了强烈不满,怨恨心理由此初生。 2018年7月本应该是渔民在2018年投放的虾夷扇贝苗的收获季节,但是,他们发现死亡问题日益突出。据他们统计,死亡率普遍到达90%,死亡率较低的区域也到达60%。除此之外,2018年4月份和2018年4月份投入的养殖苗也出现了大量死亡。在路易岛189户油污损失索赔统计中,三年的估计收入是27562万元,而实际收入为2534.95万元,三年实际损失到达25027.05万元(如表1所示),损失率到达了90.8%。
17、华而不实,损失最多的到达810万元,损失最少的也有20.2万元,平均每户损失135.28万元(2020年4月,路易岛调查资料)。对渔民而言,这不仅仅是宏大的经济损失,他们还需为此承受心理落差, 本来能够有个很好的收获,但如今的经济损失太大了,而且一赔就赔三年的。而且,我们没有别的生计,想跳楼的心都有 (2020年4月,路易岛渔民访谈资料)。这种宏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落差引发了渔民的不满情绪,迫使他们急于找到海产品大量死亡的真正原因,进而控制死亡,挽回经济损失。 当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得悉蓬莱19-3溢油事件并且发现离溢油点较远的外省渔民都在开展索赔时,不满、愤懑心态油然而生,针对肇事企业的抱怨与
18、咒骂出现了。正如风险社会理论的观点, 风险分配的历史表示清楚,像财富一样,风险是附着在阶级的形式之上的,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 12(P36)。渔民对石油开采中的巨额利润向石油巨头和特权阶层流动,而自个却要承受由此导致的污染后果与经济损失感到不满。于是,他们在寻求和律师帮助的同时,积极寻求自力救济。 2020年2月21日,204户养殖户在岛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 向康菲索赔书 。在该索赔求中,他们表示出了内在的心理状态: 还我大海,我要生存 是我们每一个受损渔民的愤怒心声 。 (二)怨恨心理的转移再生 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引发的不满和抱怨情绪,针对的只是事件本身
19、,渔民的怨恨对象仅限于肇事企业。但是,基层应对渔民利益诉求的处置形式则使得怨恨对象发生变化,使得他们成为怨恨对象。不过,此时的怨恨心理程度小,属于可控范围内 假如利益诉求渠道畅通,补偿到位,怨恨心理仍然能够得到消解。 首先,对 科学 解释的不满。面对海产品的大量死亡,渔民屡次向镇反映情况,但后者给出的结论是,经过水产专家的科学调查,这是养殖不善所致。渔民对这样的回答持怀疑态度,他们以为,往年也有一定比例的死亡,但这次死亡太严重,很多海产品的死亡率接近90%。渔民表示, 那些养殖专家告诉我们,贝类死亡是养殖密度大了。但我们不认可,为什么?由于我们县自1996年就开场养殖,我们岛从2005年开场养
20、,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批的死亡 (2020年4月,路易岛渔民访谈资料)。因而,尽管基层积极试图以 养殖不善论 讲服渔民,但始终没有能让渔民信服。当得悉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怀疑海产品的大量死亡与溢油事件有关。而当向基层追问时,后者仍然以 养殖不善论 作答,并告知通过相关部门的科学检验,养殖的损失与蓬莱19-3溢油事件无关。 官方的检验结果讲我们这里的污染不是康菲溢油所致,而我们这离溢油的地方很近,比河北与辽宁要近得多。再有,假如污染不是康菲溢油造成的,那这里的油污颗粒是哪里飘来的? 同时,渔民并不清楚科学检验的详细内容,这增加了他们对基层行为的众多怀疑和猜想,怨恨的矛头发生转向,针对基层
21、的不满情绪由此滋生蔓延。 其次,对信息缺失产生的不满。渔民通过媒体得知蓬莱19-3溢油事件,此前并没有从镇那里得到相关信息。 刚开场我们并不知道有溢油这回事,后来通过报纸和电视知道的,(镇与县)肯定比我们早知道消息,但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 (2020年4月,路易岛渔民访谈资料)。 信息不公开导猜疑在渔民中蔓延,他们开场怀疑 养殖不善论 是为了掩盖溢油事实。固然意识到经济损失是由溢油造成的,但是,他们还是希望给出明确的结果。于是,他们不断收集资料和证据,呈交镇,希望后者向上级反映民情。但是,直到2018年年底,镇基于维稳压力与 去污名化 13机制采取的都是 冷处理 思路,没有积极回应渔民的利益诉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