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熟语的“手”字认知传输理据,德语论文.docx





《德语熟语的“手”字认知传输理据,德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语熟语的“手”字认知传输理据,德语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语熟语的“手字认知传输理据,德语论文摘 要:传统观点以为, 有些熟语是无理据的固定搭配。认知语言学则以为, 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熟语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因此其意义存在一定的理据。基于认知转喻的德语 手 字熟语研究表示清楚, 德语熟语的理据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形式获得识解。 本文关键词语:认知转喻; 德语; 手 字熟语; 理据; 引言 熟语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很多语言学家从多个角度对不同语言的熟语展开了深切进入研究。语言学界的传统观点以为, 熟语的语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无法从构成熟语的各个词的意义中揣测出来, 而各个词在组合中也丧失了它们
2、原有的语义独立性, 因而熟语是无理据的, 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 (刘再雄2002:90) 认知语言学派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他们以为熟语不是语言表示出形式和某种特殊意义的任意配对, 其理据能够看作是一种将知识领域与熟语意义相联络的认知机制, 华而不实最主要的是隐喻、转喻和规约知识。 (杨玉2018:60)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分析研究表示清楚, 熟语的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分析性, 其深层含义与其组成词汇的字面义之间存在理据关系。本文从认知转喻视角出发, 讨论了德语 手 字熟语的理据。 1、德语熟语研究回首 Burger (2005:21) 研究表示清楚, 早在17世纪初期, Sattler就初
3、次提出了熟语学 (Phraseologie) 这一概念。但是直到20世纪初, Bally (1909) 才算是真正对熟语展开研究, 并在俄国引起了宏大的反响。20世纪40年代, Vinogradov (1977) 发展了Bally的理论, 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俄语熟语研究领域, 他的研究一直被视为苏联熟语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基础。二战结束以后, 熟语学在苏联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学科, 苏联的熟语学研究由此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 苏联语言学家Cerny2eva (1970) 对德语熟语进行了系统的描绘叙述, 熟语学研究也引起了德语圈语言学家的兴趣。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除苏
4、联外, 最初对熟语学研究做出重要奉献的学者主要来自东德, 后来的熟语学研究又发展到芬兰、法国、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家。不久熟语学研究也引起了西德、瑞士等地区语言学家的关注。Burger (1973) 借助苏联的熟语研究理论, 介绍了熟语研究领域的一些方式方法、视角和任务。Pilz (1978) 是西德章中的作用。Burger和Fleischer为德语熟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期几乎所有的德语熟语研究都遵循了二人有关熟语的定义和划分原则。 近年来,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德语熟语研究出现了新的方向。除了早期熟语的语体学研究 (Klappenbach 1968;Polenz 1968) 之外
5、, 比照语言学 (Piirainen 1992;Korhonen 2007) 视角下的熟语研究也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基于认知的熟语研究逐步成为热门, 这也导致学者们对于熟语的理据性与任意性这一问题出现了分歧。 2.、熟语的理据性与任意性之争 在熟语研究的很多领域, 理据 (Motiviertheit) 和 习语性 () 一样, 都被视为从语义上划分和定义不同类别熟语的基本概念。习语性指熟语的整体意义和各组成元素意义总和的不一致, 即熟语的整体意义无法根据其组成元素的独立意义进行推断。理据则指熟语意义能够通过词组组成元素的意义获得理解。传统的熟语研究以为, 习语性 和
6、 理据 是一组对立的概念。非习语性熟语整体意义存在理据, 属于理据熟语;半习语性熟语中只要语义未发生转移的组成元素存在理据, 因而是半理据熟语;习语性熟语为非理据熟语, 其整体意义被直接存储在人们的心智词典中, 无法从其组成元素的意义进行推断。 传统的熟语研究中有关熟语的理据、可理解性及习语性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图1来阐述: 图1.熟语的可理解性、习语性和理据关系 图2.熟语的意义、习语性和理据关系 图1中X表示熟语的习语性, Y表示熟语的理据, Y 表示熟语的可理解性。如此图1所示, 当熟语的习语性到达最强时, 熟语的理据为零, 此时熟语无法理解;当熟语习语性为零时, 熟语的理据最强, 此时熟
7、语的整体意义等于熟语的字面意义, 因此最容易理解。 认知语言学以为, 理据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惯用语 (1) 语块的比喻义时从字面义中能够找到的概念类似性。 (张辉2003:3) 赵艳芳 (2001:35) 分析后指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 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存在一定的任意性, 或者有些已经丧失了理据, 但是在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中, 是有动因、有理据的。但其动因和理据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 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构造来讲不是任意的。 认知语言学中有关熟语的理据、意义和习语性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图2来讲明。图2中X表示熟语的习语性,
8、Y表示熟语的理据。能够看出, 熟语的理据是恒定存在的, 只是其透明度会随着熟语习语性的强弱不同而出现变化。习语性越强, 熟语的理据就越不透明, 透过理据所能了解到的熟语内涵就越少, 熟语就越难理解;相反, 熟语的习语性越弱, 其理据就越透明, 透过熟语理据所了解到的意义内容就越多, 熟语就显得容易理解。以Lakoff和Langacker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也表示清楚, 很多习语的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构造, 习语的生成机制在于概念构造的映射, 隐喻、转喻和约定知识构成习语意义生成的认知基础。 (刘再雄2007:69) 固然习语中蕴含的很多隐喻已经死亡, 本源义也逐步被人们遗忘, 构成了当
9、下看似毫无理据的规约化意义, 但是莫嘉琳、刘润清 (2020:76) 指出, 通过死隐喻复活能够召回隐喻的本源意向, 激活隐喻的语义源头。换句话讲, 激活隐藏在华而不实的死隐喻即可说明习语的理据。固然以往有关习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隐喻在习语的修辞意义上发挥的理据作用, 但是很多熟语的意义与转喻这种认知方式同样密切相关。因而, 本文将从认知转喻的视角来分析德语 手 字熟语的理据。 3、认知转喻理论 3.1 转喻研究历史回首 与隐喻研究相比, 转喻研究一直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早期的学者在研究隐喻和转喻时, 往往倾向于用隐喻理论来涵盖转喻, 如亚里士多德在定义隐喻时讲, 隐喻是借属作种, 或借种作属,
10、 或借种作种, 或借用类比。 (文旭、叶狂2006:1) 但是从当下观点来看, 前3种都应该属于转喻范畴。和隐喻一样, 转喻也是修辞学的产物。有关转喻的定义最早出自于(修辞和解释 (Rhetorica and Herenium) 一书: 转喻是一个修辞格, 它从邻近和联络严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 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 (张辉、卢卫中2018:10) Gl ck (2018:426) 和Bumann (2008:236) 则将转喻定义为 一种异常的表示出方式, 即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替代另一种与之存在本质性关联或者语义相邻的事物 。可见 邻近 一直被视为转喻的标志性特征
11、, 并贯穿转喻研究的整个历史, 不同的事物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互相替代的。长久以来, 修辞学针对转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 替代 这一显性层面上, 所以比拟单一, 转喻也因而一直处在隐喻的阴影之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 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兴起终于使得转喻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获得了自个的地位。 3.2 转喻的本质 Lakoff Johnson (1980:35) 以为, 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经过。Lakoff Turner (1989:103) 不仅将转喻视为理想化认知形式中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还将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转喻领域, 以为转喻和
12、隐喻一样, 都是一种概念化的映射经过。二者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于, 隐喻的映射牵涉源域和目的域两个概念域, 转喻的认知则在一个认知域内完成。Radden Kovecses (1999:17) 发展了Lakoff的观点, 以为转喻是一个在理想化认知形式内运作的概念现象和认知经过, 并将其定义为 一个认知经过, 在这一经过中, 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 (vehicle) 为同一理想化认知形式内的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的 (target) 提供心理可及 。Langacker (1993:173) 则将转喻看作一个参照点现象 (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 , 在我们的认知经过中, 有一
13、些高度凸显的实体能够作为认知参照点唤起其他相对而言不太凸显的实体, Langacker将这些凸显的实体称为 参照点 。在我们使用转喻的经过中, 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 为被描绘叙述的目的提供心理可及, 同时把听者或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目的上来。 (张辉、卢卫中2018:14) 转喻的认知研究表示清楚, 转喻不仅仅是言语单位的简单替代, 华而不实还蕴含复杂的心理经过。不管是Lakoff的域内映射、Radden Kovecses的心理可及, 还是Langacker的参照点现象, 从本质上来讲都以为转喻是用一种凸显的事物去转指另一事物的认知经过。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参照点的选择
14、可以能存在差异, 这就给转喻的分类带来不小的困难。 3.3 转喻的分类 研究的角度不同, 对转喻分类的标准也不一样。Ungerer Schmid (2006) 根据邻近关系将转喻分为9种, 分别是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整体指代部分的转喻、容器指代内容的转喻、材料指代产品的转喻、创造者指代创造物的转喻、地点指代机构的转喻、事件发生地指代事件的转喻、控制者指代受控者的转喻以及原因指代结果的转喻。这种划分是对详细事例类别的概括, 比拟依靠本身经历体验, 有时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在总结前人经历体验的基础上, Radden Kovecses (1999) 根据理想化认知形式本体与喻体的关系, 将转喻分
15、为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以及整体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在这两类之下再细化为不同的小类, 如此图3: 图3.Radden Kovecses的转喻分类图 本文将以Radden Kovecses的认知转喻理论为根据, 对(德语成语词典 (张载扬等2008) 中包含 手 字熟语的理据进行解读。 4、德语 手 字熟语理据的认知转喻解读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人类的发展经过中, 人们借助 手 , 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认识和理解身边的事物及概念。以此体验为根据, 人们创造了大量与 手 有关的转喻概念和转喻性言语表示出。统计表示清楚, (德语成语词典中总计包含164条与 手 字相
16、关的熟语, 华而不实有106条的理据依靠于转喻认知形式。因而, 本文将从认知转喻的视角出发, 来分析德语 手 字熟语的理据。 4.1 基于整体-部分/部分-整体转喻关系的德语 手 字熟语认知理据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随着人类认识范围向微观世界的不断深化, 作为整体的事物和其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也愈加严密。有些情况下人们会基于相邻性和凸显性等认知原则, 用部分指代整体或者用整体指代部分构成转喻。 4.1.1 事物-部分转喻认知理据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中,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双手实现的, 因而德语中存在大量与 手 相关的熟语。
17、(1) Viele machen der Arbeit schnell ein Ende. (人多好办事。) (2)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体验, 人的很多部位或者特征都能够转喻人。但是从做事方面而言, 人类的日常工作大部分是通过双手完成的, 这就使得 完成任务 和 手 之间的相邻关系愈加突出。基于这一原因, 人们往往用手这一最凸显的部位作为认知参照点来指代人。如例 (1) 中的 很多手 即转喻 很多人 , 所以该熟语的理据为部分转指整体的转喻认知。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出现, 人类逐步进入了商品社会。这一阶段也出现了很多能够反映社会特征的熟语。例 (2) 中的熟语aus privater H
18、and (从私人手里) 就是用 手 转喻 人 , 这主要归结于手在人类商品交换经过中的作用。类似的熟语还有:aus erster Hand (一手) 、aus zweiter Hand (二手) 和von Hand zu hand gehen (数易其主) 等。 (2) Der Kauf von Antiquitten aus privater Hand ist nicht ohne Risiko. (从私人手里买古董要冒风险。) 除通过具有凸显性的部分来转喻整体之外, 德语中也有一些通过整体转喻部分的 手 字熟语。如: (3) Glauben Sie wirklich, dass man S
19、chicksal und Charakter eines Menschen aus der Hand lesen kann? (您真相信能够从手上看出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吗?) Langacker (1993:76) 指出, 人们之所以能够通过一个实体联想另一个实体, 主要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它能够使实体或其部分作为激活区, 华而不实一方能够通过相关性介入进来。在例 (3) 中, 看手相其实主要看手心的纹路、星丘, 然而它们只能通过手这个实体被间接地提及。从认知角度看, 人们自然会选择手作为关注的整体, 其次才会关注它的局部。因而, 熟语etwa.aus der Hand lesen (看
20、手) 即指 看手相 。这种转喻关系是利用整体转指部分, 因而该熟语是通过整体转指部分的转喻来建立理据的。 4.1.2 标量转喻认知理据 关联理论以为,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Sperber Wilson 1986:153) 李勇忠 (2003:16) 也指出,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 (话语或文本) 都会传递一种与事件最佳关联的假设, 读者/听者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便能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转喻话语便能够构建出与当时情境愈加贴近的认知语境, 产生更好的语境效果。利用标量转喻标量上限或者标量下限的标量转喻便是通过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的最好例证。在人类还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