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市井生活美学显现的小说史意义,美学论文.docx
《《西游记》市井生活美学显现的小说史意义,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市井生活美学显现的小说史意义,美学论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游记)市井生活美学显现的小说史意义,美学论文 (西游记市井生活美学显现的小讲史意义 生活美学论文:(西游记市井生活美学显现的小讲史意义 内容摘要:(西游记饮食描写上多用诗赋形式,弥漫着活泼泼的田园乡土气息,既饱含着物质生活内涵,又具体表现出出精神文化的某些特质。(西游记的饮食书写从 以和为美 的素食主义、 以乐为美 的感官享受、 以闲适为美 的渔樵闲适等角度展示了明代中叶市井生活美学的平凡与不平凡,也为读者拉开了一幕天上人间的大戏。市井生活美学的显现,对(西游记真幻交织艺术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关键词语:(西游记 ; 饮食书写;市井生活美学; Abstract:The descri
2、ption of diet in Journey to the West is composed of poems and fu, which is filled with lively rural flavor. It is not only full of material life connotation, but also reflect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piritual culture. The author s diet writing demonstrates the aesthetics of street life in the middl
3、e of the M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egetarianism, sensory enjoyment, fishing and woodcutting leisure. It also opened a scene of heaven and earth drama for us. The appearance of the aesthetics of street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al and unreal interwoven ar
4、t world in Journey to the West. 中国古代白话小讲作为俗文化的产物,贴近现实生活,即便是神魔小讲也弯曲复杂地反映人间社会现实。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1289,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在长篇白话小讲中,饮食活动随处可见。(西游记中的饮食描写(据笔者统计,有50余处之多),既不同于(水浒传对梁山好汉酒肉穿肠的粗豪勾画,也不同于(红楼梦对王侯贵族钟鼓馔玉的精细刻画。 (西游记的叙事空间包括天上、人间、地狱三重世界,在饮食描写上则可分为神仙宴、妖魔宴、国宴、地主豪门宴、贫民宴等。看起来五花八门,但比照全书,其饮食描写从食材种类到烹饪
5、方式均大同小异。当然,神仙宴、妖魔宴是作者基于时代饮食风气和本身生活经历体验的艺术想象,源于现实,故而表现出 虚实结合 的特点,如蟠桃、紫芝、瑶草、碧藕、金丹、交梨、火枣等,无不是对人间所有之物的夸大化和非凡化,本质上仍具有现实性。但西方诸国与大唐王朝相隔 十万八千里 ,俗话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作为小讲中现实的存在,其社会风俗、饮食习惯与唐王朝必然有很大差异,但作者的描写显然忽略了这一点,这暴露出作者对西方诸国地理文化及社会风俗的不了解,比方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介绍印度物产时,就记有芒果等十几种珍异果树(1),而这些在(西游记的饮食书写中并没有得到丝毫具体表现出。显然,(
6、西游记的作者对这些内容可能并不熟悉。然而,这种疏忽恰恰表示清楚作者借神魔的外壳,表现的却是自个现实生活的经历体验。这些经历体验受限于作者的见识,也不自觉流露出他对熟悉地域的乡土热爱。在乡土之情的流露中,吴承恩放下了士大夫的雅致与孤傲,而是与广大的市井百姓一同感受着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注重经历体验鉴赏,它自本生根地就是 生活审美化 的,是一种 活生生 的生活美学(实用美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的精神生活。详细而言,生活美学包括对生活现象的捕捉,对生活方式的品读,对生活选择的分析,对生活文化的追问,对生活意义的探究等不同层次25。它不是高度理论化的关于
7、 美学 的哲学思辨和观念研究,它是以人为本的,是所有人面对鲜活的生活景象,所生发的朴素理解和憧憬想象,是为物质的东西增添一个精神层面。生活美学,既是 感觉之学 ,亦是 践行之道 ,它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思潮在明代中后期至清初获得了大踏步的发展。(2) 而所谓 市井 ,(讲文解字云: 市,买卖所之也。井,八家一井。 3101,105(初学记卷二四: 或曰: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 4322可见 市井 离不开聚居的人群及交易,因而 市井生活 首先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民俗),也指商业社会的早期表现。它也许充满了庸碌、嘈杂与浅俗,但也共生着活力、本真与情意。市井生活美学是指广大老百姓在劳作、
8、饮食、娱乐、情感与社交等活动中的审美追求,是一种自然化、随性化、鲜活朴拙的智慧和审美。 吴承恩将神魔带入人间,让他们染上世俗气,但他歌颂的毕竟是平民气味浓重的神话英雄人物,小讲的重点也绝然不同于明代后期世情小讲般专注于普通市民人性的情欲。(西游记对英雄的歌颂,使得整个文本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崇高与奇异,充满了积极的人文主义的理想。这种写作追求让吴承恩在关注世俗生活的同时,也尽力去开掘华而不实的超越性,书中的饮食书写正是如此。(西游记饮食描写上多用诗赋形式,弥漫着活泼泼的田园乡土气息,与全书的诙谐谐谑情调相得益彰,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出出的市井生活美学美在平凡,也美在不平凡,平凡中有侧重实用层面的素
9、食主义追求,也有侧重精神层面的感官享受快乐追求,而在平凡世俗之美的背后却也蕴藏着不平凡的超越一定世俗性的 渔樵闲适 美学追求。 一、素食主义生活美学 提到素食主义,人们第一时间会把它与fo教教义联络起来。其实fo教初传入中国之际,并没有律行素食,僧人能够吃所谓的 三净肉 ,即 不见杀 不闻杀 不为我杀 的肉类。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定fo教为全国最尊贵的宗教并舍己忘身事fo、提倡严格的素食,此后,素食成为汉地fo教的传统并延续至今。事实上,在fo教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国家已有素食的概念与行为,一般称为 蔬食 或 疏食 ,或因生活贫困,或遵礼仪要求,或为彰显气节,而以蔬菜等植物类食物为主,但并未严格
10、禁绝荤食。 古代小讲中的素食描写频率,(西游记当之无愧地独占鳌头。这与小讲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及人物身份有关。首先从文本来看,唐僧师徒是小讲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书中的饮食描写主要围绕唐僧师徒。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的饮食以 常乞食 (即穿戴僧服,带着乞食的钵盂,到村落挨门乞讨食物)为主,间有 受请食 (即僧人受施主(即檀越)邀请,到施主家就食)和 众僧食 (即僧人在僧众同进食)。作为忠诚拜fo求经的fo教徒,其饮食描写必然应该遵守不食荤腥的戒律。其次,(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及小讲本身宣扬的都是儒释道圆融和一的思想,如第四十七回离开车迟国时,孙行者告诫国王 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
11、江山永固 5579。fo、道不食荤腥、素食养生的观念和儒家敬天爱人的生态伦理共同对民间推崇素食的思想愿望产生深远影响。 素食之风从北宋开场兴起,绵延到明代,构成了完好独立的素菜体系。 (西游记里素斋素宴的描绘,实际上是明代江淮一带民间素食文化状况的反映,为我们留下了一整套明代的素菜单,充满了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6如唐太宗为唐僧取经归来举办的接风宴: 琥珀杯,琉璃盏,镶金点翠;黄金盘,白玉碗,嵌锦花缠。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核桃柿饼,龙眼荔枝。宣
12、州茧栗山东枣,江南银杏兔头梨。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橄榄林檎,苹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杨梅。无般不备,无件不齐。还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馔,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 51212作为顶级国宴,所用餐具奢侈讲究,但其菜品则与此前的其他国宴如第六十九回朱紫国宴(3)、第七十九回比丘国宴(4)、第八十八回玉华国王子宴(5)、第五十四回女儿国宴(6)以及平民宴如第八十六回樵子报恩宴(7)、第九十六回寇员外斋僧宴(8)甚至妖魔宴如第八十二回老鼠精的素宴(9),无甚区别。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如第二十四回五庄观镇元大仙的菜园子:布种四时蔬菜,菠芹莙荙(即甜菜)姜苔。笋薯瓜瓠茭白,葱蒜芫荽韭薤。窝蕖童蒿苦荬,葫
13、芦茄子须栽。蔓菁萝卜羊头埋,红苋青菘(即白菜)紫芥5297-298。 镇元子作为地仙之祖,寓居于人间,其菜园颇能反映明代庶民的饮食生活状况。第二十五回中,明月、清风两个道童为稳住唐僧师徒,以便在他们吃饭时将其锁住,决定贴上些小菜, 二童忙取小菜,却是些酱瓜、酱茄、糟萝卜、醋豆角、腌窝蕖、绰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儿,与师徒们吃饭 5304。中国人有腌制蔬菜的习惯,糟菜作为重要的贮菜方式方法之一,多见于江南各地。 到了明代,我们国家的腌酱菜水平已经上升到最高水平,与如今的做法很类似。 746刘基(多能鄙事卷一(糟酱腌藏法提到的酱茄、糟瓜、糟笋,多半是江淮一带的实际情况。可见,(西游记中这些用来待客的小
14、菜素菜,相当贴近明代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是作者对当时市井生活情趣的一种再现。再比方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向十代阎君承诺以瓜果酬谢还阳之恩,阎君喜曰: 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 5127很难想象,幽冥之神竟如市井百姓一般爱好瓜果。 在(西游记的饮食描写中,从主食、副食到水果、饮品,馍馍、米饭、蒸饼、粉汤、木耳、笋芽、蘑菇、萝卜、黄花菜、豆腐、面筋、椰子酒、葡萄酒等野菜素食素酒(10)反复出现,糖浇香芋、木耳豆腐皮、炒面筋、醋烧葵汤等至今仍为淮扬菜中的经典家常菜。 素食主义生活美学的核心是 以和为美 ,一方面追求自我生命的内部和谐,另一方面追求本身与天地自然的外部和谐。所谓自我生命的内部和谐,是
15、以遵循清淡素食的养生原则到达生命的阴阳平衡、健康长寿,折射出老百姓养生益寿实用观念背后尊生乐生的生命美学。 医食同源 、 药食同源 ,中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贯彻在养生之中。历代无论哲人高士抑或世俗群众,思虑所钟,首先看重生命,所用一切功夫,无非为一个 生 字。(山海经里的 不死国 不死民 ,(诗经里反复出现的 眉寿 万寿 ,民间工艺中屡见不鲜的松鹤、猫戏蝶意象等均昭示着中国传统对于长生的渴盼。蟠桃和人参果作为(西游记整部小讲中最延年益寿的两种食物都是水果素食,与这一美学观念不谋而合。这种健康的观念包含着勃勃生机,促使人进一步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市井底层的艰苦苦难,更在华而不实蕴育了强烈固执
16、的生命欲望。所谓本身与天地自然的外部和谐,是指在天人合一观念和民间信仰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构成了一种敬天畏地的普世宗教观,这种观念造就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崇敬信仰心态,并通过素食的方式自主节制、减少杀戮,让本身与自然在动态交互中得到共生。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农业经济是 匮乏经济 8243,这种经济状况导致人们对 物 格外珍惜,构成 厚生 和 物尽其用 的观念,并竭力以道德的、审美的目光和热爱的情感来使用 物 ,爱惜人的生命,也爱惜物的生命,享受人生却不挥霍人生。(礼记 中庸中讲: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91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生不息,保持适中状态,方能维持生命的和谐与平衡。从生态观的角度看
17、,和谐是美的源泉。 天地之大德曰生 ,素食主义强化了人本身对于自然存在的生命感受性,不仅包含着哀悯慈善的人道主义情感,而且是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11)的一种表现和实践。普通百姓的生活,面临着更多的苦难、风险和忧患,同样是素食主义,与文人士大夫对自然诗意、品性修养的高标追求不同,市井百姓更多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朴素敬畏以及代代传承的健康、节省的生存哲学经历体验。中华饮食文化,以提升手艺至超卓境界为追求,而非志在食物原料之珍奇。以清淡朴拙的素菜造就超绝美味,到达五味调和,阴阳相济,所谓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106-7,素食主义植根于纯净与鲜活的农业文化,能
18、够讲是中华民族哲学精神和审美智慧的一种独特具体表现出。 二、感官享受生活美学 与淡泊抑制、清新平和的素食主义生活美学相对应的,还有明代中期以来的吃喝风气折射出的感官享受生活美学(12)。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货币观念的转变,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万能、可增值的货币观念相联络(13),社会消费观念自上而下逐步由明初的节省转向奢靡。奢侈之风首先表如今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领域,与吴承恩有交往的何良俊曾叙述弘、嘉时饮食之奢侈: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罢了 今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 11334物质生活上的越礼逾制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之王
19、学启蒙思想中崇尚个性的导引,整个社会表现出与明代前期不同的快乐消费、畅意享受的生活美学。明中后期思想家李贽便以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124,表示清楚人都有自个的欲望,吃好穿好乃是人的本性。 取经途程,一路多险山峻岭,师徒四人餐风宿水,披霜冒露,八戒经常抱怨 长忍半肚饥 5241,唐僧肉身凡胎故也经常首先感到饥饿要求化斋。这一由化斋引起的妖魔入侵叙事形式除了推动情节发展外,也表现出唐僧一定程度上的口腹欲,如 若要去请pu萨,几时才得回来?我贫僧饥寒怎忍? 5183 这半日饥又饥,渴又渴,那个去化些斋来我吃? 5703并且稍不如意,唐僧便会动怒,如第二十七回: 师徒们
20、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 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哪里化些斋吃。 行者陪笑道: 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 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 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行者道: 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 三藏道: 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宁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 5327-328 此时的唐三藏在饥饿本能的驱使下能够讲是蛮不讲理,丝毫具体表现出不出一位高僧的修养。当然,唐僧的口腹欲还只是停留在饥餐渴饮的基本生存要求上,
21、还远未到达感官享乐的程度。 而八戒则不同,他钟情食物,热爱食物。假如对于唐僧来讲, 吃饭是为了活着 ,那么对于八戒来讲,就有点 活着是为了吃饭 的意味了。他 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 5223,听到好吃的就 口里忍不住流涎 。他对食物的渴求以及从中得到的知足与快乐极为典型,以致于最终修成正果封职 净坛使者 也与好吃贪食难脱干系,诚如如来fo祖所讲 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fo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 51216。作者诙谐中不乏调侃,谐谑中却不无好心。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反映社会风气,也与社会各阶层的爱好有直接关系。同样是追求
22、感官享受,贵族豪绅、文人士大夫向往的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们关注烹饪技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餐具的精致华美干净,讲究饮食环境和气氛的雅致,要吃得有文化,吃得有韵味,吃得有风度。而八戒对饮食的要求其实是很低的,他吃素食,并且追求吃得饱即可(适度的知足背后,贯注的是作者本人的理性态度)。同时, 猪 的胎记特质又强化了他的世俗性,他吃起东西来 一口一碗,就是风卷残云 51166, 放开肚子,只情吃起 5627,毫不顾及吃相和礼节,如第四十七回 唐长老举起筯来,先念一卷(启斋经。那呆子一则有些急,二来有些饿了,那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来,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 那唐僧一卷经还未
23、完,他已五六碗过手了 呆子不管米饭面饭,果品闲食,只情一捞乱噇,口里还嚷: 添饭!添饭! 5584这些刻画不仅加强了小讲的滑稽喜剧色彩,也突出了猪八戒呆萌的 真性情 以及他身上热闹喧腾的烟火气和原始质朴的生命力。漫长取经途程中,除了降妖除魔外,挑担的八戒日日劳力,其日常劳作状态更接近普通庶民百姓。猪八戒一面善良朴实,勤劳肯干,一面又斤斤计较,自私狭隘,他是明代中后期社会中农民和新兴市民的综合体。小讲对猪八戒的饮食描写以夸大的方式为神魔故事注入了更多的世俗人情味儿,具体表现出出市井百姓的生活情趣。忠于 本我 的猪八戒身上弥漫着市井俗人的快乐,但修成正果后的八戒,多少阻断了些庸俗气和烟火气,有了些
24、飘然的出世感, 也不嚷茶饭,也不弄喧头 51213,其性格中可爱憨直的一面淡化了很多,难免令人可惜。 从本质上讲,儒家文化是一种有责任讲担当的 利他主义 的 大快乐 文化,而猪八戒所追求的感官享乐则是一种利己的俗化的 世间之乐 。16世纪的商品化趋势,造就出与传统权威封建文化严重抵触的市民文化。这是一种不安现在状况、不停躁动着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商业的气息,每一根血管都涌动着对欲望的渴求1383。 历史地看,生活美学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的自我解放史。这一时期,市井百姓在饮食上追求感官享受,在服饰上大胆越礼逾制,他们的逻辑起点是 物 ,肯定人的自然需要,追求当下的惬意知足,以物质的占有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