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编辑技术综述,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编辑技术综述,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编辑技术综述,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编辑技术综述,分子生物学论文摘 要: 谷氨酸棒杆菌是生产氨基酸、有机酸等的重要菌株,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领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谷氨酸棒杆菌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在提高目的产物产量、发现新的基因功能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基于同源重组的传统基因编辑技术到以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编辑均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得到合理应用。华而不实,CRISPR技术以其快速、简便、编辑效率高等优点成为现前阶段研究者用于改造谷氨酸棒杆菌的主要技术,但是更为简单、高效的编辑手段还是那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以获得优良菌株应用于工业生产当中。 本文关键词语: 谷氨酸棒杆菌; 基因编辑;
2、同源重组; CRISPR; Abstract: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n important microorganism to produce amino acids and organic acid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food and medicine fields. Therefore, using editing tools to study the function of unknown genes in C. glutamicu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ystematic d
3、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ain with efficient and novel production capability. Recently, gene editing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Traditional gene editing based o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gene editing mediated by nuclease are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C. glutamicum. Among these, the CRISPR syste
4、m has been developed to be a main tool used for gene knockout of C. glutamicum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efficiency, simplicity and good target specificity. However, mor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knockout system is still urgently demanded, to help develop high-performing strains in industrial applicati
5、on. Keyword: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ene editing;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CRISPR; 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是从土壤中分离到的一种非致病性的兼性厌氧菌,是革兰氏阳性菌1。自Kinoshita2等在20世纪 50年代研究发现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够高产谷氨酸之后,利用复杂繁琐的化学合成法合成谷氨酸的技术逐步被淘汰,新的微生物发酵生产技术成为氨基酸生产的主要技术,由此开启了谷氨酸工业生产的新纪元。除谷氨酸外,谷氨酸棒状杆菌还被用于赖氨酸、异亮氨酸和维生素D等的生产3,4
6、,5,6,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谷氨酸棒状杆菌在基因工程改造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切进入。Ozaki等于1984年初次从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分离得到质粒DNA并进行基因操作7。基于这些质粒,研究人员构建了大肠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穿梭载体,并建立了高效的DNA转化技术。从此,谷氨酸棒杆菌中的基因操作技术得以开发,并成功地用于基因功能的分析及生产菌株的构建8。当前,已经对53株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如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9、谷氨酸棒状杆菌S911410、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406711等,为深切进入了解谷氨酸棒状杆菌的代谢机制,开掘其更多生
7、产功能提供了根据。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生物体内源基因进行DNA的插入、删除、修改或替换12。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以同源重组为基础进行基因组的定向修饰,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得以开发利用,其原理是通过核酸酶特异性地辨别并切割靶DNA双链,激发细胞内源性的修复机制,进而实现基因定向改造13,14。本文主要是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现有报道的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汇总、比拟,以期为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编辑的研究提供帮助。 1 、传统基因编辑技术 传统基因编辑技术主要依靠于同源重组,将含有目的基因同源序列的外源基因导入宿主菌,然后通过核酸链间等位替换的方式对目的基因进行突变、缺失或插入
8、15,主要包括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Cre/loxP介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RecT介导的单链重组多种方式,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均有报道。 1.1 、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 自杀质粒,也称非复制型质粒,其携带的复制元件能够在大肠杆菌中正常作用,但在待改造菌株中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16。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又分为一次交换重组和双交换重组两种方式。一次交换重组主要是通过引入抗性标记的方式方法使外源基因插入宿主菌的基因组中,进而使目的基因失活。但是,抗性基因的引入可能造成极性效应,影响菌体的生长或其他功能性基因的表示出。为了克制这一缺陷,双交换重组得到了应用,即在一次交换重组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等位替换
9、,丢掉基因编辑经过中不需要的外源部分 (图117)。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依靠于双交换重组的基因敲除系统主要是通过含有反向挑选标记的自杀性质粒来实现的,华而不实最常用的反向挑选标记为蔗糖致死基因sacB基因。早在1994年,Sch?fer等18便将源于大肠杆菌的pK系列质粒如pK18、pK19与RP4质粒的转移机制相结合,再将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sacB基因扩增到具有转移性质的pK系列质粒中,基于同源重组的原理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基因组进行改造,敲除了其基因组上的thrB基因。在这里基础上,Tan等17对sacB基因的启动子进行了更换、挑选,华而不实包括启动子PsacB、Pneo、PlacM以及P
10、F104,实验结果显示启动子PlacM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的使用效果最好。随着研究的深切进入,一些新的反向挑选标记也逐步被开发利用,2018年,Kim等19将链霉素抗性基因rpsL作为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编辑经过的反向挑选标记,提高了谷氨酸棒杆菌的编辑效率,2020年,Ma等20开发了upp基因作为反向挑选标记,并结合-Sce介导的重组系统,实现了突变体的高效挑选。除此之外,与自杀质粒具有一样作用的条件复制型质粒也经常出如今谷氨酸棒杆菌的基因编辑经过中。当前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有报道的主要是温度敏感型质粒,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质粒拷贝数不同21。在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基因敲除经过中,经常使用含有温敏型复制
11、子的质粒有pBS5T22和pSFKT223。Chinen等22利用质粒pBS5T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的pfk基因和aceE基因进行了敲除。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已经有研究尝试含有将sacB负挑选标记的自杀质粒与温度敏感型复制子相结合,来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敲除经过的挑选效率23。 图1 由自杀质粒介导的基因敲除的双交换重组机制17 Fig. 1 Thedouble-exchange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gene knockout mediated by suicide plasmid. 1.2 、Cre/loxP介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
12、高基因编辑经过中的重组效率,研究者在同源序列的两端参加两个能被序列特异性重组酶辨别的位点,使得重组酶能够辨别这两个位点并进行重组。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基于Cre/loxP特异位点重组技术的基因敲除体系已经得到发展24,25,26,27。Cre/loxP重组系统是由Cre重组酶和其所辨别的两个loxP位点共同组成,当两个loxP位点方向一样且位于同一条DNA链上,Cre酶介导两个loxP位点完成分子内重组,使loxP位点间的序列被剪切,并留下 1个loxP位点。根据两个loxP位点之间序列及位置的不同,Cre酶能够实现两个loxP位点间的序列倒位或者丢失。通过自杀质粒在基因组中导入loxP位点,
13、再利用Cre切除loxP位点中序列的方式实现目的基因的敲除25,28,29,30。2005年,Nobuakis等25便采用Cre/loxP将谷氨酸棒状杆菌中250 bp的片段成功敲除。随着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敲除技术研究的深切进入,Hu等31还将自杀性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与Cre/loxP技术结合,开发了pDTW109基因敲除系统。其在pDTW-201和pDTW-202质粒中都存在连接有loxp、loxpLE和loxpRE重组位点的kan盒;pDTW109包含有重组酶Cre,通过连接目的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带有loxP位点的kan盒实现目的基因的敲除,最终在Cre作用下通过基因重组去除loxP位点中
14、的kan盒,提高了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敲除的挑选效率。 1.3、 RecT介导的单链重组 RecT单链重组不依靠于菌体本身的RecA重组系统,而是依靠于来源于原噬菌体Rac中的recT基因编码的RecT重组系统。相较于菌株本身的重组系统,该系统操作更为简单,且不受DNA序列及长度的影响。 1998年A. Francis Stewart课题组32通过突变大肠杆菌recBCsbcA菌株中的sbcA基因,激活了已经整合在基因组上的来源于原噬菌体Rac的RecT重组系统,并成功实现了目的基因的编辑,从此RecT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得以建立。此后,RecT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在沙门氏菌33、分枝杆菌34、枯草
15、芽孢杆菌35等多种微生物中都得到应用。谷氨酸棒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菌株,RecT介导的单链重组系统由于其操作简单,挑选效率高的优势也逐步得到应用,并不断优化。2020年,Binder等36受其他微生物研究经过中重组系统的启发,初次构建了谷氨酸棒杆菌的RecT重组体系,并将其与纳米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基于荧光激发的单细胞水平检测,提高了突变体的分离效率。 2、 CRISPR技术 CRISPR (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即成簇的、有规律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的特异性保
16、卫机制,用来抵御病毒、外源DNA等的入侵37,38,39,40。现前阶段基于CRISPR的基因工程改造技术主要分为CRISPR干扰 (CRISPR interference, CRISPRi)调控目的基因表示出41和CRISPR/Cas9蛋白42介导的基因敲除、插入,以及CRISPR介导的碱基编辑三个方面。华而不实,CRISPRi43调控系统是将CRISPR基因编辑体系中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Cas9蛋白替换为失去核酸内切酶活性的dCas9蛋白,然后在导向RNA (Guide RNA,gRNA)的引导下与目的基因序列结合,产生空间位阻效应,进而干扰靶基因的转录。Cleto等44初次将CRISPR
17、i应用于谷氨酸棒杆菌中,有效干扰了pgi、pck和pyk的转录。此后CRISPR/Cas9蛋白介导的基因敲除、插入,以及CRISPR介导的碱基编辑在谷氨酸棒杆菌中的研究不断深切进入。 2.1、 基于双链断裂的CRISPR技术 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中研究最为成熟的是CRISPR/Cas9系统45,其最早被发现于酿脓链球菌,该系统构造简单,作用快速,被广泛用于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基因功能研究46,47。Martin等于2020年报道了CRISPR/Cas9系统的构造,其仅包括一个Cas9蛋白以及crRNA和tracrRNA两个非编码的RNA,当有外源DNA进入细胞后,菌体本身的R
18、Nase催化crRNA成熟,然后与tracrRNA结合构成双链,进而引导Cas9蛋白与靶序列结合,并对双链DNA进行剪切,构成双链断裂 (Double strand breaks,DSB),再通过非同源修复与同源修复两种机制来实现基因编辑,且成功实现了体外20 bp重复间隔序列区域双链的靶位点特异性切割48 (图249)。除此之外,为了简化操作流程,研究者还将crRNA (CRISPR RNA) 和tracrRNA (trans-acting CRISPR RNA) 两个非编码的RNA合二为一,除去中间不必要的区域,最终得到一段长为102 nt的RNA序列,称其为导向RNA,实验证明仅含有Ca
19、s9和gRNA的组合就能够实现对DNA的靶向切割48。该系统因其作用周期短、挑选容易等50优点已经被应用于谷氨酸棒状杆菌。Liu等51成功构建了CRISPR/Cas9盒,通过Cas9和gRNA表示出质粒的共转化实现了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032和ATCC 13869基因的敲除、插入 (编辑效率分别为60%和62.5%)。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将ssDNA重组技术与构建完成的CRISPR/Cas盒结合,将对谷氨酸基因组小片段的修饰和单碱基突变效率提高到80%,并且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实现了双位点编辑。Peng等52构建了CRISPR/Cas9的双质粒系统,提供同源修复模板后,对C. glutamic
20、um ATCC 13032和C. glutamicum CGMCC1.15647中porb基因的敲除效率接近100%。Cho等53选择含有温敏型复制子pBL1的质粒pEKEx1作为携带Cas9基因的载体,在Cas9基因发挥其切割作用之后通过调节培养温度,使载体从菌株中丢失,以防其对菌体的生长产生影响;除此之外,由于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缺乏非同源末端修复机制,产生的DSB只能通过同源修复机制进行修复,为了提高其同源修复效率,研究者将含有表示出重组酶的recT基因的质粒同时转入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大大提高了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单链重组效率53,54。而且,有研究者以为cas9基因在质粒上的表示出具有不稳定性
21、,且对谷氨酸棒杆菌进行双质粒的共转化时需要较高的转化效率,所以将cas9基因整合到基因组DNA上,构建了含有gRNA和同源修复模板的单质粒体系54。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切进入,关于CRISPR/Cas9系统在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应用体系不断在更新、优化,Cameron Coates等55研究表示清楚,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复制子都能将CRISPR/Cas体系成功引入谷氨酸棒状杆菌,例如含有BL1、NG2或CC1复制源的质粒并不能在谷氨酸棒状杆菌NRRL-B11474中进行有效转化,且与含有CG1复制源的质粒相比,携带有CASE1复制子类型的质粒在将gRNA以及Cas9蛋白基因转入谷氨酸棒状杆菌NRRL-B
22、11474时具有更高层次的转化效率,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基因编辑效率。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研究者以为来自于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的CRISPR/Cas蛋白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的使用效果并不理 想56,Jiang等57开发了一种基于新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novicida CRISPR-Cpf1的基因编辑系统,该系统通过RecT单链重组机制将谷氨酸棒状杆菌引入小片段的突变效率提高到100%,但敲除效率还有待提高。 图2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49 Fig. 2 Gene editingmediatedbyCRISPR/Cas9. 2.2、 CRIS
23、PR碱基编辑 对于缺乏非同源末端修复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的菌株,为了克制基因编辑经过中双链断裂产生致死效应58,研究者对CRISPR编辑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除了在构建敲除体系时参加同源臂以外,一种更为简单的编辑工具 CRISPR碱基编辑系统得到了开发利用。CRISPR碱基编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碱基进行修饰实现基因的突变,失活等。David R. Liu课题组59将大鼠的胞嘧啶脱氨酶rAPOBEC1通过linker序列XTEN与失活CRISPR/Cas9与进行融合,由gRNA引导,在不引起DNA双链断裂情况下,直接实现胞嘧啶 (C) 到尿嘧啶 (U
24、) 的转变。通过DNA复制,进一步使得U被T代替,进而实现C T (或 G A) 的转换,实现了第一代碱基编辑。Nishida等60将来自海鳗的胞嘧啶脱氨酶AID (Activation- inducedcytidinedeaminase) 与Cas9结合构建了Cas9n-AID碱基编辑器,进一步提高了碱基编辑效率。而且,该技术在谷氨酸棒杆菌中成功应用,实现了谷氨酸棒杆菌的单位点、双位点以及三位点的碱基编辑,其效率分别到达100%、87.2%、23.3%,并通过碱基突变建立了谷氨酸生产经过中相关基因的失活库,发现谷氨酸棒杆菌pyk和ldhA基因双失活菌株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谷氨酸的产 量61。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