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制度对民营收购方的影响分析,战略管理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区制度对民营收购方的影响分析,战略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区制度对民营收购方的影响分析,战略管理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区制度对民营收购方的影响分析,战略管理论文制度环境怎样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1,这是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聚焦新兴经济体的学者广泛采用制度理论来解释企业战略问题,旨在寻求新的洞见2,3.实证研究表示清楚,不同经济体国家的制度环境存在着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将影响跨国企业MNCs和本土企业local firms的战略决策与行为3, 4.与国家层面的制度差异相对应的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间的制度也存在着显着差异,这种差异能够影响跨国企业的进入形式、区位选择5,6,7以及跨国企业分支机构的绩效8.国家内不同地区间的制度差异还将影响本土企业的战略行为。例如,中国本土学者就从投资者保卫制度差异
2、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的收购战略及其效应。唐建新、陈冬9在对 20032008年间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的异地、非关联并购进行研究后发现,目的公司所在地的投资者保卫程度越是高于收购方公司所在地的投资者保卫程度,收购方公司所获得的并购收益就越大。他们进一步指出,并购所产生的上述协同效应更多地来自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和市场摩擦的下降。固然该研究揭示了地区间制度差异影响收购绩效的机制,但没有关注收购背后的详细策略问题。也就是讲,收购方是通过何种形式完成收购的?地区间制度差异又是怎样驱使收购方在不同收购形式间进行选择的? 控制权收购形式表现为一次性收购onetimeacquisition与循序收购sequentia
3、l acquisition两种。 循序收购是指在整个收购经过中,收购方将交易分两次或屡次来完成收购。Xu、Zhou 和 Phan10以为,由于新兴经济体中的资本市场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收购方和被收购上市公司之间会存在比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收购方在获取被收购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真实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给股权估值带来了不确定性。为应对估值的不确定性,收购方能够先收购部分股权,通过在被收购上市公司内部的学习来把握资产质量的真实信息。等到信息不对称有所缓解后,再完成对其余股权的收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循序收购是收购方主动选择的一种期权策略,它赋予了收购方在最终完成控制权收购前的一个 窗口期 以
4、及相应的观察和学习的权利10.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时,由于缺少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更容易处于信息的弱势一方,更有可能选择循序收购形式以减小收购风险10. Xu、Zhou 和 Phan10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研究股权收购策略,为理解新兴经济体中制度缺失、市场失灵背景下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切入点11, 12. 不过,他们只考察了收购方的所有制背景,没有深切进入挖掘收购方背后的区域性制度背景特征对控制权收购形式选择的潜在影响。 收购方所在地区的制度发展环境直接影响控制权收购活动在地区间的分布和流向。在过去 30 多年的经济转型经过中,由分权所引致的区域间竞争和分化不仅产生了
5、地区间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也带来了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信息缺失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13-15,这些都对企业成长和边界扩张产生了深远影响16-19.固然地区间制度发展差异和市场分割抬高了控制权收购这种复杂交易活动的成本,但却为那些来自于制度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收购方创造了潜在的优势和时机16.上述事实对于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控制权收购,十分是理解民营企业针对上市公司展开的控制权收购来讲非常重要。收购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通道和平台,即 壳 资源。由于 壳 资源的稀缺性,民营收购方在通过 买壳 来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经过中,将比国有企业收购方面临
6、更多来自制度约束和地区保卫主义的挑战。因而,当来自不同地区的收购方展开控制权竞购时,它们必须认真评估本身与被收购上市公司相比,其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能否具有优势、具有何种优势。与资源、能力或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内部优势不同,收购方所在地区的制度背景优势下面简称制度优势是一种外在的禀赋优势,它反映了外部制度环境对组织的植入、形塑和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民营收购方所在地区的制度优势将怎样影响其在一次性收购和循序收购之间的选择? 二、理论与假设 控制权收购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两种方式。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非全流通时代,由于股权分割以及由此产生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定价上的差异,控制权收购的
7、主要方式是协议收购。也就是讲,收购方与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或其他股东通过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受让和获得一定数量的股份,来完成控制权收购。选择协议收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股权集中度较高,很难绕开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开市场上获得足以获得控制权地位的股份;另一方面,针对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价格往往要低于流通股在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因而收购方倾向于选择更低成本的收购方式。 交易成本理论以为,收购方和被收购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收购相关方的时机主义行为以及外部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蕴含着合约风险contractual hazard,都将提高股权转让合约在签订和执
8、行经过中的交易成本。此时,为节约交易成本,收购方必须选择最小化交易成本的合约类型和治理机制20.从交易成本理论的逻辑出发,控制权收购形式的两种类型一次性收购和循序收购 本质上可看作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机制,华而不实的循序收购不仅仅是收购方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实物期权机制,更是收购方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治理机制。 一制度优势对控制权收购形式的影响 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21, 22.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合约制度23-25、投资者保卫制度26和产权保卫制度2, 21, 24, 27.收购方所在地区的合约制度contracting institutions发展水平能够成为其合约管理能力的一种显性
9、标识和证明。收购方所在地区的合约制度发展得越是健全,市场介入主体越是尊重契约精神,法律执行效果越好。收购方由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中适应、学习和成长,其合约管理能力也越强。交易成本理论以为,合约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治理机制的选择28, 29.假如收购方拥有较强的合约管理能力,它就能够适时权变地调整控制权收购合约的条款provisions和内容,有效解决合约会谈中产生的争端和分歧,进而更好地管理合约在签订、执行经过中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摩擦和成本。因而,合约管理能力较强的收购方,更有可能选择一次性收购;合约管理能力较弱的收购方,则更有可能通过施行渐进性收购进而减小合约风险和不确定性,避免在一次性
10、收购中承受较高的交易成本。 与合约制度相比,收购方所在地区的投资者保卫制度investor protection institutions和产权保卫制度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s,则通过另一种方式影响控制权收购形式的选择。投资者保卫制度和产权保卫制度能够作为一种显示收购动机的信号,通过改变被收购上市公司股东的预期和认知,来影响交易成本及相应的治理机制。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东们很难在控制权交易完成的事前阶段观察并验证收购方真实的收购动机,这种收购动机的 不可观测性 inobservability和 不可验证性 inverifiability增加了控制权收购经过中的不确
11、定性。为应对不确定性,准备出让股权的股东们往往会加强对收购方潜在收购动机的考察和评估,同时在股权转让合约中增加一些保卫性safeguard的条款和内容。显然,这些措施都将提高控制权收购合约在签订和执行经过中的交易成本。假如收购方能够向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东们传递比拟正向和积极的收购动机信号,那将更能博得股东们的信任和认可,减少它们对收购动机的疑虑和不确定感,降低因考察、评估和增加保卫性合同条款产生的交易成本。这种情况下,收购方的理性策略是选择一次性收购;相反,假如收购方无法或很难向股东传递比拟正向和积极的收购动机,就只能通过施行渐进性的收购来博得股东们的信任。根据这种逻辑,下面分别讨论投资者保卫
12、制度和产权保卫制度影响控制权收购形式的方式。 地区层面的投资者保卫制度将直接影响公司层面的治理能力和投资者保卫意识。来自投资者保卫制度好的地区的收购方,其公司治理水平可以能越好,越会保卫中小股东的利益26, 30.在中国本土资本市场,收购方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可能会采用资金转移、关联交易等利益输送手段来谋求私利,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收购方通过控制权收购获取私利的潜在动机,加深了收购经过中的不确定性。在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东们看来,假如收购方所在地区的投资者保卫制度具有比拟明显的优势,那么它在获得控制权后也更有可能尊重和保卫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东对收购方动机的上述判定降低了相应的考察
13、、评估及合约调整成本,促使收购方更倾向于选择选择一次性收购;相反,假如收购方所在地区的投资者保卫制度不具有优势,那么为了避免在一次性收购中承受较高的交易成本,则会倾向于选择循序渐进的收购方式。 产权保卫制度主要是指一些限制对私人企业进行掠夺expropriation、控制和干涉的制度性布置24.产权保卫制度还牵涉到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否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企业能否能够从创新活动中顺利获取正常的收益,而不是被侵占或蚕食27, 31.由于民营企业带有先天的制度劣势和合法性劣势legitimacy liability,在很多层面受的干涉和制约32, 33,因而,民营企业所在地区的产权保卫制度直接影响其
14、面向市场导向的组织能力构建和培育。产权保卫制度越好,民营企业越会集中精神专注于市场竞争,提高本身的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而不是疲于和周旋,保卫本身利益免受的侵占或蚕食。在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东看来,假如收购方所在地区的产权保卫制度具有比拟明显的优势,那么它更有可能通过上市公司来实现业务多元化、价值增值和战略协同等动机,而不是单纯获取资本融资的通道。收购方这种潜在的收购动机,更易博得被收购上市公司股东们的认可,降低潜在的交易成本,提高一次性收购的可能性;相反,假如收购方所在地区的产权保卫制度不具有优势,无法显性的展示收购方正向和积极的收购动机,那么,为了避免在一次性收购中承受较高的交易成本,收购方更
15、倾向于选择渐进的收购方式。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1:在针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收购中,民营收购方与被收购上市公司相比所具有的制度优势越强,越有可能选择一次性收购而非循序收购。 二政治关系的调节作用 与制度优势相比,民营收购方的政治关系在控制权收购经过中发挥着一种替代性的作用,这种替代性将调节并改变制度优势对收购形式影响的强度。在新兴经济体中,政治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填补正式制度在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缺失11. 因而,具有政治关系的收购方,由于作为中介的帮助和支持,在控制权收购的会谈意向阶段和详细施行经过中,能够直接获取被收购上市公司的私有信息,进而缓解在资产估值上的信息不对称。
16、政治关系在收购方与被收购上市公司股东双边合约关系的基础上,还能够作为一种隐性的约束治理机制或仲裁调解机制,减少控制权收购合约在签订和执行中的不确定性。政治关系的这种作用,让那些即便不具备较强迫度优势的收购方,可以以提高一次性达成控制权收购的概率。 政治关系对制度优势的替代作用,还在于它能够为被收购上市公司带来众多资源和利益18.已有研究以为,拥有政治关系可使民营企业突破行业的边界,施行多元化战略34.同时,政治关系也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政策壁垒,进入管制性行业35.政治关系还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融资以及后续的增发等资本融资36.从给予的优惠政策角度来讲,拥有政治关系更容易
17、获得补贴和税收减免方面的好处37.显然,与制度优势为被收购上市公司所带来的公司治理改善、能力互补等方面的无形好处相比,政治关系所能带来的潜在资源和利益更为直接,能够让现有股东愈加认同新的控股股东。政治关系的资源属性,让即便不具备较强迫度优势的收购方,可以以提高一次性达成控制权收购的概率38-40.综上所述,当民营企业收购方拥有政治关系时,其所拥有的制度优势在促成一次性收购时所发挥的作用将被削弱。 假设 2:民营企业收购方的政治关系将削弱其制度优势在控制权收购形式选择中的影响。详细来讲,当民营企业收购方拥有较强的政治关系时,其制度优势与选择一次性收购的正相关性将趋弱。 三、研究方式方法 一研究范
18、围界定 本文以民营企业作为收购方的 20012006 年期间中国 A 股市场中出现的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初始样本来自于 CCER 数据库中的 股份协议转让数据库 和 RESSET 数据库中的 股权转让数据库 .事实上,两个数据库在原始记录的采集、处理和编码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疏失和缺漏,而采用两个数据库则使我们能够愈加完好、准确的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和转移的样本清单,从中交互检验样本记录信息,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 我们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方式方法53,选取 20012006 年间的收购案例为样本。这是由于,自 2006 年起上市公司陆续开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20012006年的上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