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踏痕推测年龄更准确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司法鉴定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踏痕推测年龄更准确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司法鉴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踏痕推测年龄更准确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司法鉴定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踏痕推测年龄更准确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司法鉴定论文在当代足迹检验中,刑事技术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步态特征中踏痕的价值。实际办案证明,利用踏痕揣测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具有可行性,甚至往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足迹学理论指出: 人的行走运动是一种习惯动作的循环往复,这种习惯动作稳定的基础是大脑运动中枢神经动力定型的结果,日积月累便固定成为自个的步法特征,并直接反映在足迹中的踏痕、步角等步态特征上。固然踏痕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由于每个人的行走习惯,运步方式,落脚角度等的不同,导致踏痕大小发生变化,进而使年龄分析出现偏差。 本文将通过收集大量 18 40 年龄人群的足迹样本,对踏痕的落脚点、跃变点
2、等深切进入分析,精到准确测量踏痕大小、步角等特征参数,并与实际年龄进行比照研究,进而得出步角与相应踏痕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步角的大小与所对应的踏痕揣测的年龄准确概率,进而总结出足迹分析中关于踏痕揣测年龄更为准确的理论与实践方式方法。 1 基本原理与概念 1. 1 踏痕与步角的概念及选取标准 踏痕是落足阶段的主体痕迹。踏痕位于足迹后跟后部,痕起缘为足迹后边缘( 落足点) ,呈弧形,痕止缘呈弧形或弓弦形( 跃变点) 。在立体足迹中,痕底呈一斜面,止缘有向后开口的横条裂纹。在平面足迹中,踏痕处有时出现空缺,或出现重叠擦蹭状的线条。 落脚点,指足跟区后侧某部位最先接触承痕体时的一点,由于踏痕是霎时构成
3、的,因而,跟区与地面接触时具有的速度和能量决定踏痕的效果,鞋和地面条件及接触的角度对效果也有明显的影响。跟区最先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往往是位置最低的区域,与地面作用力大、作用时间长,能量释放多,效果最明显,称之为落脚点。落脚霎时跟区后部与地面作用,该作用范围在跟区内外侧边缘上的起止点称为内外侧端点,也称为跃变点。端点到落脚点的距离,称之为踏痕半径。跃变点通常位于落脚点内外侧对称位置上,但是在留痕人年纪较大、落脚点明显偏外和鞋跟后部构造特殊等情况下,可以能失去对称性。 穿鞋足迹落脚点与踏痕跃变点确实定有时需要利用鞋边缘,所穿鞋足迹踏痕的落脚点往往是落足痕迹反映凹陷最深,鞋跟后侧堆土最高的痕迹反映,有
4、的穿鞋足迹伴有擦痕,擦痕中心线与赤足踏痕的痕起缘的交点即是赤足的落脚点,而擦痕的两条痕迹边缘与鞋跟边缘所交内外测两点则为踏痕的内外侧跃变点。 步角是指左右足迹各自的中心线与其同侧的步行线相交所构成的角度。步角一般可分为: 外展步、直行步、内收步、不对称步。足迹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线相交于后跟的为外展步,根据其展角的大小分为:大外展( 展角在20 以上) 、中外展( 展角在10 20 之间) 、小外展( 展角在 5 10 之间) 。足迹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线相交于足前方的为内收角,也叫内八字步。足迹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线相交于后跟的角度小于 5 或两线平行者为直行步。左右足迹步角相差 5 以上者即为不对称步
5、。不对称步分为: 一直行一外展,一直行一内收,一外展一内收。因各人差异不同,左右步角通常情况下不等,这也为实验的验证提供了条件。 1. 2 利用踏痕分析年龄的科学根据 人体的生理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进而导致足迹特征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引起足迹特征变化的机制主要包括: 肌力的变化; 软组织的变化; 关节的变化和重心的变化等众多因素。18 岁以前,行走习惯尚未定型,18 25 岁左右人体肌力和韧带强度到达高峰,持续到 28 30 岁后肌力逐步下降。30 40 岁相对稳定变化慢,这一时期踏痕特征也表现较为稳定,40 岁以后肌力下降增快,50 岁以后更快,这就导致落足时足底与地面之间夹角逐步变
6、小,踏痕的面积、范围逐步变大; 单足支撑时间越来越短,步角变大,落足点外移; 同时,软组织弹性下降,皮肤松弛; 关节滑液变少,活动性下降,重心的变化等使得踏痕特征与年龄有较好的相关性。因而,基于此能够根据踏痕的变化比拟准确地推断留痕人年龄。 2 实验设计 2. 1 实验器材 立体足迹承痕台,单反相机,长线,直角比例尺,角度测量仪,分规,钢直尺,记号笔,数据分析软件等。 2. 2 实验样本 随机抽取学院身体状况良好、行走姿态正常的中青年男、女本科生、研究生及干训学员 150 名及其正常行走所遗留的成趟立体足迹作为实验对象。 2. 3 实验方式方法 令实验者分别行走过立体足迹承痕台的沙土外表,分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