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华严宗境界的美学意蕴,美学论文.docx
《唐代华严宗境界的美学意蕴,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华严宗境界的美学意蕴,美学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华严宗境界的美学意蕴,美学论文华严宗是隋唐时期盛行的fo教流派。(大方广fo华严经是唐代华严宗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们从事fo教义理建构的总纲法门。关于中国哲学与审美境界的关系,学界已有丰富而深切进入的讨论。然而,以往的研究多强调道家和禅宗对审美境界的影响,殊不知中国fo教各宗其实都很重视境界问题,十分是唐代华严宗构成了系统的境界理论,境界是最具美学价值的华严宗哲学概念。华严宗的境界概念不仅为中国美学意境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支持,而且在唐代艺术审美领域也常有华严境界的意味。本文从唐代华严宗境界概念出发,阐发其美学内涵,以便深化对中国美学境界问题的认知。 结合唐代美学和艺术的实际情况而言,华严境
2、界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真俗不二,二是圆融无碍,三是无穷无尽。下面依次阐述。 一、真俗不二 唐代华严宗人普遍重视大乘fo教的般若空观。般若空观即源于印度fo教的中道思想,真俗不二是般若空观对事物真实性的基本体认。华严宗四祖澄观讲: 色不异空,明俗不异真。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色空相即,明是中道。 澄观强调事物的真俗不异,这在唐代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那里则被表述为真妄双融。法藏讲: 又明真该妄末无不称,真妄彻真源体无不寂,真妄交彻二分双融无碍全摄。 大致而言,华严宗讲真俗不二、真妄双融,继承了大乘fo教的般若空观,十分是在法藏这里,又注入了圆融无碍的华严理想,这与当时中国fo教其他各宗的真实论
3、区别开来。与禅宗相比,华严宗的真实论更强调事物形相与体性的交互圆融,而禅宗的真实论则更侧重事物形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fo教的一对关系概念, 真 与 俗 对举,如一体之双面。这里的 俗 是指事物因缘所生,其存在的体性虚幻不实。fo教所讲的 真 也不属科学认知或逻辑推理之真,它源于般若空观的真如本体。在大乘fo教看来, 俗 为幻有,它是对事物虚幻存在状态的概括。 真 即真如,这是对事物体性真空的指称。根据般若空观,真不异俗,俗不异真,真俗不二,即俗即真,方为正道。印度fo教的真实观念通过高僧僧肇等人的介绍与阐发融入中国fo教,并得以发展。僧肇讲: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
4、观化,故所遇而顺适。 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 这表示清楚,世间万物并非先天而在,它是一气的显发流行,所以讲 象非真象 。同时,他有强调事物形相固然有别,却又相互关联,归于本根之气。僧肇借道家象论切入大乘fo理,论证万象与一气即 道 、 一象 的不二关系,为隋唐五代fo教讨论事物的真实性做好了理论准备。 天台宗立教,即以真俗不二为其基本教理。 空谛 、 假谛 、 中谛 三谛相即,是其基本理论构架。华严宗也讲真俗不二,这与天台宗没有本质差异。然而,华严宗没有设置三谛构
5、造,只列 世谛 和 真理 二维,这是一大区别。法藏讲: 幻有现前,是世谛。了尘无体,幻相荡尽,是真理。今此世谛之有,不异于空相,方名世谛。又真理之空,随缘显现,不异于有相,方名真理。又空依有显即世谛,成真理也。由有揽空成,即真理成俗谛也。由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即二而无二,不碍一二之义历然。 在华严宗看来,世谛之有与真理之空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真理虚空,世谛幻有,称为俗谛。二者相待而存,空幻不异。华严宗承续了大乘fo教的般若空观,并将它运用到真俗关系的讨论领域。从最高的境界来讲,真源超绝筌蹄,妙观超越言象。妙观是华严宗的觉悟法门,尽管妙观强调真俗双泯,空有两亡,但这并不阻碍真俗二谛的体用
6、相即。或者讲,真空未尝不俗,即俗以体真空。幻有未始不真,即真以明幻有。破除对空有、常断的执念,才能呈现真空如如的本来面目。天地万物,无不缘起而在,自性为空,真俗不二,符合般若精神。 除此之外,华严宗既然主张真俗不二,华而不实含有真俗圆融的意蕴,这也是天台教义所不具备的。法藏讲: 是故空有无碍,名大乘法。谓空不异有,有是幻有。幻有宛然,举体是空。有不异空,空是真空。 真空湛然,举体是有。是故空有,无毫分别。 这里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空有真俗不异,二是空有真俗无碍。这段话很能代表唐代华严宗真实观的基本见解。真空幻有,圆融无碍,这是极为深奥玄妙的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的真俗不二,在唐代文人园林审美中
7、有最为突出的具体表现出。中唐以来,文人园林普遍出现了以自适为审美理想的倾向。这种审美理想的出场能够看作是白居易等文人推崇 中隐 的人生哲学在园林审美领域的落实。白居易讲: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能够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这里的 中隐 ,既不同于 大隐 ,又不等
8、于 小隐 ,它介于二者之间,或兼得二者之长,而避二者之短。白居易提出 中隐 ,这是一种 儒玄道两全 的生存方式。作为中唐以来出现的新的人生哲学, 中隐 集中具体表现出出居士式的人格理想。白居易既不放弃世俗生活,同时又想保持心境的豁达、精神的洒脱。这对中唐以来文人审美理想的生成有过极大的导引作用。 中隐 是作为一种官吏的处世哲学而被提出来的。一旦身为世俗官吏,就会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需要担当,有较为冗杂的政务事务需要处理,他不可能避世,也不可能逃世。但是,在白居易、刘禹锡等看来,文人固然身为官吏,难以摆脱世俗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但政务事务的处理不能成为个人生活的全部内容,这种功利的、世俗的生活状态
9、不能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据过大的比重。因而,白居易主张官吏应该具有洒脱的性情,从政不能趋炎附势,不能盲从流俗,不可疲于名利升迁,失却本真天性。这样, 中隐 似乎成为最理想的处世方式与人生理想。他们在政事之余,往往忘返于山水园林,能够游览,能够痛饮,能够吟诗,或独处,或会友,或享乐,政务料理与性情愉悦毫不相碍。 根据白居易的规定, 中隐 之士应该不计贵贱、穷达、闹静,过着悠游逍遥的生活,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在回旋。这显然是一种诗意化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理想。白居易的难得之处在于,他将 中隐 的处世态度落实到园林审美领域,经营他的 官舍 世界: 高树换新叶,阴阴覆地隅。何言太守宅,有似
10、幽人居。太守卧其下,闲慵两有余。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早梅结青实,残樱落红珠。稚女弄庭果,嬉戏牵人裾。是日晚弥静,巢禽下相呼;啧啧护儿鹊,哑哑母子乌。岂唯云鸟尔,吾亦引吾雏。 按照白居易的设想,官舍能够办理政事,可以以恣情休憩,世俗性的公务活动与休闲性的审美化生存并行无妨。于是,官舍成为白居易等人舒卷性情的理想居所,成为既有社会担当又作超然之想的文人寄寓隐逸情趣的诗意空间。这是华严真俗不二教理对文人处世哲学、生活态度乃至审美理想的影响所至。 中晚唐不少退隐的文人雅士,晚年生活在青苔院落之中,享受暖日和风的滋润,品味幽兰松香的雅意。固然光阴已老,岁月蹉跎,但他们并不感到孤单,而是尽情享受平生未
11、了的田园之乐。如此闲适的心境,如许平淡的情怀,他们真切地感遭到世界原来并不冷酷,人间真情如故,栖息之地不大,却具无限妙意。风轻云淡,月落乌啼,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将园林居所作为护养闲适生命情调的道场。通过园林审美活动,传达出华严哲学真俗不二的意趣。在这样的园林意境之中,人的心性既舒卷自在,景物的存在价值也得以彰显,可谓各张其天,各尽其性。园林审美者没有脱离日常的生活世界,却又能从世俗的生存中突围出来。唐代园林为文人的精神突围提供了极佳的场所和气氛。私家园林经常成为文人雅士聚会沟通的诗意居所,处处充满着即真即俗的气氛。天光云影,飞潜动植,无不弥漫着生命的情调,无不愉悦着悠闲的性情。 尽管唐代园林
12、注重审美者的精神超越,但终究没有走上与世隔绝之路,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世界里构筑一方自在的精神栖息之所。唐代园林美学以为,生活世界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而园林正是生成这种诗情画意美的重要场所。王维述其田园之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种任运自然的乐生情调、现世情怀在当时园林中颇为普遍。花前月下,池畔溪边,处处充盈着生活的气息,弥漫着人间的情味。这种活泼泼的园林生意,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写照,又何尝不是生命真趣的留影。 唐代园林建造讲究活泼泼的生意。苍苔挂绿,野草成茵,幽鸟时鸣,竹影婆娑。这是园林的生命精神所在。杜甫咏庭院之草: 楚草经寒碧,逢春入眼浓。旧低收叶举,
13、新掩卷牙重。步履宜轻过,开筵得屡供。看花随节序,不敢强为容。 杜甫观赏春草,领略到普通庭院的盎然生机。李德裕的平泉园林之所以充满生意,是由于它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这里,能够赏芳草,品梨花,观新苔,玩落照,望夕亭,戏游禽,生命是何其充盈而自在! 唐代园林追求活泼泼的生意,造园家多将园林建造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居所。飞潜动植,无一不在传达园林的生意。池水绿,清荷开。蛙声阵阵,蝉声丝丝。黄昏更兼细雨,微风迎来凉意。身处这样的园林情境,你会感遭到生意充盈,体验到生命充满。这是唐代艺术家化俗为真,点俗成真的工夫。 二、圆融无碍 法界圆融是唐代华严宗的核心理论。在华严宗看来,理法界与事法界、事法界与事法界
14、之间相互互摄,交融自在。 须弥入芥子 ,是华严宗为了体证事物之间的圆融关系而提出来的。这一学讲源于印度fo教。 须弥 ,原指古代印度宇宙论中位于世界的须弥山,转喻为极大之意。 芥子 ,本为芥菜之种子,其体积细微,fo教以此喻示极微之物。维摩诘言: 唯!舍利弗!诸fopu萨有解脱名 不可思议 。若pu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这是印度fo教关于 须弥入芥子 的代表讲法。这教理引起了唐代华严宗人的关注。 华严宗以缘起的法界理论起家,以圆融无碍为其最高理想和境界。华严宗人在讲法
15、时,常引印度fo教的 芥子 之喻来宣讲法界的圆融无碍。 须弥入芥子 ,具体表现出的是华严宗事物之间大小无碍的教理。华严宗宣称事物之间的圆融关系,通常就从事物的大小无碍入手。法藏讲: 大小者,如尘圆相是小。须弥高广为大,然此尘与彼山大小相容,随心回转,而不生灭。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广之心,而现尘也。 是故即小容大也。 在法藏看来,事物形相的大小差异,只是世人肉眼所见,或为自心妄想诈现,不外乎心识的杂念所生。尽管如此,事物的真相并不因人的感染而改变,它超越形相分别之见,是纯净心源之映现。同时,事物的形相和真相又相即
16、而存,圆融自在。 华严宗用 须弥入芥子 指称法界的广大而不可思议,包罗万象而又大小无碍。一须弥山纳入一芥子中,须弥山不为之缩小,而芥子亦不因而膨胀。这表示出出事事无碍之理。假如人能超越事物之间的大小、真幻之见,即能处处圆融,事事无碍,交融互涉,各适其性。 同样以唐代园林美学来讲明问题。中唐以来的园林美学家常以小言大,流露出适意的审美理想。这与华严宗 须弥入芥子 学讲有关。园林是诗意栖居的场所,也是文人安置生命的法门。隋唐以来,中国园林常能超越面积的大小之见,消解园林景物的真假之分,流露出圆融无碍的华严意趣。 白居易讲: 为爱小塘招散客,不嫌老监与新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未要追。蓬断偶飘桃
17、李径,鸥惊误拂凤凰池。敢辞课拙詶高韵,一勺争禁万顷陂? 一勺 之地,便有 万顷陂 之势。 园林贵在精神,而其精神不在物理空间的大小,也不在园林景物的真假,而在于它能否以有限的空间表显出无尽的风光。唐代园林是中国人圆活生命情调的映现,它处处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流露出人间的情味。 法界圆融的意趣如此,华严法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华严境界之别称。华严法界与心境相关,指向融通自在的心灵世界。法藏讲: 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 法藏将理事圆融的精神融入到境界论领域,华而不实他对心境之间互不相碍关系的考虑最具美学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相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