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易传》对《周易》的研究,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王堆《帛书易传》对《周易》的研究,东方哲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王堆(帛书易传)对(周易)的研究,东方哲学论文一 (周易最初是为占卜服务的,华而不实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国家古代思想史上最为奇特的哲学着作. 这些思想是我们国家上古人民认识外部世界经过中高度抽象认识的结晶,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体表现出了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 现传(周易由经、传两部分构成, 经 包括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 易传 则包括 彖传 上下篇、 象传 上下篇、乾坤 文言传 、 系辞传 上下篇,加上 讲卦传 、 序卦传 、 杂卦传 共七种十篇.这些是辅助解释(周易的,汉以后被称为 十翼 .这些文献 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经文的最重要的 津梁 ,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得深切进入讨论
2、 .1(页8)如今一般以为 十翼基本上成于先秦,乃战国 时 期 的 着述. 2(页42) (易传的构成确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且复杂的经过 应该讲(易传的基本内容和构造在子思的时代已经有了. 3(页79) 总体来讲,(易传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孔子与(易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战国时期的孔子后学对(易传各篇也作了很多创造、发挥工作.因而,(易传的作者主要应是孔子及其后学. 4(页220)上世纪长沙马王堆(帛书易传及湖北郭店楚简(周易的出土,能够充分印证上述学者的讲法是正确的,可以以充分证明传世(易传就是战国早期孔子及七十子之徒研究(周易的着作.而马王堆(帛书易传则是稍后的儒家学者在传世(易传基础上进一步
3、研读(周易的着作.传世(易传和马王堆(帛书易传合在一起恰好能够构成整个战国时代(易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早在西周时期,我们国家古代人民的思想中就已经产生了关于道德心性的认识,(尚书中周初文诰诸篇对这一问题阐述就有很多,这时我们熟知的.西周金文资料中,也有关于道德心性思想观念的内容.这种认识以为,人的道德精神就蕴涵于人的内心,这与人的心性有关,也是人本性的具体表现出.这是我们国家早期对人心性内涵的基本观念,只不过这种观念中,对 心性 范畴的详细内涵并没有进一步展开阐述罢了.这些内容足以 表示着人们体认到了人的性在于内心,心是性存在的场所或者载体. 5(页1)古人以为,人的道德精神就是这种 心性 的
4、具体表现出.这是 心性 范畴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传(易传主要的思想观念.(易传解释(易经时提出的 恒德 讲,主要就是指这种蕴涵于人心的道德精神. 20 世纪 70 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大批帛书,是和(易传类似的哲学着作.这些帛书是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写定的.华而不实关于(周易的相关论着,是战国中后期儒家后学研究(周易的着述.这些帛书有(二三子、(帛书系辞、(要、(衷、(昭力、(缪和等篇,类似于(周易十翼中的(系辞传. 现传(系辞传、(讲卦传中的主要内容,就见于(帛书系辞、(衷、(要诸篇中.华而不实关于道德人心的阐述,存在明显的 以德义讲经 的思想倾向,提出了 观其德义 的主张,这是对现传
5、(易传 恒德 讲道德心性思想内涵的逻辑扩展.(帛书易传在理论构建经过中,集中具体表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理论特征,即借重传统典籍的经典化的理论方式方法,这是以往的学者在马王堆帛书研究中重视不够的地方,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得到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二 如上所述,(帛书易传和传世(易传一样存在着(周易阐释的经典化倾向,将(周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来源和载体,将自个的理论思想附会于(周易之上,以此构建自个的理论体系. (易传以为 恒德 来源于天地之道,这种道德精神的实现,是天地之道的自然延伸,是由天地之道直指道德人心自然而然实现的.而这种德性的实现,是人通过对天地之恒德的体认完成的.即(易传所谓的的
6、穷理尽性以致于命 的经过.其途径是体察天地之道,而不是通过逻辑的论证和理论归纳得出理性结论. 但是马王堆(帛书易传 以德义讲经 和 观其德义 的理论倾向与传世(易传的表现有所不同,传世(易传中经典化方式方法主要表如今认识方式方法上,就是通过整体认知方式考察世界,在体悟天地自然阴阳刚柔之道的同时,实现人的道德精神,将仁义道德当作天地之道的自然延伸和直接具体表现出,具体表现出了思想史早期阶段认知外部世界经过中的整体认知特征,即排除逻辑思维内容,以体察感悟的方式认知世界、提出自个的理论,这些理论往往以感性描绘叙述的表现形式出现,而不是理性思维内容.而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则显示出来较多的理性思辨的特征,
7、往往将儒家义理附会于(周易经文之上,和先秦引用(诗经时的 赋诗断章,取余所求 的理论方式方法一样,多采用穿凿附会的方式方法提出自个的思想观念.假如讲传世(易传对(周易的附会解释是缺乏理性思辨的非逻辑认识方式方法的话,则马王堆(帛书易传完全是一种有意识的误解,将自个的理论思想强拉硬扯地附会于(周易之上,在阐释(周易经过中表现出更强烈的历史化、政治化思想倾向. 三 阐述(周易经过中的历史化、政治化倾向,是马王堆(帛书易传经典化的主要理论方式方法.在(易经的阐释经过中,(帛书易传将道德精神附会在(周易卦爻辞的含义中,采用断章取义方式方法,引申(易经的含义论证自个的观点,对(易经的文句过分引申和存心故
8、意误解,作为自个理论的经典根据.如(易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意为不自量力,就会像鼎足折断一样,将里面的粥洒到身上,是不吉祥的,但是(帛书易传的(二三子中这样讲的: 鼎折足,复公莡,其刑屋,凶.孔子曰: 此言下不胜任也.非其任也而任之,能勿折乎? 下不用则城不守,师不战,下乱于上,胃折足;路其国,芜其地,五种不收,胃复公莡;口养不至,饥饿不得食,胃刑屋 二三子问曰: 人君至于饥乎? 孔子曰: 昔者晋厉公路其国,芜其地,出田七月不归,民反诸云梦.无车而独行,公不胜其饥也,饥不得食期月,此其刑屋也.故曰德义无小,失宗无大,此之谓也. 6(页16)(卷十三: 莡,麤各切.草声.
9、 (类篇卷三: 仓各切,艹名. 据(康熙字典: 莡 (唐韵仓各切,音错.(玉篇:行草声. 据此(二三子中 莡 是音近假借.而所谓: 路其国,芜其地,五种不收,胃复公莡 ,谓统治者不修政德,就会导致国家败亡、田地荒芜、五谷不收. 这则完全从道德义理角度立论,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方式方法,华而不实的 路其国,芜其地,五种不收 都是附会上去的,(鼎卦九四爻辞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但这一层意义附会上去之后,则能够用(易经的内容作为根据,很好地为自个的政治伦理思想服务.再如 其形渥 ,帛书(二三子作 其形屋 , 屋 当为 渥 的假借字,意为沾污.这在先秦文书中是特别常见的现象,但帛书中读如 屋 .这些明显是断
10、章取义的做法; 路其国,芜其地,五种不收,胃复公莡;口养不至,饥饿不得食,胃刑屋 ,其义当借鉴了(管子 四时篇 国家乃路 (注: 失其常居 为路)之意.这里借晋厉公的历史故事来误解(周易,是为阐述 德义无小,失宗无大 的观念服务的.这里不仅存心故意误解了(周易,就连晋厉公的历史典故也是对历史的有意歪曲,据张正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 二三子问校注(手稿): 晋厉公当为楚灵王,(史记载楚灵王有乾溪之事,此卷书为楚人所传,故为尊者讳也. 8(页104)此讲甚为有理.这种做法,就是将传统经典和政治历史相结合,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方法来阐述自个的基本理论,和先秦学者引(诗断章,同为一例. 帛书(昭力也
11、有类似的理论方式方法,如孔子借(师、(大蓄两卦的卦爻之辞生发议论,强调了道德精神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 为政以德 的观点,采用的也是上述方式方法: 问阑舆之义,子曰:上正卫国以德,次正卫国以力,下正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父子之欲,以固其观赏.百姓之劝,以禁违教,察人之所疾,不作奇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闲舆之卫,利有攸往.若舆且能够阑然卫之,以德乎? 可不共之有? (第 3-5 行)6(页51)(周易 大蓄: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意为有好的保卫措施,无论到何处去
12、,都是很顺利的事情.帛书作话引申此义,得出 上正卫国以德 的结论,明显将(周易的含义引申到了社会政治中来,是把经典着作政治化的具体表现出.张正烺以为 卫 字在帛书中常和 率 不分.8(页96)准此则 上正卫国以德,次正卫国以力,下正卫国以兵 可作 上正率国以德,次正率国以力,下正率国以兵 .和原文意义相近,都强调了道德精神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出了对人道德品性的重视.这是将(周易的卦爻辞的内涵作了引申,将传统经典作为道德精神的载体来阐释.具体表现出了儒家学者构建理论体系经过中的学术方式方法. 从上面以德义讲经的倾向中我们能够看出,(帛书易传中的道德性命思想和现传(易传中的观念的详细内
13、涵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在(易传中,是圣人体察天道,参天地赞神明而化成天下,这种理论阐述缺乏详细逻辑内涵.但是长沙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将(易传中的圣人参天地之德而化成天下的简单经过详细到了道德伦理建设上来,将道德精神的建设详细化、制度化,将精神层面的内涵物化为器物层面的制度.如帛书(二三子在讨论(坤卦 彖辞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的含义时,孔子告诉弟子讲: 此言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也.夫文之孝(通教),采物毕存者,其唯龙乎? 德义广大,法物具备者,其唯圣人乎? 龙战于野者,言大人之广德而下民也,其血玄黄者,见文也.圣人出法教以道民,亦犹龙之文也.(第 7 行)(张政烺手稿中 夫文之孝,采物毕存者
14、作 夫文之李,采物毕存者. 亦可通)6(页16)帛书中所谓 德义广大,法物具备 ,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是 法物具备 ,意指制度器物层面的东西,如(管子 七法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9(页106)古人以为这些都是国之均秉,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但是(帛书易传作者强调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更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层面,在于文化思想层面的道德伦理建设,即 德义广大 ,此即其第二层意义.因而讲(二三子中所谓的 法物具备 ,指君子的道德精神,能够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具有秉国之均的 法物 作用.唯其君子的德行如此 德义广大,法物具备 ,才能够 出法教以道民 ,才能 广
15、德而施教于民 ,引导人的道德精神实践,才能实现其 德义广大 层面的道德伦理意义.这些阐述,充分体系了(帛书易传构建理论经过的经典化倾向. 这种引申经典,为道德伦理建设和社会政治服务的思想,正是(帛书易传经典化理论方式方法的集中具体表现出,这种理论方式方法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就是将传统经典作为自个政治伦理思想的载体,将自个的伦理思想附会其上,纳入到政治伦理体系之中.进而实现 广德施教于民 、 广德而下民 、 出法教以道民 的目的,这就使得传世(易传空乏的体察天地之道的理论内涵,落实到了现实社会基础制度之中,具体表现出了儒家伦理思想积极用世的一面.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朱伯昆. 周易哲学史(第一卷)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李学勤. 周易经传溯源M.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 4廖名春. 周易经传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立文. 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性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廖名春. 续修四库全书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贾公彦. 周礼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刊宋本,2018. 8张正烺.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9宋翔凤. 管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