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国情教学流派类别及其特点探究,德语论文.docx





《德语国情教学流派类别及其特点探究,德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语国情教学流派类别及其特点探究,德语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语国情教学流派类别及其特点探究,德语论文国情知识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最难把握,在实际授课中,国情知识的比重不好把握,教授方式方法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国情教学的优势非但不易凸显反而因诸多不确定性一直游离在外语教学的边缘。本文梳理了德国国情教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和每个流派的特点,并借助各个时期详细教学资料加以佐证讲明,以期为今后愈发多元的国情教学抛砖引玉,提供参考。一、定义当前德语教学中,很少提到 文化知识 或 文化课 ( Kulturkunde) ,表述这一概念时是用 国情知识 或 国情课 ( Landeskunde) 。在德国早期的语言教学中也出现过 文化课 的概念,因其被赋予
2、了特殊的意义而逐步被 国情课 所取代。德语教学早期的 文化课 ( Kulturkunde) 概念非常狭隘,仅指高雅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和经典芭蕾等欧洲精英文化的元素。Neuner 是这样解释的,当时的社会精神以本身精英文化为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目的在于塑造本身智慧的整体形象( Neuner1994) 。这种做法后来被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发展到极致,二战后,宏大的伤痛也为德意志民族带来了深入的反思,必然的,种族主义的代表 文化课 也 在 反 思 中 逐 渐 衰 落,后 被 国 情 课 ( Land-eskunde) 取代。国情知识( Landeskunde) 是以特定国家和地区为研究目的,解释当
3、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为目的的区域性研究( Bettermann 2018) 。Solmecke后将 Landeskunde 定为外语教学的专用概念,即所学语言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文化信息,她以为国情知识也应写入语言教学大纲( 1982) 。P tz 以为国情课应极大限度地将学生所不了解的某一国家的知识浓缩到教学之中( 1998) 。综上所述,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文化知识( Kulturkunde) 概念逐步被去中心化的、理性务实的国情知识( Landeskunde) 概念所取代,而国情知识也被运用到了外语教学中,即国情课教学的开场。二、国情教学的历史演变在德国教学史早期,拉丁语是教学大纲
4、中唯一的外语,授课内容以高雅文学为主,那时的教学内容中没有国情教学。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 50 年代间国情教学才逐步成形,当时欧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军事实力之间的抗衡也如火如荼,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把握敌对国语言和国情知识的人才。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教学法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遭到政治事件的影响,如 eihfried( 1994) 所分析的,拿破仑的战败当时也影响着德国的课堂。军事、政治以及经济上日益强大的德意志需要下一代了解军事敌对国的大概情况,在课堂上开场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大概情况型国情教学法( ealien-kunde) 。在课堂上灌输诸如地理、历史、交通、
5、沟通方式、政治和社会构造以及文学等知识都是这一时期德国中小学法国国情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展示其他文化的目的还为了通过其他文化的 渺小 以凸显本身文化的 强大 。这一时期的法语课中也有意地论证德意志民族较之罗马人后嗣的宏大优势( Gutschow 1977: 25) 。更进一步是出于民族政策的考虑旨在培养 德国人 ( Neuner 1994) 。20 世纪 60 年代后,随着社会各阶层的沟通逐步频繁和愈发深切进入,外语教学的思路也逐步趋于实用,并且德语国情课开场向海外发展。学术界的讨论也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国情教学出现了不同的定义、角度和方案。在这场关于国情教学的讨论中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
6、认知型国情教学法( kognitiverAnsatz der Landeskunde) ,它将国情知识从大概情况型知识( ealienkunde) 扩展到了数据信息( Fakten) 和机构知识( Institutionenkunde) ,并以知足学生认知为目的,试图将这些知识组织成互相关联的一个体系,以重 现 一 个 国 家 的 现 实 ( Delmas/Vorderw lbecke1989) 。与之同时期的交际型国情教学法( kommu-nikativ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 则以为国情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日常语言会话能力,增进日常生活理解能力为目的( Paul
7、drach 1992: 7) 。这两种教学法互相竞争、相互补充的 20 年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沟通逐步频繁,人文社会科学中产生了 文化转向 ,因此教学法中为了应对不同文化的对话而产生了跨文化型国情教学法( in-terkultureller Ansatz der Landeskunde ) 。根据 Paul-drach,这一教学法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概括性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发展学生对异文化的领悟和移情能力( Pauldrach 1992: 12) 以及习得怎样学习理解异文化的策略( Veeck; Linsmayer 2001:1162) 。三、国情教学流派的特点
8、直至今日德语国情课的教学设置仍然遭到以上各种教学法的综合影响。各个教学流派从它们的产生初期就具有不同特点,具体表现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课程比重以及教授的方式上。在大概情况型国情教学法( ealienkunde) 占主导的时期,国情教学在教学内容中仅占附属性的地位。一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语言教学的目的旨在教授语言,国情教学仅服务于语言( 十分是语言构造) 的教授。只要在国情知识符合语言教学目的情况下,才得以出如今教学资料中。所以多见于政治或经济为主题的单元中,或是语法分 析 的 例 句 里 ( Leupold2003: 128 129; Padr s; Biechele 2003: 1
9、5 27) 。这一时期语言教学中还没有独立的国情教学材料,为了辅助语言教学偶然需要编撰国情教学材料。在很多诸如大学等教学机构中,在老师培训的课程中或是单元教学需要才会加设国情内容,并且国情教学的目的是整体系统地把握了解文化的构造。在课上,学生们将学习到如大概情况、历史事件时间表和详细的数据等知识。相应的,在教学材料的编撰中,国情材料多采用介绍性文字、统计数据和图表等形式,简洁概括地介绍文化的构造( Padr s; Biechele 2003:15 27) 。出版于 1997 年的(Blick auf Deutschland,从编撰方式方法上还是一本典型的大概情况介绍型国情教学资料。首先它并非独
10、立的教学材料,被作者定义为一本 阅读练习册 ( Lese und Arbeitsbuch) ,以各个章节都是长篇的阅读材料并且能够单独配合语言教学使用; 其次教学资料的目的旨在提高阅读能力,为写作练习提供材料,并引起学习者对语言构造的反思。在后期认知型国情教学法( kognitiver Ansatz derLandeskunde) 中,教学目的也逐步得以改良: 单纯地灌输知识被以为是无益于学生习得的。所以在这一阶段,老师们获得了共鸣,即加强各知识板块间的联络,能够加深学生对目的语言国家的理解。这一进步固然仍未扭转国情教学的附属地位,但却为下一时期的理念转变做下了铺垫。接下来随着学术讨论的增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