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共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昆虫学论文.docx
《昆虫共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昆虫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共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昆虫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昆虫共生菌的互作机制研究,昆虫学论文内容摘要:昆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昆虫的长期共同进化经过中构成了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在宿主的营养获取、取食消化、免疫活动、逃避天敌、生长发育、繁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共生菌 昆虫 植物互作关系, 已经成为研究热门。本文从昆虫共生菌的种类、功能以及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描绘叙述。 本文关键词语:共生菌; 昆虫; 植物; 互作; 昆虫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物类群, 已经鉴定的种类超过100多万种, 占地球上动物类群的75%以上。它们之中除了少数有害种类以外, 大部分种类都在为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做着重要的奉献。在食用 (
2、饲用、食用、药用) 、环境治理、工业资源、观赏、土壤改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示清楚, 昆虫在实现以上功能时都有体内的微生物的介入。 昆虫体内含有各种共生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一般存在于昆虫肠道中、特殊的器官中或者细胞内。这些微生物几乎介入了宿主所有的生命活动, 一旦昆虫体内感染共生菌, 会产生新的生物学性状, 这些新的性状在昆虫的适应、进化和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宏大作用。一般来讲, 共生菌与昆虫生长发育繁衍息息相关,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 与昆虫构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菌可为宿主提供必要的营养, 使其对环境耐受影响其交配、繁衍、代谢、免疫等功能, 还能够介导解毒昆虫取食, 加强宿主本
3、身防御病原微生物、寄生物的能力, 保卫宿主逃避天敌, 避免被寄生或捕食, 甚至能够赋予宿主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共生菌与宿主的互利共生为昆虫的生存带来便利, 同时昆虫共生菌在开发害虫新型生物防治、废弃物生物降解和虫媒传染病的阻断控制手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还能够利用昆虫与共生菌的关系来进行病虫害防控。 近年来, 昆虫与共生菌的关系遭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高通量测序工具和分析软件的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共生菌功能被明确, 这些都在为共生菌 宿主 植物的互作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扼要概述了昆虫共生菌的研究进展, 重点围绕昆虫共生菌的多样性、生物学功能、与宿主互作机制, 以及共生菌 昆虫 植物互作研究
4、进行综述, 并对将来研究提出瞻望。 1 昆虫共生菌 1.1 昆虫共生菌的起源、分布和种类 内共生菌是由一个自由的有机体演变而来, 其构造及功能与线粒体、叶绿体类似, 与昆虫的共生关系可追溯到22.5亿年前, 在宿主昆虫体内逐步进化成一个类细胞器的构造, 含有与宿主完全不同的核酸、蛋白质合成系统, 且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抵御, 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协同进化经过, 才最终构成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共生系统。 昆虫微生物一般存在于昆虫肠道、外骨骼、特殊的器官中或者细胞内。尤其是在肠道内研究较多, 国外有学者已将肠道菌群当作昆虫的一个特殊 多功能器官 , 作为昆虫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生菌主要包括酵母、真菌
5、、细菌三大类。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 变形菌纲、 变形菌纲, 肠杆菌科细菌, 衣原体门的衣原体纲, 拟杆菌门类噬胞细菌, 梭状芽孢杆菌。根据其在寄主昆虫体内的分布和与寄主的进化关系能够划分为两类:一是原生共生菌 (primary symbiont) , 指分布于特化的寄主昆虫细胞, 含菌细胞 (bacteriocyte) 内, 与寄主协同进化, 垂直卵传的共生细菌。一是昆虫只要一种原生共生细菌。二是次生共生细菌 (second symbiont) , 是指不局限于含菌细胞, 而且分布于寄主多种细胞内, 不仅能够垂直卵传, 还能够水平传播的共生细菌, 与共存的原生共生细菌相比, 次生共生细菌和寄主昆
6、虫的协同进化关系愈加短暂、愈加松懈, 反映出感染寄主昆虫的历史较短, 一种昆虫能够有多种次生共生菌。 1.2 昆虫共生菌的传播方式 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在蚜虫体内局限于含菌细胞中的原生共生菌Buchner通过雌蚜的卵细胞或细胞质垂直传递给后代;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利用肌动纤维蛋白介导的卵巢传递方式传递给后代。而次生共生菌不仅能够通过受精卵或胚胎进行垂直传递, 还可通过个体间的互相接触侵染甚至寄生性天敌的间接作用进行水平传递。例如烟粉虱体内的次级共生菌沃尔巴氏菌和蚜虫体内的次级共生菌U型共生肠杆菌R.insecticola可通过寄生蜂的产卵管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转染。考
7、虑到次生共生菌其特殊的分布方式和感染概率低的事实, 水平传递可能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2 昆虫共生菌主要功能 2.1 昆虫共生菌的营养和物质代谢功能 很多昆虫都依靠共生菌提供饮食中缺乏的必需营养, 十分是取食木质部或韧皮部的昆虫, 共生菌能够消化纤维素, 使得这类昆虫在微生物的辅助下能够在不平衡营养条件下存活。植物营养供应在昆虫发育, 尤其是早期阶段作用显著, 这些共生体有助于生物合成必需氨基酸以及昆虫植物饮食缺乏的维生素。蚜虫中的Buchnem aphidicola为宿主提供植物汁液中缺少的必需氨基酸。采采蝇中的Wigglesworthia glossinid能够合成宿主血液中缺乏的维生素B。
8、在白蚁中, 共生菌Nasutitermes spp在协助宿主消化纤维素中起着重要作用。蚂蚁共生菌Blochmannia、蜚蠊共生菌Blattabacterium以及一些食木蟑螂共生菌Blattabacterium cuenoti也起到了提供必需氨基酸的作用。 2.2 保卫宿主免受病原菌损害以及抵御天敌 昆虫共生菌对宿主免疫力有独特的影响, 高效的抗菌素系统能够在和共栖的微生物群落互利的同时消灭病原体。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中肠道细菌的含量与果蝇发病率呈负相关。豌豆蚜虫 (Acyrthosiphon pisum) 体内的垂直传播的常见兼性共生菌Regiella inse
9、cticola在宿主抵挡真菌病原体Pan dora, 降低真菌的传输速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感染Regiella insecticola的豌豆蚜存活率大大增高。同样的, 感染了病毒的豌豆蚜能够大幅度降低天敌寄生蜂-蚜茧蜂 (Aphidius ervi) 的寄生率, 提高豌豆蚜的合适度。 2.3 影响宿主交配行为并调控其生殖 果蝇中, 通过控制果蝇取食, 能够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共生菌的含量, 进而影响果蝇的交配选择行为。属于变形菌纲的Wolbachi在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直翅目昆虫中分布广泛, 对昆虫的生殖影响显著。主要包括:一是胞质不亲和 (cytoplasmic i
10、ncompatibility (CI) ) , 这种现象在灰飞虱Laodelphax、粉斑螟Ephestia cautella、螨虫中常见;二是诱导雌性化 (feminization) , 鳞翅目昆虫中, 雌性的染色体为ZW或者ZO型, 雄性为ZZ型, 但是来自Wolbachi共生的ZZ个体在幼虫的生长经过中就死亡了;三是杀雄, 多种昆虫中已经发现了杀雄性的Wolbachi, 并普遍存在;四是加强雌性繁衍力和生殖力, 在臭虫Clmex lectularius中, Wolbachi与宿主的互利共生关系直接影响宿主的生存, 并显著影响宿主的繁衍。利用Wolbachi的功能, 能够将其作为载体, 将
11、某种特定基因在宿主种群中传播, 目的性的改造宿主种群的基因型, 加强天敌的生物防治能力或害虫防治。 2.4 赋予昆虫杀虫剂抗性 昆虫杀虫剂抗性机制与共生菌的密切相关, 昆虫利用体内共生菌对杀虫剂产生抗性。敌百虫是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 防除重要害虫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效果良好, 但是共生菌Citrobacter freundii BD (CF-BD) 的协助下, 能够对敌百虫进行降解, 导致桔小实蝇对敌百虫抗性增加。从土壤中获取的共生细菌Burkholderia能够帮助椿象Riptortus pedestris抵御有机磷杀螟松, 引起杀螟松退化。而且通过宿主昆虫与肠
12、道细菌的免疫互作, 也能使宿主对生物农药的抗性提高, 通过对共生菌介导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有利于对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2.5 利用共生菌杀灭害虫 研究证明, 利用共生菌Pantoea agglomerans能够干扰蚊子中疟疾的传染源-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发育, 使蚊子携带疟原虫的比例下降84%, 这极大降低了传播疟疾的概率, 疟疾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 这些共生菌能够调控一些免疫基因的抗疟原虫作用, 转基因共生菌能够作为对抗疟疾的有利工具。除此之外, 可以以利用共生菌介入其他疾病的防控, 利用四环素处理的麻翅库蚊Culex bitaeniorhynchus能够使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