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对“可爱”与“可信”的探求,美学论文.docx
《王国维对“可爱”与“可信”的探求,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国维对“可爱”与“可信”的探求,美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国维对“可爱与“可信的探求,美学论文王国维无疑是近当代中国的一个标志性文化象征。假如把王国维放归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陈寅恪谓之的 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 中1(13),那么,王国维代表了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生命体验的痛苦与文化选择的困惑。 学界对王国维的诠释一般是从其旷世命题 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 开场2,这缘于王氏在 可信 和 可爱 之间的左右探询和上下求索,华而不实蕴含的是深重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寻找灵魂归宿的价值诉求。笔者以为,破解这一命题首先应从王氏所追询的 第一义 入手3。由此而开启的则是一种参悟生命的哲思方式,一种存在论哲学(美学)视野的呈现。 众所周知,王国维将人类的知识分为
2、直观的知识 和 概念的知识 。所谓 直观的知识,自吾人之感性、悟性得之;而概念之知识,则理性之作用也 3(253)。问题在于,后者 理性、科学知识只能分析、认识世界,却难以全面地把握、理解世界。因而,尚有不能凭借科学、理性思维所认识的另一 直观的知识 。更何况, 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宜疑 (六月二十七日宿陕石)。科学、理性知识有时只能 增疑 ,不一定能 解惑 。这意味着, 在缺乏宗教传统、却有着深切厚重的审美文化传统的中国, 他固然已经感遭到传统文化日趋沉滞的大势,但并没有失去那种已渗入他全部生命的文化感 4(28)。也即,当 可信 的问题难以使他信服后, 可爱 这一问题被提到生存层面乃
3、至生命存在的维度。 事实上,王国维曾清楚明晰地辨析了诸如 性 理 命 等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在传统哲学思想中由 性 理 命 构成了完备的哲学宇宙论知识。所以王国维讲: 我们国家哲学上之议论, 集于 性 与 理 二字, 次之者 命 也! 5以知识论立场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审视,能够看到一方面王国维以 性 理 命 这三个哲学范畴为线索去反思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另一方面,又以当代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康德的哲学对这些核心话语概念进行阐释,诚如此言, 王国维从思维方式上对传统学术的批评无疑几乎到达了全盘否认的程度 7。这是由于,中国传统哲学知识的 真理性 (义理)让他感到无法安居乐业,知行合一的要求又使他
4、并不知足于哲学思辨。究其本质,这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崩溃后王氏面临的思想窘境和意义危机 可信者不可爱 的痛苦和困惑。 而且,与同时代的学人相比,王氏更具有注重情感和希望得到慰藉的精神情质, 以承当人生之苦为代价的忧郁, 是王国维知行合一的终极显现。 这种承当很大程度上是王国维将中国抒情传统内化后的行动 。这里所讲的 抒情传统 ,是 20 世纪后半期海外汉学界在 抒情美学 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种理论概括。正如海外华裔学者高友工、陈世骧等指出的那样, 抒情性 几乎涵括了中国的古典文艺形式, 抒情美学 也成为中国文学艺术所拥有的审美意识, 以为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结
5、合了形式和生命直觉之反思的 美感经历体验 ,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视经历体验的传统找到一种当代根据和一个西方知音 。 很明显,这种 当代根据 最先具体表现出在王氏的学术研究中。比方,(红楼梦评论就一反当时的研究只注重或索隐本事或才子佳人话题的格局,将研究思路引向(红楼梦之于人生永远恒久窘境的表现,进而延伸了中国文学艺术中感时伤逝的抒情传统脉络;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往讨论抒情问题多侧重诗文,王国维却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迁, 抒情传统 必然会在文类中出现转移;他之所以开掘作为叙事文学的(红楼梦的抒情性质,意在揭示(红楼梦中人们对无法回避的 情 的关切以及情本体 以情为本体的艺术世界的悲剧美学价值
6、。至于 1906 年发表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也具体表现出出对于 抒情传统 的传承和发展;他断定屈原的 发愤以抒情 其实就是超乎政教的 怨 与 刺 ,更能呈现出私人与公共、 可爱 与 可信 之间的思维张力。而不管是陈述(红楼梦还是表扬屈原的文学精神,抒情的解脱与升华才是文学能给人以精神慰藉的原因所在。同样,为 抒情传统 寻觅到 一个西方知音 的这个先知先觉者还是王国维。不但他本人公开表示清楚,学界也公认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对他的影响至深。 当王国维在(汗德像赞(叔本华像赞(叔本华与尼采等着述中表示出了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敬仰时,透露的正是他所倾心的那种非理性主义思维特质。换言之,王氏之钟情
7、叔本华,很大程度上缘于后者哲学中的主观气质。 叔氏之讲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 10(406)正是在重气质而轻知识的接受视野中,固然叔本华和尼采在否认还是张扬生命意志上观点悬殊,但在王氏心目中他们的学讲差异不同不大, 古今哲学家性行之类似,亦无若彼二人者 ,他们作为 旷世之天才 而让王氏深感敬仰10(72)。这种重视心性气质超过详细知识的倾向,其实便是他对 抒情传统 命题的当代性阐释。 假如从哲学思维范式上考量, 抒情传统 在某种意义上与杨义所指称的 在中国具有原创性的诗学专利权 的 感悟思维 相通11。客观地讲,作为哲学(美学)思维范式的感悟思维,着眼的不是西方式逻各斯,而是
8、从生存经历体验和生命体验出发,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的本真性的心灵通融和精神契合。王氏就以为,人类不能充分认知世界缘于两点:受功利的束缚和过分地依靠理性认识;而艺术、哲学、文学其实具有类似的功能:通过培养人类的诗性之思,使人沉浸在 物我两忘 的艺术境界中才有可能摆脱功利的束缚、培养感性直觉的心灵,这样 所欲解释者皆宇宙人生之问题 3(68)。 惟其如此,王国维对外来哲学(美学)资源的吸纳就执迷于以叔本华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 叔氏之出发点在直观(即知觉) 而不在概念是也。 直观者,乃一切真理之根本,唯直接间接与此相联络者,斯得为真理 3(326)。宇宙是一个无情而冷漠的场所,叔
9、本华们却许诺把人从宇宙式生存中拯救出来,这当然不是通过理性逻辑分析出来的,而只能是 直观 或 感悟 到的。借助于叔本华,王国维以一种参悟生命的诗性哲思去把握 宇宙人生之根本问题 ,解答生命存在的意义。要言之,王国维对 可爱 与 可信 的探求,是从实践本体论哲学出发走向个体生存论美学的必然结果。 二 无疑,王国维对西方哲学(美学)资源的采纳主要倾心于康德、叔本华和尼采。详细讲,在王氏的视野中,尼采学讲构成的渊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康德对 现象界 与 本体界 的区分;也是借助于这样的区分,并通过叔本华的生存哲学的过渡,此岸的、感性的、当下的成为了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存在。 简单而言,在康德的 三大批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