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摘 要: 当前学界对 故 体的阐释虽有不同, 却都与 故 的字义密切相关。从文体与文字的关系来讲, 特定的文体意义以特定的文字表示, 并与该字的字形、字义息息相关。相应地, 文体意义的变化也在其标志文字的渊源流变中有所投射。有鉴于此, 本文从 故 的字形着手, 梳理出 故 字由 古 字孳乳而来, 并分化出 诂 字的字形流变脉络。同时以 古训 故训 训故 训诂 诂训 这组词为线索, 辨析出 故 自先秦至两汉经历了 旧典 到 解释旧典 的字义流转经过, 进而考察出 故 的文体意义在先秦两汉之际实现了由讲教型向阐释型的转变。这一研究经过或为先秦两汉文体研究
2、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语: 古; 故; 诂; 文体; (汉书 艺文志所收录的以 某某故 为书名的解经类文献, 罗家湘称之为 故 体, 并以为 故 本是储存于记忆、流传在口头的对典的解释 1 (P152) , 而过常宝以为 故 体是有变化的, 原始的 故 实指流传于口头的 语 , 典故 都是早期社会有力的话语资源。后来 故 才发展为推衍、讲明之意 2 (P253) 。两位学者实际上都是在借 故 的字义来阐释 故 的文体意义: 故 有 解释典故 的动词义, 而中国古代文体多以其行为方式来命名, 罗家湘即以为 故 之文体意义源于 故 这一解释旧典的行为。但过常宝以为 故 的动词义 推衍讲明
3、(解释典故) 是由其名词义 早期话语资源 (典故) 发展而来, 所以 故 体文献最早是一种 语 类文献, 而后才衍生出阐释经典的特点。显然, 学者对 故 体的见解不一。吴承学以为: 中国古代多数文字的文体意义是后起的, 从初始义引申、孳乳派生而来, 并通过文字分化、合并或假借等方式来表示出这种意义。文字的规范经过也包含了对文体特性的集体认同。 3那么, 故 到底是一种如何的文体?其字义流转与文体意义之间又有着如何的关联? 故 字甲骨未见, 明确有其字义的是西周大盂鼎铭文 (殷周金文集成2837) 中通作 故 的 古 字, 而今之 故 字最早见于西周班簋铭文 (殷周金文集成4341) 。直至战国
4、简帛, 故 仍多写作 古 。从文字演变角度来看, 故 之音义应是从 古 分化而来, 不过, 故 是怎样从中孳生出文体意义确实需要一番详细探寻。许慎以为 故 本义为 使为之 , 而 古 本义为 识前言 (1) , 直观上看不出二者有什么文体意义上的关联。显然, 要想从文字出发蠡测古人对文体的认知, 单纯的本义探究有些勉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文字出现的原始语境来考察其文体意义的产生。因而, 要厘清 古 故 之文体关联, 就必须从二者产生联络的文献中寻找线索。(毛传曾将(诗经 烝民 古训是式 之 古 释作 故也 4 (P1225) , 也就是讲(毛传以为 古训 即 故训 。陆德明音义与孔颖达正义
5、又将 故训 等同于 诂训 (2)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又言 由今通古皆曰 诂训 , 亦曰 训诂 5 (P5) 。直观上看, 古训 故训 训故 训诂 诂训 这些词似乎是一回事, 但细究下来, 故 从 古 到 诂 的字形演变与兴替必然暗示着 故 的意义是发生了变化的。姚孝遂以为 古通作故, 盖初本作古, 至于 故 诂 等皆为后起孳乳字 6 (P2947) , 又 先秦典籍未见 诂 字 7。按照文字的演变轨迹, 故 是 古 的后起区别字, 而 诂 应是 故 的后起区别字, 也就是讲, 故 与 古 诂 互为古今字。众所周知, 训诂 是一种注书方式方法, 除了字书之外, 常见于经解体文献。毋庸置
6、疑, 这个 诂 是有着鲜明文体意义的。 诂 既与 古 故 有着字义上的承继关系, 以这些字为标志的文体意义也当有所关联。既如此, 从 故 在 古训 故训 训故 训诂 诂训 这组词的字义流转中, 我们或可探寻出 故 字文体意义变化之轨迹。 一、 古 (故) 的讲教类文体特色 古训 见于(诗经 烝民 古训是式 , (毛传 古, 故也 。(毛诗序言此诗为西周末年宣王时的尹吉甫所作 (1) , 而 故 字在这里前西周中期的班簋铭文中已经出现, 且先秦时期 古 故 作为古今字, 很多字义是相近甚至是重合的, 两字互通非常普遍, 因此 古训 亦是 故训 并无多大问题。然而, 故 在 古 (故) 训 一词中
7、的字义却是纷争未明。一直以来, 学界对 古 (故) 训 持两种理解: (1) 形容词+名词, 意为过去的训典, 近代学者齐佩2) 、孙雍长即持此讲 (2) ; (2) 名词+名词, 旧典遗训, 王浩因章太炎视 曰若稽古 之 古 为 古籍 而受启发, 以为 古 (故) 训 之 古 (故) 为 旧典 之义 (3) 。 古训 又见于(尚书: 王人求多闻, 时惟建事, 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 以克永世, 匪讲攸闻。 (尚书 商书 讲命下) 4 (P372) 资富能训, 惟以永年。惟德惟义, 时乃大训。不由古训, 于何其训? (尚书 周书 毕命) 4 (P522) (尚书的 学于古训 事师古 由古训
8、 其实和(诗经 古训是式 表示出着一样的意思, 即重视并学习先王遗典, 遵循先代旧制与经历体验行事 (4) 。那么, 后世君王需事事征之、效法的 古 (故) 训 , 仅仅是古代的 训 , 还是 旧典 之 古 (故) 与 训 呢? (尚书所提及之 训 是一种训导言辞, 其一是与先代帝王有关, 如(太甲上 密迩先王其训 、(君陈 周公之训 、(酒诰 祖考之彝训 、(顾命 文武大训 等。其二是贤臣根据先王事迹、遗训而教导时王 ( 训于王 ) , 如(高宗肜日中祖己训祖庚、(伊训中伊尹训太甲等。先王之训是后世君主奉如圭臬般的存在, (尚书虽未提及其内容, 但儆诫意味不言而明。而贤臣之训也多引据先王之言
9、行来告诫时王, 只是权威性略不及先王之训。由上可知, (尚书中的 训 本质上是对君王为政牧民之行的讲教。且不止(尚书之 训 , (逸周书中的(度训(常训(命训亦是此类, 这些文献都讲明 训 提供的是经历体验教训而非面面俱到的常规旧例。不过, 大量的史实却告诉我们, 先秦崇古思想浸透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君王行事所依循的不仅有讲教之 训 , 还会有故实、旧制之 故 。如, (左传 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伐楚, 楚子派使者问 何故 , 管仲以周初齐国太公受封之时已被周天子受权的故实为答, 证明齐国代征贡赋、稽察疑凶皆有 故 可依, 楚国因而不得不成认理亏 (5) 。(国语 鲁语记载齐哀姜嫁鲁庄公时,
10、 庄公命大夫、宗妇用币作为见面星期见哀姜, 违犯了 男女有别 的旧制, 鲁臣夏父展以 非故也 进言劝告鲁庄公, 故 韦昭注作 故事也 。此事(左传 哀公二十四年亦有记载 (6) 。 故 既然是君王事事依循之准则, 就意味着 古训 有可能为两个近义名词 古 (故) 与 训 所组成, 而(国语中的一些记载恰恰印证了这个揣测。樊穆仲向周宣王推荐鲁孝公为训导者时讲: (孝公) 肃恭明神而敬事耇老;赋事行刑, 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 不干所问, 不犯所咨。 (周语上) 8 (P23) 申叔时向楚庄王阐述教育太子之道时言: 教之故志, 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 使知族类, 行比义焉。 (楚语上)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