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23-丁二酮形成机制和检测方法综述,分析化学论文.docx
《食品中23-丁二酮形成机制和检测方法综述,分析化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中23-丁二酮形成机制和检测方法综述,分析化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品中2,3-丁二酮形成机制和检测方法综述,分析化学论文2,3-丁二酮又名双乙酰、丁二酮,是一种黄色至浅绿色且具有强烈奶油香味的重要香料。2,3-丁二酮天然存在于发酵乳制品和啤酒等发酵饮料中,1983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规定为 GAS级(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广泛用作焙烤食品、非酒精饮料、糖果、乳制品替代品、奶油等食品的风味物质1 4。近期的研究表示清楚,2,3-丁二酮具有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诱导氧化应激等毒性作用,食品中 2,3-丁二酮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5 6。本文综述了食品中 2,3-丁二酮构成机制和检测方式方
2、法方面的研究进展。 1 食品中 2,3-丁二酮构成机制 在食品加工经过中,2,3-丁二酮的构成途径主要包括脂质氧化、糖类分解、美拉德反响、微生物发酵和核黄素光敏氧化等。 1. 1 脂质氧化 富含脂肪酸的食品在烹调和热加工经过中能够产生 2,3-丁二酮等羰基化合物,其可能反响途径见图 14。不饱和脂肪酸在超氧阴离子( O2 ) 、单线态氧(1O2) 、羟自由基( OH) 等活性氧作用下发生过氧化反响,构成氢过氧化物、环氧化合物等中间产物,中间产物能够继续反响并生成 2,3-丁二酮等活性羰基化合物3,7。例如,生牛乳中 2,3-丁二酮含量为 5 g/kg,依次经 82加热 30 min、146 加
3、热 4 s后,2,3-丁二酮含量升高到 38 g/kg8。Jiang 等的研究表示清楚,奶油和人造黄油中 2,3-丁二酮的生成量随加热温度升高而显着升高; 经 100 和 200 加热1 h 后,人造黄油中 2,3-丁二酮含量分别为( 264. 3 38. 8) ng / g 和( 2 274. 5 442. 6) ng / g。【1】 1. 2 糖类分解 糖类化合物在加工经过中的热分解是食品中 2,3-丁二酮构成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如此图 2 所示,加工经过中单糖分子发生异构化( 主要存在于果糖和葡萄糖之间) ,异构化产物果糖通过一系列反响构成酮-烯醇式互变异构; 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酮-烯醇
4、式互变异构中 C4 C5键发生断裂而构成 2,3-丁二酮和乙二醛4。加热温度、时间和 pH 是影响 2,3-丁二酮生成的主要因素。2,3-丁二酮生成量随加热温度升高、加热时间延长而升高; 蔗糖加热经过中 2,3-丁二酮构成的最适 pH 值范围为 6 810。对于葡萄糖,其断键位置可能在 C2和 C3之间11。【2】 除图 1 和图 2 所示的 2,3-丁二酮构成途径以外,脂质和糖类通过氧化或分解产生的一系列低分子量羰基自由基 C O、 CHO 和 C O( CH3) 在吸收能量后也能够生成包括2,3-丁二酮在内的 -二羰基化合物4,10。 1. 3 美拉德反响( Maillard reacti
5、on) 美拉德反响是发生于氨基化合物( 蛋白质、肽、胺、氨和氨基酸等) 和羰基化合物( 复原糖、脂质以及由此而来的醛、酮等) 之间的一系列构成食品中香味和色素类物质的复杂反响12。2,3-丁二酮是一种重要的美拉德反响产物,是构成咖啡香味的主要物质10。在 D-葡萄糖、氨水和亚硫酸盐组成的美拉德反响模拟体系中,2,3-丁二酮的生成量随葡萄糖和氨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美拉德反响抑制剂Na2SO3能显着抑制 2,3-丁二酮的生成10。 除此之外,国外对美拉德反响经过中 2,3-丁二酮的构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在13C 2甘氨酸 / 葡萄糖模拟反响体系中,70% 的 2,3-丁二酮分子构造中含有 1
6、个13C 原子,表示清楚氨基酸介入了美拉德模拟反响体系中丙酮醛到 2,3-丁二酮的转化11。在13C 2甘氨酸 / 乙二醛模拟反响体系中,2,3-丁二酮全部被13C 标记; 而在13C 2甘氨酸 / 丙酮醛模拟反响体系中,2,3-丁二酮全部含有 1 个13C 原子1。以上结果表示清楚,2,3-丁二酮的构成牵涉氨基酸中 C 原子与二羰基化合物之间的反响11。综上所述,美拉德反响中除糖类化合物的热分解反响构成 2,3-丁二酮以外,氨基酸与糖类化合物降解产物( 活性醛类化合物) 之间的反响也是构成 2,3-丁二酮的重要途径。 1. 4 微生物发酵 1及发酵乳制品中,2,3-丁二酮主要由微生物代谢产生
7、13 14。影响微生物合成 2,3-丁二酮的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种类、发酵底物和发酵时间等。能够代谢产生 2,3-丁二酮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乳酸菌属14、芽孢杆菌属14 15、肠杆菌属16 17、明串珠菌18以及某些酵母13,19 20,其底物主要包括葡萄糖、柠檬酸以及牛乳等。李妍等的研究表示清楚,2,3-丁二酮合成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瑞士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21。同时,微生物种类也影响了 2,3-丁二酮的生成动力学。大部分乳杆菌的 2,3-丁二酮产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在菌株 Lb. casei sub-sp. casei 154 发酵姜汁经过中,2,3-丁二酮产量在 18h 即
8、到达最大值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2。 国内外对乳发酵经过中 2,3-丁二酮的生成途径、生成条件及代谢调控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乳酸菌主要通过柠檬酸途径和葡萄糖途径合成 2,3-丁二酮17 19。在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柠檬酸代谢途径中( 图 3) ,柠檬酸在柠檬酸裂解酶的作用下裂解为乙酸和草酰乙酸,草酰乙酸经脱羧构成的丙酮酸则进一步构成乙醛-焦磷酸硫胺素( 乙醛-TPP) ,乙醛-TPP经 -乙酰乳酸合成酶催化生成的 -乙酰乳酸在 O2存在条件下不稳定,经过非酶氧化脱羧反响构成 2,3-丁二酮23 24。在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柠檬酸代谢途径中( 图 3) ,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经一系列生化反响
9、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响和非酶氧化脱羧反响构成 2,3-丁二酮23,25。生成的 2,3-丁二酮不稳定,可继续反响生成乙偶姻和 2,3-丁二醇23。【3】 1. 5 核黄素光敏氧化 Jung 等证实,食品中核黄素( 即 VB2) 经光敏氧化也能够构成 2,3-丁二酮,其可能途径见图 426。核黄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牛乳、鸡蛋、肉类、蔬菜等食物中。游离核黄素对光很敏感,与单线态氧的反响速率为 1. 01 1010( M s) 1。光照尤其是紫外线照射下,核黄素极易发生不可逆分解,造成食品中核黄素含量的快速降低27。核黄素( 溶解于0. 1 mol / L、pH 6. 5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