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古代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古代文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古代文学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时轮回,节序不断的变迁,心随物动,人们的内心不免有所感发。由此,节序逐步成为诗人笔下诉诸的对象,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支点。据笔者统计,苏轼节序诗达103首之多,包含了诸如元日、上元、寒食、端午、中秋、九日、冬至、除夕等节序。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体悟。 一、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感寄托 光阴变幻,春秋代序,万事万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苏轼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为生民立命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宋史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则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
2、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在幼年的苏轼心中,儒家积极入世、为民请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大夫责任已经构成。十分是在节序交替的特定气氛中,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愈加强烈。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改变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于和王安石变法方式相抵牾,苏轼自请外放。熙宁七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密州是一座人穷地僻的山城,连年灾荒,人民苦不堪言。在密州两年任期内,苏轼怀着一颗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心为密州人民做下很多实事。任期满,苏轼离开密州回京师,正值岁末除夕,大雪阻挡去路,看到此情此景,苏轼于是写下了(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这首诗。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
3、马兀残梦。 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除夕、元日是最重要的节日,受民众高度重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夜,禁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夜,家家户户热闹异常,人们往往围炉团坐,许下美妙的祝福,祈求年年平安顺利。而诗人此时正在行役途中,本应该思念家人团圆的快乐,但是他想到的却是广大贫困忧苦农民在新的一年能否迎来庄稼的丰收。在这里首诗中,诗人叙述了他亲眼看到东方三年大旱,
4、农民颗粒无收,百姓们逃荒流离失所;老农释耒叹息,痛心不已的悲惨场面。恰在这里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虽讲春雪晚来了一些,但他告诫农民种植春麦为时未晚。与农民可种麦的欣喜相比,诗人哪里还抱怨行役的辛苦。在这新年最重要的节序变换中,苏轼不是感慨舟车劳顿的辛苦,也不是叹息新年家人无法团圆悲凉寂寞,而是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敬仰。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守杭州。正值立秋,苏轼作(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在封建农业社会,立秋对于农事
5、的影响相当大,同时农民对 立秋 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在这暑去秋来、农人倍加重视的节序里,作为地方长官的苏轼听见一叶秋声,怎么还能安然入睡。 渐渐的月色入户,夜色更浓。但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回想起自个入仕以来,道路坎坷不平,尝遍世态炎凉,不觉得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真想隐居山林终了一生。但苏轼深知自个的责任,自个担负的责任。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道出了诗人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儒家仁政之心,道出了百姓的安身立命才是自个内心真正的情感寄托。 二、游子眷恋故土的情感寄托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人们的安土重迁和对故土的依恋,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民传统观念中的归属感。十分是在浓烈厚重的节
6、序气氛里,这种感觉在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尤为强烈。 苏轼踏入仕途以来,很少有时机回到故土。 久在异地他乡的诗人,难免会想起自个成长的一方山水。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情感相对稳定,当有一个契机触发某种思恋的情绪时,人们的感情往往迅速涌上心头,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节序的变换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嘉祐七年(1062)岁时,苏轼一个人在凤翔。岁晚,轼怀蜀之风俗,作馈岁、别岁,守岁诗寄弟辙。 诗歌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在诗题中,作者交代了岁晚家乡特有的风俗。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管货。 山
7、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在(馈岁中,诗人笔下展现了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一年的农事,大家不辞辛苦,互相帮助,终于大功告成,各有所收。岁暮欢乐的光阴稍纵即逝,为了难得的美妙欢愉,人们不计较物品的好坏,以物相赠,恐怕错过了大家一起庆祝的时间而留下遗憾。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馈岁之礼,人们不管贫富都参加到馈岁的行列之中,各有所乐。在这特定的节序环境气氛里,诗人尽情的展现故土醇厚的风俗,想置身华而不实,而又身不由己。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总束全文,不言思家,而在
8、佳节期间,歌颂故土风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之情流于言外。再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此诗作于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润州道中正值除夜,本是合家欢乐、其乐融融的除夕之夜,诗人却野宿于常州城外,不觉得寂寞思归心情骤起。夜色渐浓,睡意全无,在这个除夕晚上,作者彻夜难眠不是守岁,而是想念自个的故土,想归去而不得归去,只要残灯、孤舟相依,愈加衬托出游子漂泊于外的凄凉和对故土思念的眷恋之情。 三、兄长思念弟弟的情感寄托 在苏轼的生命里,弟弟苏辙(字子
9、由)是自个极其重要的亲人。在苏轼三岁时,他的兄长就夭折了,与他一起长大的兄弟只要子由一人,所以他和子由的感情最为亲密。嘉祐五年(1060)七月,兄弟俩借住在汴京城外的怀远驿里做考前准备。 当他们夜里读到韦应物的诗 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时,不禁心有所感,于是相约他年如有时机尽早退老还乡,同享闲居之乐。可是,天不遂人愿,一入仕途就身不由己,兄弟俩在宦海中漂泊,聚少离多, 夜雨对床 成为两人心中永久的遗憾。所以,在苏轼的诗中,经常能够读到兄长怀念弟弟的句子,十分是恰逢节日中,诗人怀念的情绪愈加敏感。(中秋月三首其一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镕银百顷
10、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讲。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元丰元年(1078)的中秋之夜,苏轼在徐州,看到天空的一轮明月,不禁感慨六年中秋佳节,只要去年和子由相会于此。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苏轼吟唱着去年兄弟唱和的诗句,满座的朋友都感动泪下。此时月光如水,一泻千里;明月高悬,万物朦胧。如此良辰美景、团聚之夜,而兄弟两人却难以重逢,月圆人缺,怎能不令诗人倍感凄凉。曲终人散,诗人回到家,仍然向自个的儿子提起子由的事情,留下 空盏对梨栗 的怅惘。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11、。 物是人非,无不令人心肠寸断。此诗用特别质朴的语言,表示出了诗人对同胞手足的眷恋,感人至深。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贬谪地黄州,适逢端午。苏轼作(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怀子由。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影随丝繁,心与昌斀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昼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香,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做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麹坤薰煮。独携一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已调笑,慰此长龃齬。 自得罪以来,与子由一别,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七个端午,思念之心甚苦。在端午节,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丝带愉快庆祝,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固然诗人很想融入欢乐的气氛中,但
12、心念与子由难以相聚,故 身影随丝繁,心与昌斀苦 。索性离开这心与愿违的环境,寻古刹访禅祖,借以慰藉与子由长别离的痛苦。 四、诗人人生易老、孤单寂寞的情感寄托 节序作为一个时间的节点,在特定时间气氛内会给人以特殊的感受,会触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人们在感受节序变换的同时,对人生命运的真理进行深入反思,极易产生人生易老、孤单寂寞之感。 在中国封建士大夫心中,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士大夫们都渴望建功立业,发挥抱负。但是,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他们心中失落的情愫不禁油然而生。苏轼年少 奋厉有当世志 ,有致君尧舜的远大志向。但是诗人一生宦海沉浮,有济天下之心,而无立于天下之身,时不我与的人
13、生悲剧无不使诗人感慨万千。尤其在时间悄然流逝的节序气氛中,人生易老、韶华易逝倍感强烈。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守,因改革措施与当朝矛盾,自求外放。是年中秋,苏轼登览观潮: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看着汹涌澎湃的潮流直面而进,又思考伫立江边的自个命运,诗人不知何时才能像奋勇的潮水一样勇往直前,一展宏伟抱负。想到此,不禁怅然若失,发出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的人生感慨。同样,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乌台诗案 遭政治迫害,被贬黄州。元丰五年(1082),正值寒食节。寒食被称为古代第一大祭日,禁烟、吃冷食、祭奠,节日的气氛清冷凄切。
14、在这异常的气氛里,被诬而遭贬的苏轼顿时情由境生,写下(寒食雨二首。其一云: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诗中,苏轼自叙贬谪黄州已经三年,年年欲要珍惜美妙的光阴,但时间还是无情的消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跃然纸上。诗歌结尾处 病起头已白 更是对光阴的飞逝无能为力,怅然之情无以复加。绍圣元年(1094)立春日,苏轼在(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中直言: 白发已十载,青春无一堪。 在时序不停地变换中,诗人已黑发花白,青春早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诗句很确切地诠释了每逢节序变换时诗人孤单寂寞的特殊体验。同样,在苏轼的诗中,这种孤单寂寞感也时常流露。试看(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龙
15、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 今年一线在,那复堪把玩。欲起强持酒,故交云雨散。 惟有病相寻,空斋为老伴。萧条灯火冷,寒夜何时旦。 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数朝闭阁卧,霜发秋蓬乱。 熙宁七年(1074)冬,苏轼在密州度岁。除夕夜,诗人作诗赠段屯田,诗中充满了孤单凄凉之感。病中的苏轼 欲起强持酒 ,可怜无人为伴,故交好友像云雨一样四处飘散离开。此时此刻只要空空荡荡的房屋与自个相依。寂寞的寒夜何时才能结束,只是两眼看着萧条的灯火静听时间逝去。 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 ,此处的细节描写愈加强化了室内的寂静,渲染出诗人单独在房间的凄清。诗人的述讲与本应该团圆守岁的除夕夜构成鲜明的比照,孤单寂寞感尤为突出。 总之,苏轼的节序诗在节序特定的时间气氛内,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感情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和多个方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诉求,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4 易蓉.宋代节序词抒情主题初探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