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乡里民谣及其对时政的影响,民间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汉时期的乡里民谣及其对时政的影响,民间文学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两汉时期的乡里民谣及其对时政的影响,民间文学论文古代的乡里歌谣都是因人而起,因事而发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以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仅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舆论,同时本身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两汉时期,乡里盛行民谣,民众经常以歌谣的形式对周围的人物以及事件进行褒贬,进而表示出自个内心的意愿186。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传世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民间歌谣,尽管是非官方的,但是所反映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民众的心声,不能够笼统地定义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心声。因而,对两汉时期的乡里民谣进行全面以及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保存华夏民间文化,而且有利于创造民间和谐的歌谣创作风气。一、乡里民谣的主要
2、内容1.议论当时时政。乡里民谣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当时的国家大事、政局变异以及选后封侯等重大事件都会在乡里民谣中得到具体表现出。在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百废待举,萧何为宰相时,励精图治,百姓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等到曹参代替萧何成为宰相后,遵循萧何的约束,也使得汉代初期的政策得到了有效施行,同时为汉代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的稳定创造了条件。乡里百姓就为此创作了一首歌谣,内容约为 萧何为法,讲诺画一,曹参代之,宁而勿守 。由此可见,萧何以及曹参在当时民众心里有着重要地位,作其歌对两人的行为进行表扬。当然,对政治清明时期进行表扬,对那些政治腐败时期也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又如:在桓帝元嘉时期
3、,由于凉州一代纷纷造反,对蜀汉以及东抄都进行了攻击,使汉朝面临着重大危险。朝廷连连征战,每一次战况失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阵亡在战场上,于是,为了加强战斗力,必须增加战斗人数,就纷纷到民间抓青年劳动力参战,使得乡里民间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于是乡里谣唱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请为诸军鼓咙胡 等,对当时时政进行了生动描写237。2.褒贬当时官吏。两汉时期,当时官吏若清正廉洁乡里民谣就对其进行赞美,若官吏贪赃腐败就对其抨击。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王吉的官员,年轻时候住在长安,东边有一棵大枣树,树枝茂盛,已经垂到了王吉的家中,王吉的妻子看着枣子到自个家里,不拿白不拿,于是就偷偷地摘了很多枣子,给
4、王吉吃,他问妻子这枣子哪儿来的,妻子就告诉在自家院子摘的,但是自个家并没有枣子树,就明白了妻子是偷别人的枣子。王吉恼羞成怒,就要休了妻子。邻居知道后,要砍掉枣子树,劝解王吉不应休妻。最后,邻居也没有砍树,王吉也没有休妻。乡里民谣 东家有树木,王吉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其品德深受民众歌颂。有褒就有贬,主要是对当时贪官污吏的胡作非为进行呵斥。在汉武帝时期,灌夫一族在家乡颍川横行不法,导致民不聊生,于是乡里百姓纷纷诅咒他 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后来田蚡对其加以利用,将灌氏家族击败3。3.评判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乡里民谣对当时发生在乡里或者是朝廷中的重大事件
5、都进行评判,表示出自个内心的真实想法。西汉时期,卫青屡立战功,拜将封侯,这本来就符合相关体制,对有功绩的人员进行嘉奖,无可厚非。然而,汉武帝对卫青还在襁褓中的三个儿子也进行了封侯。导致民间在羡慕之余,心中也感慨其不平。于是,将卫青的封侯归功于其皇后姐姐卫子夫的功绩,其歌曰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由此可见,乡里民谣对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的评判还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东汉时期,汉顺帝在位时期,政治较为昏暗,锢事件牵连很多无辜的人丧命,而那些攀龙趋凤的人员却升官封侯,乡里民众对此曰: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对当时的腐败政治进行了抨击。二、乡里民谣对汉代时政的影响1.当时
6、官吏善用民谣,对民意进行控制。民谣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的信息刺激而构成的,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在民谣构成经过中,往往统治者的舆论对其有一定影响,同时构成的民谣也会对当时社会统治起到一定作用。汉武帝时期,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行事作风难免猖狂,同时期,他与窦婴、灌夫交恶,尤其对民间的百姓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由于灌夫生性喜任狭,家中有食客百人,同时田园遍布各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民间流传 :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就采集这首歌,作为灌夫作恶的证据,呈奏汉武帝,要求对其进行处理。然而,在(史记中记载 田蚡于灌夫有过之而无不及,田园极为丰富,鱼肉乡里,后房妇女数百等 ,田蚡获得汉武帝的重用,同时
7、又遭到王太后的包庇,就逃过了制裁。汉武帝听信了田蚡的建议,让田蚡抓获灌氏族人,对其家属弃于市集。另一方面,田蚡在追捕灌氏家族经过中,封锁言路,使得对自个不利的舆论无法传到汉武帝那里。2.倾听民谣,顺应民意。根据上述民谣的主要内容,对当时政治时事进行抨击或者赞扬,倾听民谣,对社会统治有一定的影响。项羽在自封西楚霸王之后,对刘邦的实力以及政治野心心有余悸,于是就封刘邦为汉王,留守在巴蜀一带,刘邦的身先士卒人员大多是山东人,同时路上有不少将士逃亡,韩信本来也是逃亡中的一人,萧何将其追回,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韩信很聪明,非常了解民众心理。于是就向刘邦建议 军中大多山东之人,昼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
8、能够有大功 。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利用兵士歌谣的思乡之情,来鼓舞兵士的士气,决策东向。刘邦就这样顺应民众心理,还兵关中,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大汉朝,成为汉高祖。又如:东汉章帝时,明德马太后比拟节省,一切提倡简约,于是,长安城中就流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民谣看似戏谑,却是有所指向。马太后在年轻时期,一头长发,非常漂亮,成为长发美人,后面的是讲马太后的服饰以及发型,看似比拟铺张浪费,领导着京城的时髦以及繁华,但是她却提倡节省,让人不禁发出笑声4。马太后的兄长听到此谣言,就向其妹马太后建议,要引民谣为戒,马太后知道自个年轻时非常浪费,在晚年生活比拟节省,获得民众的一致
9、赞扬。3.采集民谣,进行监督。两汉时期,有一套自个的监管制度,并且在行政上实行终年考绩制度,在监察以及考察的经过中,均是以皇帝派遣的刺史定期对周围郡国进行巡视。华而不实,对乡里民谣进行采集,创始具有特色的监察方式。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调查郡国长吏能否有 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 的劣迹,就派遣监察人员对其进行调查。在汉代的记载文献中,谣言以及讹言都是相连的,有时候是互通的,对于歌谣的采集均属于刺史的工作范畴。东汉时期,根据地方风俗习惯,建立一种监督体制,这种体制往往因人因时而异,也相应导致了民间的舆情难以上传到皇帝耳边,大多不利官员的言论在中途都被拦截。东汉光武帝时期
10、,就建立以乡里民谣为基础的监督体制,也就出现了 广求民瘼,观纳风谣 的现象,民谣所反映的民意,不仅能够作为当地官员治理的参考根据,同时还能够直接监督州郡日常行为,由州郡长吏人员对这些民谣进行收集,这种经过称之为 举民谣 。在这种体制下,使得东汉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廉洁以及亲民的官员,由于遭到乡里民谣的影响,更多的官员体恤百姓,例如张堪治理蜀郡时,大公无私,赏罚分明,劝民耕种,为民办事,蜀郡的老百姓非常高兴,对其赞扬。其民歌为 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5124。又如:董宣征作为洛阳令时,执法比拟严格,无论是富豪,还是比自个官位高的朝廷官员,都能够公平对待,在京师有着 卧虎 的称号,
11、被乡里百姓赞颂为 枹鼓不鸣董少平 。由此可见,民谣能够作为一种监督官吏的手段,发挥民谣特有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地方政权进行制约,缓解官民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不管什么时期的民谣,都是自发以及自由产生的,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及正当性的同时也具有片面性以及局限性,这都是跟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络的。对于两汉来讲,乡里民谣非常盛行,百姓能够通过民谣来表示出内心意愿,具有灵敏性以及广泛性。大多民谣都是议论当时时政,褒贬当时官吏,评判重大事件。由于本身内容比拟丰富,因而,官吏能够倾听民谣,顺应民意,保持社会稳定;利用民谣,对百姓进行控制;采集民谣,实现监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官民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以下为参考文献1李皖.民谣流域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后汉三国时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邓仲绵.中国时政歌谣特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8.4李传军.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D.北京师范大学,2005.5胡守为. 举谣言 与东汉吏政J.中山大学学报,2004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