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美学”的两种典型形态及其方法论反思,美学论文.docx
《“中国的美学”的两种典型形态及其方法论反思,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美学”的两种典型形态及其方法论反思,美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的美学的两种典型形态及其方法论反思,美学论文在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全球化是一个不断被应用、复制的概念,但是对于全球化的精到准确定义,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能够达成共鸣的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络不断加强。美国学者托马斯 弗里德曼以为,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浪潮,如今每个人都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合作或竞争,种族、肤色、语言等差异都被打破了,人类通过海底光缆和网络就能实现社会分工。他不厌其烦地强调,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 变革正在无情地推进 ,世界正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他讲: 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人们将和世界各地越来越
2、多的人相互竞争和合作,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相互竞争和合作 对于文化来讲,联络和沟通的增加,势必会产生多种结果,常见的不外乎如下几种:其一,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其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其三,文明及价值观的冲突。那么,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碰撞中,中国美学研究该秉持如何的态度,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又需要何种研究方式方法等,就成了美学研究者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法国现代汉学家弗朗索瓦 于连在其影响深远的着作(迂回与进入中所秉持的方式方法论立场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 在于连看来,由于 西方哲学如此醉心于本身的超越,总是只对内在提问题,而批评又如此要求彻底,所以总是相对封闭的 总存在着某种
3、我们由之自问而由此不能对之提问的东西。 也就是讲,西方思想的发展总是不断返回到自个内部寻求更深的根据,这样一来,在面对问题时永远都不可能有自内而外的突破,这样就需要一种外部的气力,也就是一个 彼处 ,中国正是这一 彼处 的理想对象,由于 中国的语言外在于庞大的印欧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开拓的是书写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表意的而非拼音的;由于中国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单独发展时间最长的文明。 由此,于连在其整本着作中都贯穿了他的这种 绕道中国,回归希腊 的目的,也就是他自个所标榜的 正面对着中国 间接通过希腊,但是,我最努力接近的是希腊。事实上,我们越深切进入,就越
4、会导致回归。这在遥远国度进行的意义深奥玄妙性的旅行促使我们回溯到我们自个的思想。 于连的这种 迂回与进入 的途径无疑给我们反思百年来美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论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一、 美学在中国 与 中国的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但并无 美学 这一概念,更遑论学科形态的美学。 美学 一词在中国的流行是甲午以后至世纪初年之事,经过日文翻译而来的。 既然是舶来品,它就有一个适应新环境、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完成 本土化 的经过,这也就是 美学在中国 与 中国的美学 的区分。由 美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美学 的转变,固然迄今已历时百年,但是我们至今仍然不能底气十足地讲,真正的 中国的美学
5、 在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已经确定立下来。要充分讲明这一问题,有必要粗略地回溯一下这段研究历史。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以为:以王国维为起点,奏响了 美学在中国 的号角。 王国维在年至年间写下了(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讲(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等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的传入及普及作出了宏大的奉献;另一方面,王国维又有意识地把这些美学观念应用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评论之中,试图以西方的美学观念、方式方法来解释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资源。 在积极推进 美学在中国 的经过中,蔡元培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元培不仅译介了(哲学要领一书该书从学理上介绍了 美学
6、的词源及其原初意义,而且还在年发表了(康德美学述一文,是对康德美学的专门研究。在年发表的(美学的进化中,蔡元培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宗先生提出了研究中国的美学的独特途径,他以为中国的美学研究, 一方面要开发中国美学的特质,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美学思想进行比拟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络和区别。 也就是要求美学研究者能够 从比拟中见出中国美学的特点 。事实上,比拟的方式也是宗白华自个一以贯之的美学研究方式方法,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文章中,宗白华通过对中西方时空意识、宇宙观念的比拟,重新发现了中国人独
7、特的艺术趣味和审美风气,进而成就了 中国的美学 研究的典范。 宗先生通过中西的比拟,他首先发现的是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以及时空意识的差异不同。在他看来,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讲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 随之而来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则 是 (易 经上 所 讲 的 无 往 不 复,天 地 际也。 而西方人由于发明了几何学和科学,所以 他们的宇宙观是一方面把握自然现实,他方面重视宇宙形象里的数理和谐性。 其空间意识则是 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中西方宇宙观和时空意识的不同所造成的对于自然的态度也不一样。西洋人 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
8、的、探寻求索的 结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 而中国人则是 如古诗所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置,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拍。 由于中西方的宇宙观、空间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空间、自然的态度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以绘画为例, 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彷徨移动,游目周览,集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灵虚的诗情画境。 而西洋画由于以希腊雕刻和建筑为渊源与基础,所以其画的 景物与空间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由一固定的主观立场 所 看 见 的 客 观 境 界,貌 似 客 观 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