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本原》主要的训诂原则探析,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论语本原》主要的训诂原则探析,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本原》主要的训诂原则探析,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本原)主要的训诂原则探析,汉语言文学论文摘 要: (论语本原是黄瑞云先生的力作, 能够讲是引导读者一窥(论语堂奥的训诂经典。书中遵用的训诂原则主要是 重视全书前后有关章次的联络 、 重视人物语言的特定环境 和 重视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项。这三项原则在书中为匡正讹误、创立新讲立下了汗马功绩, 成为人们深切进入了解(论语 意原 的主要门径。因而深切进入研究这三项训诂原则, 对于了解(论语本原的内容及特点是有好处的。 本文关键词语: 黄瑞云; (论语本原; 训诂原则; (论语本原是黄瑞云先生的力作, 能够讲是引导读者真正一窥(论语文字、思想及人物风貌本来面目的训诂经典。黄瑞云先生的同学曾世竹先生
2、在书中的(序中讲, 现存(论语的主要注释大着, 自古迄今已有四个里程碑, 我相信, 黄瑞云先生的(论语本原, 当之无愧是研究(论语的篇幅很长的专论。但若归纳起来, 还是用曾世竹先生在(序中所讲的话来概括:(论语本原能 开掘(论语书中沉埋两千多年的奥秘, 辨正历代注疏中如此之多的误解, 提出如此之多的新见 , 为(论语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本文只是从训诂的原则上来阐述这个问题。 我们国家古代学者在注释古书的时候, 本有重视故训的传统, 例如东汉郑玄 注(诗, 宗毛为主 (六艺论) , 南宋朱熹讲述(论语, 本之注疏, 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 以正其音。 (论语训蒙口义 序) 这是由于前代学者在
3、艰苦的古书训诂中, 做了大量的工作, 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十分是 汉儒去古未远, 经生们所讲的故训往往是口口相传的, 可信的程度较高 1。黄瑞云先生的(论语本原 (下面简称 本原 ) 固然批评古注的地方所在多有, 但综观全书, 也是以遵用故训为主, 只是在前人的讲法有些简单或隐晦的地方才进一步说明或补充。(本原 凡例称, 本书充分尊重前人注释, 不轻疑 , 并讲 没有前人指引, 后人会寸步难行 , 以此表示出对前贤的感谢之情。 但(本原一书, 虽宗主旧注, 却又不为苟同, 如有不同, 即下己意 , 用书中(凡例的话来讲, 就是 充分尊重前人注释, 不轻疑;但也不轻信, 一切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
4、。书中这些 下己意 的内容, 大多包含在以为标志的 星评 之中。书中星评多达三百多条, 各自附在(论语原文有关章次之后, 或开掘书中的奥秘, 或辨正旧注的误解, 或提出新的解释, 可谓精彩纷陈。因而, 这些星评从形式到内容, 都成了(本原一书最大的亮点, 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对象。 我们以为, (本原一书的星评, 之所以精彩纷陈, 硕果累累, 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合理的训诂原则。 所谓训诂的原则, 是指人们在训诂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普遍意义的原则, 它对训诂实践有着宏观的指导意义。训诂的原则作为一个理论范畴, 是从当代训诂学才提出的, 并且迄今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 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厘清, 很多方面还
5、没有到达共鸣。但这并不代表在这里之前就没有训诂的原则或者好的训诂原则。理论本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在理论产生之前, 训诂的原则本来就一直客观地存在于实践之中。例如近年有的研究者指出, 在郑玄的笺注中, 具体表现出出的训诂原则至少有九条, 即 宗主旧注, 不为苟同 , 训必有据 , 阙疑 , 简约 , 异讲并存 , 时代性 , 联络古人社会生活实际 , 通古书的词例 , 校勘先于训诂 等2。 朱熹采取由训诂以通义理的做法, 既注重义理, 也绝不偏废训诂, 其训诂原则能够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重视旧注, 博采群讲;实事求是, 阙疑处不强作解;不墨守成规, 自创新解。这些原则 几乎贯穿于朱熹的整个训
6、诂经过中。 3合理的原则, 成功的运用, 是一个训诂家注释古书成功的关键。 黄瑞云先生的(本原一书在批评前代注疏存在的缺乏时讲: 重视训诂, 却忽视史实, 不从整体上研究孔子的言论, 孤立地一条一条注释孔子的语录, 该联络的没有联络, 能够开掘的没有开掘, 将具有特定内涵的语言理解为普遍性原则, 以致不少地方造成对孔子言语的误解。这是古代注家相当普遍存在的缺乏。 (论语的编纂及其特点) 前代注疏受时代局限, 大多重视文字训诂, 忽视书中前后有关章次的联络, 忽视语言的特定环境, 忽视文章内在的深层含义, 以致有些内容不无误解。 (凡例) 从上边的两段话来看, 再结合书中的注评, 可知(本原的主
7、要训诂原则是: (一) 重视全书前后有关章次的联络; (二) 重视人物语言的特定环境; (三) 重视文章的深层含义。下边就分别略述这三项原则及其运用。 一、重视全书前后有关章次的联络 前人注释古书, 有 校勘先于训诂 的原则, 华而不实包括校正错简。但这里所讲的 重视全书前后有关章次的联络 , 指的不是校勘, 由于(本原所采用的本子 (即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 已是定本, 校勘这一块, 已有清代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等。这里只是指分析原文中隔离开了的某些章次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某些有机联络。由于种种原因, (论语一书在编排上本来就很混乱, 这种混乱并不是撰成定稿之后的错
8、简所致。(本原一书的编着者经过仔细考察, 发现(论语有些章的内容完全一样, 却在不同的篇中重复出现;有的语录内容基本一样, 只要个别词语小有差异不同, 却先后在数章出现;有的只是叙述同一件事或阐述同一问题, 却分记在不同的两章之中;也有同时发生的事, 内容严密关联, 却编在不同的篇内;还有的几章, 在文中相隔甚远, 粗看内容也不相属, 但细加考察, 发现竟是同一章书。如此等等。这种编次上的错乱,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论语内容的理解。(本原在考察了全书, 对所有章次有了全盘把握之后, 对原来的次序进行了爬梳整比, 将部分的章次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但又从尊重原文的原则出发, 对(论语原文并未作
9、任何改动, 只是将这些新的组合放在有关的星评中加以讲明。经过这样一番整理之后, 不仅理清了(论语原文本来应有的章次, 更重要的是, 还由此厘清了(论语的内容, 使之愈加清楚明晰, 愈加连贯。比方, (本原将(颜渊第17章和(子路第6章及第13章组合在一起, 就成了这样的相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这样组合, 文气贯穿, 语言流畅, 层次清楚, 内容完好。 二、重视人物语言的特定环境 (本原在(论语的编纂及其特点一文中讲: 任何言语总是在详细的环境下针对详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