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方法论,比较文学论文.docx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方法论,比较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方法论,比较文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方法论,比较文学论文讲: 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扼要; 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月。颜之推在(颜氏家训 文章中讲: 江南文制,欲人弹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 山东风俗,不通击难。令狐德棻等撰(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讲: ( 南方) 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轻险为宗,故能夸目侈于红紫,荡心逾于邺卫; ( 北方) 建言务存质朴,虽属词有师古之美,矫枉非适时之用,故莫能常行焉。魏征在(隋书 文学传序中讲: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义贞刚,重乎气质。南北文学的比拟,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直长盛不衰,并扩展到字画、禅学、戏曲等领域。 作家作品的比拟,也早已有之。汉初刘
2、安以为: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班固(离骚序) 扬雄在(法言中也对众作家进行过点评: 屈原过以浮,司马相如过以虚; 司马迁之讲,圣人将有取,刘安之讲,鲜取焉尔; 孔子爱义,司马迁爱奇。至于曹丕(典论 论文对七子的评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历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与点评,更是脍炙人口,为人熟知。中国历代诗话、词话、曲话对作家作品的风格技巧等方面的比拟不胜枚举。 诗画乐禅的跨学科比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也是历史长远。关于诗与音乐的关系,最早出自(尚书 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又如,(毛诗序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
3、之缺乏,故嗟叹之; 嗟叹之缺乏,故永歌之; 永歌之缺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面已初具诗与乐的比拟了。(文心雕龙 乐府云: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云: 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 诗画比拟也极为常见,如苏轼(东坡题跋 书摩诘 蓝田烟雨 云: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清人叶燮在(赤霞楼诗集序讲: 画者,天地无声之诗; 诗者,天地无色之画。 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 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 类似言论,比比皆是。至于以禅喻诗,亦早已有之。李之仪(与李去言书云: 讲禅作诗本无差异不同。 刘克庄在(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中讲: 诗家以少陵为祖,其
4、讲曰: 语不惊人死不休。 禅家以达摩为祖,其讲曰: 不立文字。 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夫至言妙之固不在于言语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更是显例。3( P577 613)固然这种平行研究可能还不是比拟文学学科意义上的研究方式,但这种爱平行比拟和跨学科比拟的天性和传统,有助于中国学者更倾向接受比拟文学平行研究。 ( 四) 中国人重 性灵 的传统 中国学者讲究灵性、灵气,反对僵硬、死板;讲究顿悟,而以渐悟为劣; 在义理、考据之间,更倾向于义理之学,而腻烦考据之风。渐悟类似于一步一个脚印,实在地探索着迂回前进,最终登上
5、峰顶,得见fo光。顿悟要求是电光火石一刹那的灵光附体,醍醐灌顶。影响研究埋首于地下,挖掘历史的遗迹,爬梳相隔两地者的交通往来之证据,这种踏实而略显烦琐的学术气质,确实更近于渐悟。而从平行研究的特点来看,天马行空,高蹈而鹏举,凭丰富的想象力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类似点,其学术气质确实类似于顿悟。考据之学,讲究源流实证,近于影响研究; 义理之学,讲究一般规律,近于平行研究。因而,这种学术精神的传承,也是影响中国比拟文学学者选择平行研究的一个原因。 三、影响研究的呼吁与迷误 季羡林早年基本上只认同比拟文学的影响研究,而排挤平行研究。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混淆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导致其实践与理论常相
6、背离。他声称自个做的是影响研究,然而实际上却是做了一半的平行研究。他既不能像平行研究一样最后抽绎出一般的理论,又不能像影响研究一样给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之间的文学影响的道路或关系。季羡林的比拟文学研究形式能够归纳为: 以平行研究式的类比开场,以影响研究式的结论告终; 其本质是做了一半的平行研究,被强行披上了一件影响研究的外衣。这形式是不可取的。这种错误部分原因在于对资料搜集性质的误判,使他混淆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界线。这种混乱比照较文学学科,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季羡林曾毫不掩饰对平行研究的轻视,而呼吁影响研究方式。如在(民间文学与比拟文学一书的序言中,他讲: 简
7、言之,我赞成比拟文学研究直接影响的一派。这一点我是无法否认的。限于自个的气质,做学问,我喜欢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对那些高高在上玄之又玄的东西,我不擅于,也不喜欢。 4( P2)他反对平行研究,是由于不相信两个类似的文学现象能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地方产生。在(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一文中,他先找到两个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流传的类似的笑话,然后就断定它们是同一个来源,理由是 创造一个笑话同在自然科学或精神科学上发见一个定律同样地难 ,因而不可能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产生一样的笑语; 而且 在中国同欧洲流行的很多寓言和童话都不是在中国或欧洲产生的,而是来自印度 ,因而他进一步断定这两个笑语源自印度。4( P34)1
8、947 年在(从比拟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一文中,季羡林从印度找到类似曹冲以船称象的故事,又找到类似于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鹳帮狼从喉咙里取骨刺的故事,然后就断定这两个故事都源自印度。他的理由同样是: 创造一个真正动人的故事,同在自然科学上发现一条定律一样的困难。两个隔着几万里的民族哪能竟会创造出同样一个故事来呢? 4( P45)能够看出,这种研究充满了主观臆测,丝毫谈不上什么考据,也没有什么逻辑性。略微懂得一点逻辑学知识的人都能看出,这种因果逻辑关系是错误的。而且, 创造一个真正动人的故事 ,能否真的 同在自然科学上发现一条定律一样的困难 ? 这是颇值得怀疑的。退一步讲,成认两者的难度一样,也
9、不能讲就没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同一条定律的可能性。如牛顿和莱布尼茨二人没有交换过意见,但几乎同时建立了微积分理论; 克劳修斯和开尔文二人各自独立发现热力学短短的不起眼的短文,往往产生于这样的偶尔性。华而不实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缺乏为外人道也。 4( P195 196)从其所描绘叙述的搜集资料的经过来看,不像是影响研究,而更像是平行研究的论文,大部分是讲外国作家作品对中国的影响,真正说到中国文学对外国的影响的很少,只要(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谈阿 Q 正传的世界意义和(谈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奉献等寥寥几篇,明显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学与理论的弱势处境。 四、方式方法论的窘境与变异学的突破
10、中国比拟文学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在方式方法论上经常充满疑惑。一方面,以季羡林为代表的学者对 X + Y 式比附的批判,让初学者不敢轻易运用平行研究,以免贻笑大方。另一方面,有些所谓的影响研究,看起来却不那么纯粹,经常与平行研究混淆,难以区分。即便是在季羡林的比拟文学阐述中,也存在这种迷误。而且采用影响研究,又容易陷入民族自尊心受挫的境地。这种方式方法论上的窘境,制约着中国比拟文学的进一步深切进入发展。直到2005 年,曹顺庆先生提出比拟文学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理论,才打开了比拟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在专着(比拟文学学中,曹顺庆先生首先提出 变异性 : 从 变异 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够从以前比拟文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