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弘赞律学著述的故事化探析,各体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释弘赞律学著述的故事化探析,各体文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释弘赞律学著述的故事化探析,各体文学论文明末清初鼎革之际, 空门迎来禅宗中兴之象。 活泼踊跃在岭南空门的是曹洞宗博山法脈的两支, 即宗宝道独、 天然函昰座下的广州海云法系和栖壑道丘、 在犙弘赞座下的肇庆庆云法系。 两系在设教上有明显的不同, 海云系 终日讲求本分事, 惟以 直指人心, 见性成fo 为旨, 从不曾有一念一事稍及西方 ,而鼎湖系禅、 净兼修, 又以戒律深严而著称。 霍宗瑝 (, 表示清楚观音 大悲覆一切, 施我今世乐 的悲愿, 卷中、 卷下采集印度及中国自秦晋至清顺治间的感应故事 154 则, 述众生在水火、 牢狱、 兵灾等困厄中诵念观音慈名而得福报、 解脱。 (兜率龟镜集 成于康
2、熙十年 1671。 兜率又作都率, 意译满足天、 喜乐天。 此天有内、 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fo者 即补处pu萨 之居处, 后为弥勒pu萨之净土; 外院属欲界天, 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 鼎湖山栖壑、 弘赞虽为禅宗弟子, 而均崇奉净土, 尤其是弘赞及其僧俗弟子, 在广州南海宝象林、 肇庆庆云寺组织有信仰弥勒净土的上生社。 弘赞 (兜率龟镜集 之编, 就是为弘扬慈宗法门的。此书分三卷, 录 经咒愿文 外, 又辑录 应化垂迹 、 上生内院 故事 71 则。 (六道集 带有警戒性, 而 (观音慈林集、 (兜率龟镜集 则明显带有积极的范式意义, 指示信众向上一途。 三书的设教形式是: 既有经论戒
3、律条文, 又有生动形象的事例, 且以事例为主体, 使条例具象化, 直观而直接。 弘赞之所以选择故事化的途径来结撰此三书, 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戒律本身就是建立在因果报应理论基础上的, fo教信徒的修行经过就是在戒律的严守中, 不断为善去恶、 改邪归正,以超脱生死轮回, 获得解脱的经过。 莲池祩宏 (竹窗随笔 六道互具 条云: 六道之中, 复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 有人而天者, 诸国王大臣之类是也; 有人而人者, 诸小臣, 及平民衣食饶足, 处世安然之类是也; 有人而修罗者, 诸狱吏、 屠儿、 刽子之类是也; 有人而畜生者, 诸负重力役, 恒受鞭打之类是也; 有人而饿鬼者, 诸贫穷乞人, 啼饥
4、号寒之类是也; 有人而地狱者, 诸刑戮剐割之类是也。 天等五道亦复如是。 所以然者, 昔因持戒修福, 今得人身, 而所修戒福有上中下, 此三种中复有三种, 多多无尽, 各随其心, 感报不一。 以此目之, 弘赞 (六道集 等之撰辑, 其深心实乃传播戒律也。 三、 弘赞律学故事化的岭南本土特征 当然, 对fo典的疏通注释并非弘赞的专门, 这固不待言; 律学的故事化也非弘赞的发明创造, 例如在他辑 (观音慈林集 之前, 就有刘宋傅亮 (光世音应验记、 张演 (续光世音应验记、 齐陆杲 (系观世音应验记 以及清顺治十八年周光复 (观音持验记 之辑, 专收观音感应故事。 弘赞的编撰工作, 因其所处的背景
5、和所面对的受众而有特点和意义。 如前所述, 当时岭南海云、 鼎湖二派设教不同。 相对来讲, 海云系中的士大夫逃禅现象较夥, 而鼎湖系中普通百姓皈禅现象居多。 海云系以广州海云寺、 海幢寺、 韶关丹霞山别传寺为中心, 高僧们为团结逃禅之士大夫, 多以传统文化相砥砺, 故多诗文偈语之作, 前朝遗民的故国之思, 成了诗歌的一大主题。 天然函昰及座下弟子有很多是诗坛的大家, 他们是岭南诗坛一支重要气力, 即所谓海云诗派, 在岭南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而鼎湖庆云寺虽处当时两广总督府署所在地的肇庆, 但地理位置相对闭塞, 其常住僧众和参访之人绝多乡间普通百姓。 在面对这些禅学修养不深的信众时, 更
6、急迫的是要从普及基础的戒律抓起。 怎样普及, 这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与海云系高僧函昰、 今释等人不同, 弘赞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不多的。 当然, 弘赞早先也是深受儒学濡染的诸生, 传统文化的功底是不错的。 其 (木人剩稿 和其弟子开沩所编的 (鼎湖外集 中, 弘赞的诗文就不少。 而逃禅之士, 如陈恭尹、 梁佩兰、 梁佩兰、 薛始亨、 谢长文、 张穆等岭南文学大家都在弘赞门下来往, 尊称弘赞为 本师 . 这些文人的影响无疑会浸透在他的律学研究中。 (六道集 等三书中编入的故事绝大多数似乎为小讲家言, 就是表征之一。 这些故事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采自古代书传, 一类来自岭南闻见。 采自古代书传者,
7、固无奇特可言, 有心搜集者人人可得; 而来自岭南闻见者, 是史无前例的, 最能吸引人的注意。 如 (六道集 卷三 鬼神道 有 钱公子 一则云:东莞寮步村, 康熙戊申三月, 有鬼仙自称钱公子, 时能现形在邝孝廉公锡家, 夜间常与姬人七八弦管歌唱, 而能诗文, 人皆就之。 锡每设食同欢, 恣锡拊摩遍身罗绮并新绒靴, 惟不许摩头及然灯烛耳。 或时嫌主人设食不精, 即唤使者另取, 须臾热肴暖酒忽至, 共为乐饮。 时锡内人忽病, 锡启公子曰: 宁有方术耶? 公子即撮药, 命使者当下煎好, 送服之。 时张穆芝闻知, 六月初一日至邝家, 欲延公子与语fo道, 令其知有向上大事。 值公子他游, 尚留使者在邝家
8、, 穆即作书焚致之,并寄香荔。 使者报曰: 公子远去, 若别人书不能为投, 张先生不敢不为奔波也。 越二十日, 穆时在莞城外东湖如庵, 与诸子偕破浪、 用微二三上人清话, 一友人见案上有一缄未启, 问曰: 是何人书? 穆亦不知何人何时送至。 发而读之, 乃公子复书, 而柬封绝佳, 笺皆浮花甚奇。 另封香七炷, 似有奇香熏袭, 芳馥如宫饼。 其文清新, 书法颇奇, 非俗笔之所能也。 书曰: 承远致奇香丹荔, 谢谢。 先生盖世才也, 道不逢时, 寄迹于山林泉石之间, 能人之所不能者, 舍人之所不能舍,其去仙一间耳。 余浪迹蓬山玉洞, 辄闻芳名, 啧啧天外矣。 兹承先生援我入于禅关, 我亦欲援先生入
9、于仙苑。 方游海岳, 未及南来。 紫虚碧落, 接晤有期。 并致高友。 不宣。 另一笺曰: 先生至诚, 故不惜破格修复。 阅竟, 祈即火之, 勿泄勿戏。 不然, 是求亲而反疎, 不独余之过也。 时穆与诸子读讫即焚之, 忌其使者在傍, 以报公子, 谓穆之不诚也。 遂与诸子共记录之。 这无疑是一篇让人惊艳的文人小讲了, 其材料乃是从东莞张穆 (铁桥山人遗集 中采出者。 在这里三书中, 此类有关当时岭南的小讲家言尚多, (六道集 中有 24 条, (兜率龟镜集 有 6 条, (观音慈林集有 13 条。 其在各集故事中所占的比例不轻, 而故事主人公为下层百姓, 十分以妇女居多。 相对于传统诗文而言, 通
10、俗小讲在明清以后对下层社会的影响呈上升之势。 通俗小讲为广传播, 也十分喜欢借用fo家的因果报应的内容构造。 能够讲弘赞认识了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及其功能, 并乐于接受它。 在崇尚科技文明的今日看来, 这些故事是虚妄不实的。 然而在编撰者来讲, 在当时受众那里, 都是以为确实可信的。 东晋干宝曾著 (晋纪 二十卷, 直而能婉, 咸称良史。 而性好阴阳术数, 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 成 (搜神记 三十卷, 并作序以陈其志曰: 今之所集, 设有承于前载者, 则非余之罪也。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 苟有虚错, 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及其著述, 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 弘赞辑此三书, 其宗旨与态度也是如
11、此。 其 (观音慈林集记 云:赞甫年二九, 而二亲邻亡, 每诵 (蓼莪, 空惭乌鸟。 闻讲持斋能资冥福, 遂断荤膻。 未三载,阅 (坛经, 便会宿怀, 知人能作fo, 即舍家趣于非家, 立身行道, 以益先灵。 虽晨夕代为礼恳,及逢盂兰必荐, 而中情耿耿, 愧诚力之未湔。 爰于丁酉春, 以西洋白毡绘千手千眼大悲圣像, 举高七尺。 革除皮胶, 而用香汁和彩, 仍令画者日别沐浴更衣。 像成, 罄衣钵资, 延集僧众, 先为讲释(大悲忏法 宗趣, 次乃三七日修礼。 遂感大士身放金色光, 手所执青红二莲花, 频放白光, 缁素咸睹, 诚为希有。 私衷庆慰, 必蒙慈力度亲灵于上界矣。 自惟慈恩浩澣, 虽粉身莫
12、报。 由是寻究三藏, 捡诸传记, 据所见闻, 用编此集, 拟答洪庥之万一。 俾见者闻者, 同升般若之宝筏; 归者敬者, 共入无畏之慈林。 长辞苦趣, 直趋乐邦。 这固然是序讲编集的来由与目的, 其实也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感应故事, 正可谓现身讲法者。 言鬼神之事, 在fo家本为 十恶 的范畴, 为重戒, 弘赞当比干宝更为敬慎。 其 (木人剩稿 卷一 开示 即云: 云何名 妄言 ? 谓未证圣自言证圣, 未悟道自谓悟道, 未得禅定言得禅定, 乃至言见神见鬼等,名大妄言, 与杀、 盗、 淫罪同科, 不通忏悔也。 云何名 绮语 ? 谓种种装饬虚浮不实之词, 惑乱人心也。 在 (六道集 等三书之中, 弘赞笔
13、之所至, 无论采自书传或闻见, 其故事都以 信 字为准的。 书中的众多故事, 从各种经典文献中采集而来者, 于每件之下均记其出处, 所谓无征不信; 更重要的是, 一部分直接采自岭南闻见的现代感应故事, 多是故事主人公向作者自讲, 并主动要求作者编入者,其纪事至年、 月、 日及如今处所, 令人不得不信。 这势必提高其讲服力, 宗教的气力也就更强。 如 (六道集 人道 中录 韩耳叔 条, 云:惠州博罗县韩耳叔, 文恪公之仲子, 与张穆芝、 刘两成为友, 大清初死于难, 托生两成为子。 未生之前, 两成梦耳叔入室, 遂产。 及能言, 刘有姑戏之曰: 汝为谁? 顿然应声曰: 我父为官,我兄为和尚。 我
14、为人害, 今五年, 不复记忆。 穆因喜续三生之缘, 以诗寄两成曰: 漂泊何无已,重来亦可悲。 宁忘当日语, 赖见再生时。 梦幻真何定, 恩仇且勿痴。 吾惭空住世, 尚是旧须眉。 这牵涉到清初一桩著名的文字狱。 海云系僧函可系出岭南名门, 由于私修史触清讳, 被发配沈阳, 其家后在清兵陷博罗城时全数遇难。 这可谓以史实演为小讲, 倘为可信, 则其典型意义极大。 为强调 韩耳叔 一事的可信, 弘赞又在故事下添有小字注云: 叔兄出家, 字祖心, 别号剩人。 其母明末持斋, 临终谓家人曰: 吾往广州邝绪生国学家去。 后家人往访, 果其诞晨即终日, 为绪故事。 又如, (观音慈林集 尼等龄 条: 等龄,
15、 广州番禺人, 俗姓邓, 母洪氏。 大清初出家, 晨昏礼诵, 翘志净土, 称念大士洪名, 不辍于口。 于庚寅年七月廿三日, 礼念至中夜, 四壁寥然, 惟自一身, 恍如掌中有物, 不觉将纳入口。 咽已, 开拳尚余三颗在手, 其色鲜赤, 形类朱砂。 自此绝食, 了无饥渴。 礼念犹谨。 于今稍饵时果, 而七谷不沾唇, 肤体如故, 精神较健。 今现居广州严净庵。 又 邵以贞 条: 以贞, 广州府诸生也, 归心fo教。 戊子岁, 穗城有新兵丁, 强易于巿, 贾者与之抗言, 兵遂告开府李公, 谓民欲叛, 以服短衿为号。 然岭南俗, 内衿多短, 即闭城捕执,但见衿短斩之, 李公不容分诉, 如是已斩数十名。
16、时贞在列, 唯一心恳念大士名, 次至贞即止, 而众被枉者亦由是悉免。 贞因属予编入焉。 这些故事皆与百姓日常生活极为贴近, 它们篇幅短小, 文字通俗而易懂, 让岭南土人倍感亲切, 信之唯恐不及。 这些书所载的岭南故事之可信度及感染力如此, 在信众中的反响无疑是宏大的。 清释成鹫 后为鼎湖山第七代住持 纂 (鼎湖山志, 专设附志一卷, 异事见闻, 附于卷末 , 录 莫其傅传 、 李元吉传 、 吴公伏虎传 、 饿鬼托生传 四则。 作为高僧住持的成鹫和尚, 竟以传闻入史志, 可见鼎湖山此类故事不会少, 对寺僧及信众的影响不会小。 不仅仅是下层信众 信得及 , 且当时上层人士及著名学者亦对弘赞律学的故
17、事化给予赞扬和推崇。 李龙标序 (六道集 云: 和尚不舍慈善, 悲夫众迷于六道轮回靡艾也, 猛然拈出示之, 昭昭然如揭日月而行, 无幽不烛, 普使人人深知报应不爽, 因果无差, 皆能回光返照, 各办前程者, 功不在pu萨下也。 陈恭尹 (六道集叙 亦云: 其指愈浅, 其忧愈深。 读者毋徒视为虚诞之谈, 而忘其为肝胆之照也。 又云: 世俗日下, 则立教者日劳。 与流俗人言, 则其词宜详而近, 势则然也。 fo讲六道之旨, 以穷一心之变, 极幽明之故, 可谓痛哭流涕。 而后之人, 犹淡然视之。 吾乡在犙和尚乃为采古今近事家喻户晓者, 着以为 (六道集。 盖为未悟人讲法, 不得不然。 作为文学大家的
18、陈氏, 对 (六道集 采古今近事 之法的评价独具只眼。 弘赞一生度人无数, 无论上弘还是下化, 皆有可观。 正如霍宗瑝 (第二代在犙和尚传 云: 曹洞一宗, 至博山无异和上崛起有明启、 祯间, 门庭高峻, 单撑孤诣, 如金刚王宝剑, 过者不敢仰视。 一传至师, 一肩担荷, 若揭日月, 天下皆得而见焉。 其律学的故事化, 就是让人由故事而入信, 由信而持戒, 由戒而生定, 最终而达超悟境界, 完成其宗教目的。 假如讲 (六道集 等三书採自各史传故事以传教, 是属于对fo教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的话, 那么, 以那些来自耳闻目见的岭南故事入fo书、 传fo法,无疑是属于弘赞的创新。 其岭南新故事简洁可
19、信, 雅俗共赏, 能得各阶层的欢迎。 我们今天作为研究者, 要尊重弘赞这种以岭南口耳相传的故事入fo家律学著述的传教方式, 由于这提升了明末清初岭南出家释子与在家居士的fo教信仰, 普及了fo教文化, 于禅宗的中兴有特殊的奉献。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清 释函昰: (天然和尚同住训略, 清顺治海云寺刻本。 2371821 清 释成鹫: (鼎湖山志, 清康熙刻本。 4 明 释弘瀚: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卍续藏经 本。 5 明 释祩宏: (fo讲阿弥陀经疏钞, 福建莆田广化寺影印 (莲池大师全集 本。 6 清 释弘赞: (解惑编, 清刻 (嘉兴藏 又续藏本。 8 清 释开沩: (鼎湖山庆云寺外集, 民国鼎湖经寮刻本。 9 明 释祩宏: (莲池大师文集,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20 年, 第 346 页。 1014151920 清 释弘赞: (六道集, 清刻 (嘉兴藏 又续藏本。 11 晋 干宝: (搜神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年, 卷首第 2 页。 121617 清 释弘赞: (观音慈林集, 清刻 (嘉兴藏 又续藏本。 13 清 释弘赞: (木人剩稿, 清康熙刻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