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诠释佛教思想的方法得失,东方哲学论文.docx
《唐君毅诠释佛教思想的方法得失,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君毅诠释佛教思想的方法得失,东方哲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君毅诠释佛教思想的方法得失,东方哲学论文唐君毅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诠释方式方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如张祥浩曾写过其方式方法论的述评,彭华曾就其方式方法论进行过讨论与比拟,刘国强以对唐君毅着述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将其哲学方式方法概括为四种: 契会法 、 层层转进法 、 超越反省法 与 开阖法 。上述研究,主要着眼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思想及思想史的研究,对唐先生的研究还可从唐先生诠释fo教思想的角度讨论其方式方法的得失。 一 宗教性的崇信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唐君毅以为,宗教学研究具有特殊性: 宗教学、神学之研究,或须兼信仰与崇敬,或代为辩护、发挥、宣扬,求有所体证受用的态度。 这是由于,古代圣哲
2、的思想远比 我 高远博大,假如不对其学讲心存崇信,殊难有相应而深切进入的了解,只要自个提升精神境界, 使自个之思想向上一着 ,才能相对客观地理解古代圣哲的思想。所以 依宗教性的崇信与历史考证之态度以为言者,则恒善能本恭敬心,以上探古圣先贤之微言隐义,乃能见人之所不见、知人之所未知。 这种宗教性的崇信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唐君毅以为足为 万世之标准 ,汉代以后的学者多采用此种方式方法。一方面,他们有自个的心得,同时以为自个的心得必定符合古圣先贤的本义或隐义,所以多喜对前人言论做训诂考证,以见自个的见解确实与前人相合。唐先生对单纯采用历史文献考证而无崇信态度的学者提出了批评,由于在这些学者眼
3、中 所谓圣贤之言教,亦非即足为人类思想之标准所在,其言教中所陈之义理,自非即普遍永远恒久之义理;而纯就人类思想之随历史时代而变化以观之,世间亦实可不见有普遍永远恒久之义理之存在也。 唐君毅以为,讲必无圣贤之言教足为人类思想之标准,世间也没有什么普遍永远恒久的义理,这是一种 历史主义 观点,而非历史事实之所证成。由于缺失宗教性的崇信,这类学者看不起包括fo教在内的中国学术, 他们之看中国学术,不过是他们运用他们所谓的科学方式方法去耕种的一块田地罢了 。 另外,唐先生对以西方哲学形式比附中国哲学的方式方法也是深恶痛绝:学者之治哲学者,多先习西方哲学之论,慕西方哲学概念之清楚明晰,论证之严整,乃或本
4、西方哲学之义理为底据,以整理讲明中国先哲之讲; 依西方哲学之问题,以观中国先哲对之之答案:,而或割裂篇章,以为之证。华而不实有主要本西方之实用主义哲学为底据者,如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 由主要本西方之新实在论为底据者,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其病同在先怀成见,没有能对中国固有之哲学思想,先存敬意,以求客观之了解,故不免附会多而成功少。 唐先生倡导的这一治学方式方法,固然没有能走出汉学或朴学 从文本走向文本 的老路子,不过应当成认,阐发fo学义理或思想史,不失为一种比拟合适的方式方法。在对fo教思想的诠释中,唐先生运用这一方式方法参差互见、得失俱存,华而不实有成功的地方,如古圣先贤的义理在后世语
5、境下重新得到宣扬,但也走入一种歧途,即借古人之言宣扬自个的主张,而 厚诬古人 。可见任何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二 仁义礼智 的思想诠释方式方法 在(原性篇中,唐君毅曾自述其阐述方式方法云:古人往矣,以吾人之心思,遥通古人之心思,而会得其义理,更为之讲,以示后人,仁也。必考其遗言,求其训诂,循其本义而评论之,不可无据而妄臆,智也。古人之言,非仅一端,而各有所当,今果能就其所当之义,为之分疏条列,以使之各得其位,义也。 义理自在天壤,唯贤者能识其大。尊贤崇圣,不敢以慢易之心,低视其言,礼也。吾人今果能兼本此仁义礼智之心,以观古人之言,而阐述之,则情志与理智俱到,而悟解自别。 这就是唐君毅着名
6、的 仁义礼智 的哲学思想诠释态度或方式方法。对于这一诠释方式方法的客观效果,学者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例如: 游祥洲以为,唐君毅用这种方式方法进行fo学研究,其态度是客观的,对于fo学的诠释是 如其所如 、 不强加分析,不强加附会,不强加解释,不强加观想 的; 彭华以为,这种诠释方式方法或态度是唐君毅试图在 六经注我 与 我注六经 之间 做出理想选择且欲图弥缝的一种做法 ,就唐君毅的个人气质而言,是不易做到的。 从唐君毅对fo学哲学思想所作诠释的客观效果来看,他并没有完全做到 仁义礼智 的如期目的。个中原因,从唐君毅的气质、性情来解释似乎也讲得通。不过,这毋宁是儒家学者一种 通病 ,盖儒家学者
7、多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为个人真能修身养性,恪尽真诚实在之道,便可通达天下任何道理而无余,却没有认识到: ( 儒家) 修身养性的结果,充其量不过到达个人纯粹动机意义的 纯善无伪 ,但绝不可能保证使其行为也同样有最大的福利效果。 傅伟勋先生也以为, 儒家的仁义观念充其量只能当作康德所讲的 规制原理( the regulative principle) ,而无权充当 构成原理( the constitutive principle) 。但是包括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内的大多数儒家学者,经常以为自个 仁义礼智 的修养功夫已经做得不错了,于是便怀有 无往不利 的勇气、 包治百病 的自信心、 包打天下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