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气学诊断法分析MCC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大气科学论文.docx
《以天气学诊断法分析MCC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大气科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天气学诊断法分析MCC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大气科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天气学诊断法分析MCC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大气科学论文 引言. 暴雨及其造成的洪涝是我们国家主要的自然灾祸之一,中尺度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制造者,致洪暴雨往往由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影响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是造成大范围暴雨、强对流天气的重要中尺度天气系统,与一般中尺度系统相比,其生命期较长,面积要大得多.自Maddox发现MCC以来,对其发生发展的大尺度天气条件已有很多研究.Maddox2指出,MCC是在弱的地面锋面附近有明显的南风低空急流输送暖湿空气的区域生成,往往与对流层中层向东移动的短波槽相联络,该短波槽东南方相当大的区域中大气呈条件性不稳定状态,主要的强迫因子是对流
2、层低层的暖湿气流,高层则位于西风急流的反气旋一侧.此后,我们国家气象工作者对MCC构成机制和物理背景进行了较多研究.覃丹宇等3对MCC和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差异进行个例分析指出,MCC发生在较弱的斜压环境,对流层低层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如切变线、中尺度低涡),高层出如今反气旋环流里.井喜等4分析淮河流域一次MCC环境流场及动力场表示清楚,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C生成发展起重要作用.吕艳彬等5研究华北平原MCC发生环境条件指出,华北产生MCC的环境背景及物理条件与我们国家南方及北美类似,多发生在对称不稳定的高温高湿大气中.MCC作为暴雨经过中比拟特殊的系统,尺度较大,持续时间长
3、,能产生较大范围暴雨,常造成一些地区出现致洪暴雨事件6-12. 本文选取长江中游2007年2例有类似降水特点的MCC经过,采用天气学诊断方式方法,对MCC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场和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通过比拟2例MCC的发生发展条件,以期更好地揭示其构成机制和特点,加强对长江中游地区MCC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为MCC暴雨业务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根据. 1、资料讲明. 本文分析采用的资料主要包括: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 全 国 一 般 站 逐 日 降 水 资 料,每6h一 次NCEP 0.5 0.5 GFS再分析资料,FY-2C云图资料.选取知足 下面条件 的 暴 雨 云 团 为MCC6-8:TBB -3
4、2的冷云盖面积在10 104km2以上;TBB -52的冷云盖面积在5 104km2以上;知足条件和条件的时间到达6h以上;TBB -52 面积达最大时云团的偏心率大于等于0.7. 文中选取出如今长江中游2007年5月30-31日 (下面称个例)和2007年7月1-2日MCC(下面称个例)暴雨经过为研究对象,在同时知足上述条件和的情况下,个例中MCC生命史为10h,个例中MCC生命史长达11h. 2、暴雨经过概述. 2007年5月30-31日和7月1-2日,长江中下游受低槽云系及低槽云系尾部MCC影响,在湖北省中东部地区、河南南部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经过(图1).两次经过暴雨走向略有区别,个
5、例呈南北走向,个例呈西南-东北走向;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北部到鄂东北地区,雨带较为类似,在河南南部出现小范围大暴雨区,但是范围较小,个例在河南南部出现降水中心达253mm,只要一个站到达了大暴雨量级,局地性较强. 个例和个例在湖北省暴雨和大暴雨类似性较高,暴雨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东北、鄂东南北部地区,大暴雨在江汉平原北部和鄂东北地区;其不同点是,个例24h累积最大降水达150mm,个例达124mm,个例在24h累积降水比个例强度大. 3 、MCC演变特征与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3.1、卫星云图演变特征从FY-2C红外亮温图上分析 造成两次暴雨经过的MCC发展和演变方式.个例中,2007年5
6、月30日16:00(图略),中纬度地区113 E附近存在南北向低槽云系,随着低槽云系东移,其尾部 、 中尺度云团出现合并,合并使得云团快速发展,冷云区面积扩大,20:00(图2a,彩页),在114 E、32 N附近,河南南部与鄂东北交界处MCC开场构成.随着西侧 云团东移与MCC合并,MCC面积不断扩大,并略有南压,31日00:00,TBB -53 冷云区面积达11 104km2,TBB -63 冷云区变得狭长,呈准东西带状,北边界出现 V 形缺口,强降水主要发生在 V 形缺口附近的红安、安陆境内,安陆站31日01:00 1h降水达52.2mm.31日02:00(图2b,彩页),MCC位置几乎
7、不变,TBB -53冷云区面积增大, V 形缺口向南发展,TBB -63 冷云区出现分裂,后部的云团加强,前部的云团迅速减弱消亡.05:00(图2c,彩页),MCC几乎发展成圆形,偏心率 0.7,TBB -53 冷云区面积到达12 104km2.07:00,云团不再具有MCC特征,强降水随之结束. 个例中,2007年7月1日14:00(图略),从东海到淮河流域有东西向低槽云系,低槽云系尾部 中尺度云团出现向后发展,同时从湖南西北部有小尺度云团向江汉平原移动并急剧加强. 17:00(图3a,彩页),低槽云系尾部和江汉平原北部 云团在鄂东北上空合并发展,18:00MCC构成,MCC开场呈东西向长条
8、形,随后偏心率逐步增大. 20:00(图3b,彩页),MCC在鄂东北快速发展,TBB -53冷云区面积到达15 104km2,TBB -83冷云区面积到达4 104km2.22:00(图3c,彩页),TBB -63冷云区几乎呈圆形,偏心率到达最大,此时强降水出如今TBB -85冷云区内部,随MCC东移,强降水中心随之东移并略有南压. 2日00:00,TBB -85冷云区面积开场迅速缩小,MCC进入减弱消亡阶段;02:00,TBB -53冷云区面积小于5 104km2,云区不再具有MCC特征,强降水也随之结束. 比照分析两次MCC发展演变和形态特征,一样点是MCC都是在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中尺度云
9、团发展、合并构成的,其不同点是,MCC演变和中心强度有较大差异不同,个例经历了一次分裂再发展的经过;个例TBB -53 冷云区面积比个例要大的多,且出现较大范围TBB -85冷云区,但是个例24h累积降水比个例要弱,讲明云顶亮温与降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水汽云图上(图略),个例中,在MCC发展经过中,在陕西和河南附近出现南北向干裂缝(即干空气区),干裂缝向南缓慢移动,31日05:00,干裂缝南部到达MCC北边界,讲明有干冷空气缓慢入侵;例中,在MCC持续期间,在MCC北侧有大片干区维持,没有干冷空气缓慢浸透情况,两次经过干空气的影响方式完全不同. 3.2、大尺度环流背景 个例,5月30日0
10、8:00(图略),200hPa等压面上,10 30 N地区为南亚高压控制,35 N附近存在西风急流带(大于等于30m s-1),500hPa河套中部有短波槽,副热带高压控制广东地区,华中位于高压环流外围西南气流中,700hPa河套中部有南北向冷切变线发展,850hPa四川东部有西南低涡,低涡东南侧有大于等于12m s-1西南急流带发展. 20:00(图略),南亚高压加强并略有北抬,中纬度急流带变窄加强,500hPa短波槽南压到河南中部,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风明显增大,武汉站风速由6m s-1增至20m s-1,700hPa南北向冷切变线从河套地区迅速东移到103 E附近,850hPa西南涡东移到
11、江汉平原北部,从低涡中心向北伸出南北向暖切变线,在暖式切变线右侧出现偏南急流带(大于等于12m s-1).在卫星云图上,14:30,在南北向低槽云系尾部(112.2 E,33 N)有一中尺度云团新生发展,该云团东移经过中与后部中 云团合并迅速加强,20:00在鄂东北附近发展构成MCC,MCC在高空急流右后侧、700hPa冷切尾部、850hPa暖切变线顶部构成. 31日02:00(图4a),500hPa短波槽迅速南压到暴雨区上空,槽后偏北气流引导低层偏北风加强,850hPa暖切变线转变成冷切变线,此时西南暖湿加强发展,构成从南海向华北发展的水汽、能量通道,在切变线两侧南北两支气流同时加强导致在河
12、南构成中尺度低涡,该低涡环流发展导致低层辐合明显加强. MCC在500hPa槽线上、低层冷切尾部、偏南急流核左前侧发展加强. 个例,7月1日08:00(图略),200hPa中纬度地区出现不连续的急流带,500hPa东北低涡槽线延伸至河南中部,副热带高压西脊点至117 E,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高压环流北部偏西气流上,低层从渤海到河南中部有西南-东北向冷切变线,切变线以南西南急流核到达18m s-1.14:00(图略),受华南稳定副热带高压影响,低层切变线南压受阻,在其尾部(鄂东北附近)构成东西向冷切变线.卫星云图上,从11:00开场,在低槽云系尾部有中 云团向后发展加强.20:00(图4b),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