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过程失真性风险与应对措施,教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过程失真性风险与应对措施,教育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研究过程失真性风险与应对措施,教育学论文摘 要: 教育研究成果和研究经过是教育研究的 前台 与 后台 , 读者作为观众, 需要了解研究经过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研究, 这也是读者的一种知情权。教育研究经过中隐匿着风险:对于定量研究而言, 研究经过缺失会使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处理、结论颁布上存在失真风险;对于定性研究而言, 访谈双方的信任度以及状态和情境影响研究的真实性;混合研究方式方法可能前两种风险同时存在, 也不能解决研究的失真风险。教育研究经过从 后台 走向 前台 是解决失真性的关键。能够通过注释性参与和后记式参与, 更可能的方式则是借助杂志社网络平台来呈现研究经过, 既能有效降低失真
2、风险, 更是一种研究的伦理精神。 本文关键词语: 教育研究; 教育经过; 失真风险;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需要使用各种方式方法, 无论是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或是混合研究, 我们都希望所获得的数据或材料是 真实 的, 研究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愈加接近客观事实。究竟何为 真实 ?是关于表述的准确性还是实证性研究的科学性抑或质性研究的原始性是本文首先要理清的概念。 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方式方法论上存在差异:定量研究以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等为基础, 追求的是科学精神;定性研究以建构主义、现象学、批判理论为基础, 弘扬的是人文精神。在定量研究中, 研究者以旁观者和局外人身份
3、存在, 对研究的功用保持中立态度。在定性研究中, 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 扮演介入者和局内人的角色, 容易对研究产生影响1。因而, 定量研究中工具的科学性以及研究者的科学精神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意识影响研究资料的真实性, 进而决定研究的可信度。可见, 教育研究中的 真实 , 就是要让研究不断地接近客观的事实, 以及愈加接近研究者主观建构的意义。 学者对教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已有关注。目力所及的研究有贺腾飞 (2020) 从哲学角度入手, 对所谓的 真实性 进行过哲学的讨论, 对于真实性在哲学中的认知, 以及探求真实性价值标准进行考虑。1杨开城等 (2018)
4、 提出要建构科学性的教育理论。2满中坤等 (2018) 也撰文讨论 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 问题。3马培培 (2021) 撰文讨论 复杂性视角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危机及出路 , 开场关注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性问题。4张济州 (2006) 撰文 论教育 叙事研究 的科学性 兼与许锡良同志商榷 讨论质性研究的科学性问题。5笔者也于2007年对科学研究中资料的真实性问题进行过考虑。6研究有的从某一方面的失真性进行讨论, 有的对 真实性 问题本身进行考虑。能够讲学者开场关注教育研究中的 真实性 问题, 但没有进一步地推进和深切进入。本文则在失真的类型以及怎样避免失真问题上进一步考虑, 愈加聚焦问题本身,
5、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教育研究本身的反思, 促进研究愈加走向科学的状态。 一、教育研究经过中的失真性问题何以存在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提出的 拟剧理论 中有两个基本概念: 前台 和 后台 。该理论以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 社会成员即演员。 前台 呈现的是能被别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 是为 前台 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通常人们会把别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 后台 。假如把教育研究看作一个舞台, 教育研究的成果表述即为 前台 。它是研究者在 后台 的精心准备下, 将其以各种表示出方式呈如今观众面前。从成果形式看, 有研究论文、
6、调研报告、着作等;从研究方式方法看, 有文献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从研究国别看, 有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和比拟研究等;从研究立场看, 有建构性研究, 也有批判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编撰后, 以一种特定的研究范式走到前台, 传递着作者的价值导向, 为读者提供知识、研究的视角, 以到达深化认识、改善实践的目的。人们习惯于欣赏阅读 前台 的表演, 由于它确实从形式到内容再到价值引导, 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与编辑层层把关, 呈现出相对完美的结果。读者相信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并高度认同或者与作者互动沟通商榷。 问题是读者仅仅通过结果与研究者互动, 而并不知情研究经过。研
7、究者怎样查阅资料、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开展研究对读者而言还是一个 黑箱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切进入, 研究者愈来愈认识到无论是文献研究、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 单一的研究方式方法都存在失真的风险。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混合研究方式方法逐步被广泛使用,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三角互证法、田野工作法等应运而生。 进一步追问的是, 多种研究方式方法的运用一定能够保证研究的完全真实可靠吗?在教育研究这个大舞台, 后台 究竟发生了如何的故事?发生的情境怎样?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是怎样表现的?诸如此类问题的交代正是作者对读者最为负责的回应。即便是在艺术舞台上, 观众也渴望了解前台演员的后台生活, 更何况作为科
8、学的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这个舞台, 作为读者的观众有权利了解研究的 后台 , 而这正是作者的教育研究经过。 后台 的状况不是读者能够自个发现的, 而必须由作者真实地提供出来, 因而, 作为只要研究者自个操作的研究经过就一定存在失真风险。尤其是对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而言尤为如此。正由于 后台 走向 前台 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监督研究诚信、保证研究真实可靠的作用, 因而, 让研究经过走向 前台 也便具有了更大的伦理价值。 二、教育研究经过失真性风险的表现 (一) 定量研究各环节的不规范带来的失真风险 定量研究范式以为在人们的主观世界之外, 存在一个客观且唯一的真相, 研究者必须采用精到准确而严格的实验
9、程序控制经历体验事实的情境, 进而获得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了解。因而, 定量研究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 由此出发, 定量研究构成了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 (随机抽样) 、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 (调查、实验) 与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 (描绘叙述统计、推断统计) 在内的一套完好方式方法体系。只要确保研究经过中每一个环节的科学性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和诚信。 1. 研究设计中的失真风险 研究设计包含研究假设、研究工具、取样。对于一项定量研究, 这是研究的商榷文章发表后而戛然而止。很少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剧烈的教育论争情形出现。整个教育研究的舞台是:台上研究
10、者粉墨登场, 自讲自话, 研究成果接二连三, 却并不关注对观众的效用;台下读者要么不屑一顾, 置之不理, 要么忠诚膜拜, 引用转载。也有观众窃窃私语, 似懂非懂。更多情况是这些研究成果平静地躺在某个地方, 等待作者晋升晋级时被作者启用, 或者在必要时被相关同行所关注。 教育研究的 舞台 和实际生活中艺术大舞台不同的是:后者纯粹是看热闹的, 他们观看表演的目的在于娱乐开心, 演员和观众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者不需要进行专业对话;而前者的观众 (读者) 是内行, 演员和观众是同行, 他们要相互切磋与沟通。这就需要一个前提, 即读者需要了解研究者的研究背景, 研究者需要把读者拉到研究情境中去,
11、使读者成为华而不实的一个角色, 读者才能够与研究者产生共鸣与共鸣。就像文学作品一样, 读者必须身临其境才能够与作者深度对话。 2. 读者具有了解研究经过的知情权 既然研究者与读者处于一种对话的关系, 就要有对话的前提。分析语言哲学以为人们在对话沟通时, 双方需要拥有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 包含所使用的概念应该统一, 而不是各执一词;双方要了解相互的谈话前提和背景, 这样讨论才能够进行下去, 否则可能自讲自话。 对于教育研究的对话双方, 研究者先抛出一个话题, 读者要进行对话沟通, 首先要了解研究背景。这一点研究者通常会在文中有背景的交代, 除了背景的交代之后就是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 实际上省略
12、了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研究经过, 使研究成了一个黑箱, 难以令人信服。正如警察在断案时, 仅仅发布一个案件的结果。在民众还没有更多的有知情权需求的情况下, 一个结果足以解决问题。而今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步加强, 也开场了更多的理性考虑和追问:这个结果是嫌犯主动真实的交代还是刑讯逼供的产物?案件处理的经过是如何的?有没有虚假草率的成分存在?同理, 教育研究结果的呈现非常容易, 数万字的研究报告和一系列的数据真的科学、真实吗?这并非是在怀疑研究者的动机, 但是主观的失误是必然存在的, 而这个失误绝不是研究允许范围内的误差。呈现研究经过的目的在于读者能够与研究者共同对话与沟通, 由于了解研究经过应该成为读者
13、的知情权而被不断强化。 3. 复原真相具体表现出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学人风骨 学术伦理一直是学者进行研究时始终坚守的道德底线。学术伦理要求学术研究要遵循真诚实在原则, 在学术规范中表现为不抄袭剽窃、不造假;不捏造数据或结果, 不毁坏原始数据的完好性, 不伪造拼凑篡改科学研究实验数据、结论、注释或文献资料等。这些规范所牵涉的问题正是呈现研究经过必要性的具体表现出。一位真正具有学术伦理精神的研究者, 就要具备求真、求善、求美的品质, 需要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 真正诚信研究。 通常情况下, 研究者的学术伦理动机毋庸置疑。很少有研究者主观上希望自个研究成果有不端行为, 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非主观的学术伦理出
14、界现象, 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怎样使读者对作者的研究成果深切相信不疑, 并愿意将此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参考, 需要研究者拿出足够的底气证明自个的研究是科学严谨的, 是经得起琢磨和检验的, 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可能存在致命的弱点。因而, 研究者当有勇气呈现研究经过的每个细节。这既是一种科学研究应有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也是作为学者的伦理风骨。 当然, 此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可能会被质疑:谁能保证作者呈现的研究经过就是真实的?也许作者是经过挑选后, 呈现了他 (她) 以为适宜、不被质疑的内容呢?若真如此, 问题似乎就成了无限循环的无解之题了。回到客观现实, 我们不做这种性恶假设, 我们
15、相信研究者会真实地呈现研究经过。这是道德底线不可突破。 (二) 真实地呈现研究经过的内容 在研究经过中, 影响研究真实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定性研究的情境和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 1. 客观呈现定性研究中的情境和角色 首先, 定性研究的资料主要通过研究者的实地考察、访谈来搜集, 因而情境具有随机性, 短时间的介入会使研究者具有偏见, 偶尔事件或季节性的活动会影响研究者的观察。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受制于当时的情境、访谈者的状态以及受访者的状态。因而, 研究经过应牵涉研究者介入研究时间的长短, 研究者能否留在现场, 研究者能否充分获得了饱和的数据, 并且要始终追求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分析。在扎根理论研究
16、方式方法中, 需要研究者具有理论触觉, 能以分析性目光看到深层现象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可能会因人而异, 使研究具有一种主观性。同时, 扎根理论需要研究者有比拟高的访谈技巧和经历体验, 不同的访谈者会获得不同的资料。在叙事研究方式方法中, 被访者的情绪、当时的处境等也会影响访谈资料的收集。这些情境和访谈者、被访谈者的状态应该经过研究者的介绍走向 前台 。 其次, 研究者能够采用三角互证法来互相印证。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能够寻求问题的不同来源或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互相验证。能够用不同的手段记录材料, 如录像带、照片、录音或者其他;还能够借助一个与研究无关的人员, 从旁观者
17、角度看待所研究的问题, 也是验证信息的途径之一。这些也应该成为走向 前台 的内容。 2. 规范描绘叙述定量研究中的工具、样本与数据统计 定量研究中要牵涉测量工具确实定、样本的选择以及数据搜集与统计等。严格意义上讲, 工具要科学有效, 外来工具要本土化。这个经过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并指导完成, 是需要研究者向读者交代清楚的。例如:样本的选择经过, 研究工具要尽可能呈现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的情境, 调查的时间段, 能否采用了物质奖励的方式方法吸引被调查者介入, 数据统计分析时的状况, 介入统计的人员构成, 启用电脑的设备状况, 数据统计的耗时, 中间能否发生过意外事件, 如数据丢失等问题, 问卷顺序有没
18、有被打乱、能否通宵熬夜工作等。 除此之外, 在数据统计结束后进行分析经过怎样?历时多长?运用SPSS软件能否熟练?中间有没有由于烦琐而失去耐心的时候?数据是客观的, 而操作数据的人具有主观性。这些都应该是研究者推向 前台 的详细内容。 当研究者将真实的情境如实地描绘叙述的时候, 一定程度上是研究者对自我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不断促使研究者将研究做到相对完善, 减小误差。研究中的误差允许存在, 前提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误差。主观的误差经常因不同研究者而异, 因而也就多了更多的风险。科学性和真实性更多取决于研究的伦理精神。 主观误差的避免没有科学的工具来约束, 靠的是研究者内心的良知。而真实地呈现研究经
19、过恰恰是一位道德法官的存在形式。它的存在本身具有一种威慑力, 使人根据学术律法行事, 进而让研究更接近真实和科学。 (三) 呈现研究经过的方式与可能 怎样将经过呈现给读者?下面两种方式能够尝试。 1. 注释性参与 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 能够尝试用注释的方式呈现研究经过。呈现的内容前文已经谈到, 这些内容能够在文中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讲明。目的在于当读者阅读正文时能够随时了解研究者当时的状态, 进而与研究者到达共鸣, 更深切体会研究情境, 进而理解研究的结果。 例如, 研究者在介绍研究背景时, 通常会讲投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50份, 回收率90%。看似很简单的介绍, 背后可能是复杂的
20、经过。此处应该用注释加以详细讲明:问卷幅, 也是研究经过呈现的一种具体表现出。将来的国内研究也必将越来越重视研究经过, 必将使其大大方方地登向 前台 。 以下为参考文献: 1贺腾飞.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所谓 真实 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0 (3) :23-31. 2杨开城, 李向荣, 张晓英.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 (10) :66-71. 3满中坤, 李慧慧.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J.教育学术月刊, 2018 (2) :8-11. 4马培培.复杂性视角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危机及出路J.当代教育管理, 2021 (4) :8-13. 5张济州.论教育 叙事
21、研究 的科学性:兼与许锡良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 (1) :15-17, 43. 6李醒东, 刘晓红.科学研究中资料的真实性诉求背后:论人文研究的价值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1) :43-44. 7张绘.混合研究方式方法的构成、研究设计与应用价值:对 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 的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20 (5) :51-57. 注释: 1 类型视角即归纳、确立混合方式方法研究的若干设计类型;协和视角即将混合方式方法研究经过视作一系列互相作用的组成部分。这种视角将混合方式方法研究经过视作质化、量化互动组合, 其核心原则是, 质化量化的组合优于任何华而不实之一。因此, 混合方式方法研究中质化量化成分同等重要, 同等份额。 2 以上研究经过发生的事情正是作者在做博士论文经过中的真实情况。在对博士论文进行反思的时候, 将这一经过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竟然感到心情无比舒畅。既有对研究经过煎熬的一吐为快的快意, 也有一种尊重科研研究精神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既是对读者负责, 更是对作者自个的尊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