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土地政策演变分析(2),中国经济论文.docx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土地政策演变分析(2),中国经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土地政策演变分析(2),中国经济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土地政策演变分析(2),中国经济论文在转型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土地政策布置的 效率缺失冶和社会转型的契机,使土地政策萌发了新的产权布置、资源配置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这一时期土地政策变迁的目的是解决土地利用的低效率问题,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土地政策继续沿着城乡二元构造演进。转型期间,土地政策改革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土地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奉献是:1鼓励土地开发利用。 2开发土地资本价值。 3保证足量的土地供应。这也是转型初期土地政策的阶段性目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土地政策进行变革:1改变城乡土地产权关系,提高农地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地产出,加快城市建设。 2
2、注重土地的经济属性,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土地市场,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3国家主导农地转用,降低土地供应的交易成本,保证经济建设的土地供应。 一农地产权新格局 政策改革的起点始于土地集体公有制度布置的非平衡,改革土地政策的 外部利润冶诱使农民自发的把土地 包产到户冶,产生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需求,国家和农民的交易构成产权制度的逻辑替代了政治运动改变所有权的逻辑,同时国家面临的制度供应约束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在国家和农民的交易中,国家的产权改革方向淤逐步屈服顺从农民的意愿,从1978-1983年逐步成认农民自发的承包制探寻求索,国家从对农村经济无所不在的控制状态大踏步退出,回应制度需求,建立了新的土地
3、政策替代旧的土地政策。 1982年、1983年的1号文件,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产权布置是继续坚持社会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所有权以外的产权关系中建立私有产权,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新的农村土地政策框架构成以后,国家政策转向保卫新的有效产权,一方面稳定新的产权构造,延长承包期,限制行政干涉和行政调整,在公有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私权的功能。 1984年1号文件要求 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冶;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对1988年的(宪法进行修正,第1次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1993年11月5日公布的(关于
4、 当 前 农 业 和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若 干 政 策 措施,提出将承包期 再延长30年不变冶。国家禁止用行政命令调整土地和一切不利于稳定和保卫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地方做法,要求稳定和明确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权调整行为:一是不提倡 两田制冶淤和 反租倒包冶于;二是纠正提高承包费、强行搞规模经营的行为于。三是严格控制和管理 机动地冶淤。另一方面延伸产权的完备性,通过市场配置方式鼓励农地流转。 1984年 1号文件冶第1次打开农地流转的政策口子之后,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相继出台,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延长耕地承包期,
5、允许继承土地开发性生产项目的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冶。农地转包权被合法化。 1993、1995、1997和2001年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文件,不断规范农地流转,即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 改 变 土 地 农 业 用 途 的 前 提 下,经 发 包 方 同意冶于,流转形式有 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但严禁擅自将耕地转为非耕地冶盂 使用权的流转要建立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基础之上,不得搞强迫命令和干涉冶榆。 2001年18号文件明确提出: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土地流转必须坚持 自愿、依法、有偿爷的原则 不准搞两田制。 二城市土地产权市场化分离 伴随思想解放,对西方经济发展形式和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