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字录音技术对音乐录音之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影响,录音艺术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探究数字录音技术对音乐录音之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影响,录音艺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数字录音技术对音乐录音之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影响,录音艺术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究数字录音技术对音乐录音之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影响,录音艺术论文录音技术论文名师推荐10篇之:探究数字录音技术对音乐录音之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影响 内容摘要:音乐录音技术在声道数量增加、母版品质提升, 十分是数字化架构带来全面飞跃的背景下, 使得再现性和表现性的音乐录音都出现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借助详细的录音案例, 能够看到再现性录音的后期雕琢与表现性录音的效果制作都能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既方便又讲究地完成。同时, 数字多轨录音也给了这两类录音活动的前期话筒布置以更宽阔的空间。表现性音乐的艺术追求对数字技术的依靠更为直接, 但再现性音乐的录制作为表现性音乐录音的技术基础和一种特具本身魅力与用处的活动,
2、也极大得力于数字化技术的创新。 本文关键词语:音乐录音; 再现性与表现性; 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技术; 音乐录音的再现性和表现性一直是音乐录音研究者热议的话题, 当然二者也没有对错之分。而近年来, 录音艺术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有飞跃性发展, 各式各样的模拟周边设备已被丰富多彩的音频工作站应用插件所代替。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 不但具体表现出出录音技术已响应了音乐录音对更真实的再现性和更丰富的表现性的需求, 更具体表现出了音乐录音作为一门艺术对技术层面产生的推动作用。据此, 本文将从笔者的音乐录音实践出发, 在扼要回首录音技术史中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对音乐录音的再现性和表现性特征进行比拟, 以
3、便探究数字录音技术对音乐录音之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影响。 一、音乐录音技术相关发展概讲 鉴于音乐录音所用技术的发展变化史相当宏伟和复杂, 笔者在这里仅从声道数量、母版品质、模拟与数字录音的基本比照等角度做出略述, 为后文关于数字技术大发展背景下录音艺术再现性、表现性的研究权作一思维铺垫。 一 前期录音中的声道数量变化 音乐录音经历了单声道、双声道、多声道的发展历史。到20世纪50至60年代, 音乐产品即以水星 Mercury 公司的3声道录音而引人瞩目 当时其使用的是35mm磁性电影胶卷, 拾音以3只Shoeps话筒进行 .当然, 三声道录音的著名代表还有RCA和VICTOR等公司。到70年代,
4、五音 Pentatone 公司出版的4声道作品享有盛誉, 其录制时使用的是四轨模拟开盘磁带, 出版载体则为33又3分之1转的密纹唱片。这种录音对音乐的解析力又有所提升, 扩展了频响范围和动态范围。 如今的多声道已经远不局限于这些形式, 不仅有5.1声道环绕声, 还有更让人眼花缭乱的7.1声道、7.2.4声道等。假如结合采样深度 位宽 来看, 则又有8位单声道、8位立体声、16位立体声、多通道16位立体声、多通道24位立体声等之分。能够讲, 多声道录音技术当前趋近成熟, 为音乐录音的更多艺术需求, 当然也为其对再现性与表现性的追求架起了技术的桥梁。 二 后期制作中的母版品质提升 若要追求更近乎完
5、美的音质, 更好地复原再现性的与表现性的音乐, 则获取音质更高层次的母版是一种堪称从源头着手的思路。在音乐录音的制作领域, 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 原始录音的分辨率在不断提升。PCM已从44.1kHz采样率、16位量化发展到176.4kHz采样率、24位量化, 除此之外更有携带着更高层次采样率的DXD 352.8kHz采样率、24位量化 .分辨率的提升, 为更高层次音质的原始录音提供了技术上的基础。 母版重制 re-mastering 的规则也在改变。过去的音乐录音母版是从模拟磁带或者DASH数字磁带、DAT数字磁带和MO出发进行重制的, 遵循的是 红皮书 的CDDA规则;当前, 新型的录音母版
6、制作已利用高分辨率的PCM文件或者DXD、DSD等文件格式, 摒弃CDDA的规格, 采用全新的载体和格式完成。各种信号处理手段的进步, 也为母版保存更好的音质创造了条件。1995年, 美国RR公司推出一种高清兼容数字的HDCD信号处理方式方法, 通过使用自定义抖动、音频滤波器和一些可逆的幅度与增益编码, 对16位的音频信号进行等同于20位的编码。该技术已经提供了超过CDDA的动态范围, 音质大有提升。同年, 日本JVC公司又发明了一种特殊CD母版制作工艺XRCD, 可实现CD分辨率的扩展。1998年, 该公司又推出XRCD2, 改用磁光盘 MO DISC 来存储K2数字转换器输出的20位音频信
7、号作为制作CD的母版, 进步更为明显。该公司并未止步, 2003年推出了拥有24位量化精度的XRCD24, 至2007年又发布了K2HD, 其频带竟然宽达100kHz. 三 录音技术从模拟到数字 模拟录音通过传声器把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并通过放大器传送到录音磁头。交变的电信号流过磁头的线圈, 让磁头前产生磁场, 进而使磁带上的磁粉发生感应变化, 以磁能的方式把声音信息储存起来。但是, 磁头的磁场强度与磁带的感应程度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只要振幅适宜的信号才能很好地被记录在磁带上, 较高的电平信号就容易使录音失真。诚然, 模拟录音技术有很多优点, 但它在再现性所要求的一些细节上无法实现技术突破
8、, 除高电平失真外, 信噪比也欠佳。这即使对于表现性的音乐在录音艺术上的追求来讲, 也是一种明显的限制。 反观数字录音技术, 其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精度越高, 记录下来的振动曲线就与原始信号越接近。在前文所述的高采样频率和高量化精度下, 音乐录音的再现性已经极大加强, 赋予很多人以身临其境般的音乐真实感和声响细节。当然, 数字录音技术对声音高保真的支持, 亦能够对表现性的音乐录制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两类音乐录音活动的实践案例和特点分析 由于笔者的录音实践通常是为各种规模的乐队进行的, 本文也仅以乐队录音案例为切入点, 分别对当下的再现性音乐录音和表现性音乐录音的特点做一扼要分析。 一 再现
9、性音乐录音案例和特点 笔者从事过2021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 龙声华韵-陈培勋作品专场 的录音工作, 这是再现性古典音乐录音的典型案例。 在话筒总体设置方面, 该场录音采用AB制式加侧展的方式-中国交响乐团人数较多、乐团座席区较宽大, 所以利用侧展话筒拾取左右部分的声音能够实现更强的声像整体感和声音包涵感。在舞台上, 除主话筒 2只, 全指向 和侧展话筒外, 还有15只心型指向的 点话筒 负责拾取多个乐器声部的细节 亦包括钢琴和竖琴, 但一些本身音量很大的打击乐未单设 , 另又在观众席的中间区域设置2只拾取观众效果的话筒。 在前期录制时, LL、RR的声像分别设置到了左、右两个极限, 各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