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西方视角下的(赵氏孤儿)解读,戏剧论文 (赵氏孤儿是一部出色的悲剧. 其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译者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他于 1731 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纪君祥(一讲为纪天祥)所作,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 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宏大的反响.伏尔泰就是以马约瑟神父的法文本为素材创作出(中国孤儿的.(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赵氏孤儿 播传世界有赖于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一个孤儿,一个来自中国的孤儿,在辽阔的亚欧大陆的两端,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东方,由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高
2、扬忠君爱国的主题,上演了一场忠正与奸邪、舍己救人、大仁大义的好戏;在西方,由伏尔泰改写的(中国孤儿,歌颂了理性仁爱和责任等高尚的情操,把爱情、国仇和忠勇完美地糅合到了一起. 二、(赵氏孤儿的西方热 在欧洲 18 世纪,曾经掀起过一阵 中国热 ,但凡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大受追捧, 中国的瓷器、 茶叶、园林、漆器等物品先后经过海上输送到了欧洲,在各国遭到热烈欢迎,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都不遗余力地追捧着中国,一时间,中国成为时髦;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货物一起到达欧洲的还有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制度,欧洲人对这个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产生了宏大的兴趣,莱布尼茨指出: 假如讲,在工艺技术方面我们与他们并驾齐
3、驱,在思辨科学方面我们走在他们前面,那么,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讲,在道德戒律方面, 在适用于现世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成认这一点令人脸红.确实,中国人巧妙地用法律来实现公共安定和建立社会秩序,使人们在相互关系中尽可能少发生分裂;与其他民族的法律相比,他们的这种法律妙不可言,我们很难把它的妙处描绘出来. (劳端纳:(莱布尼茨 中国新论 序、评、译,第 69-70 页)最早将(赵氏孤儿带到欧洲的人是有名的会士学者马若瑟. 他删去了所有的唱词,因此是个不完好的译本,这对于了解剧情和戏的构造固然并无大碍,但是阻碍读者领略中国戏剧的魅力. 元杂剧数量极多,马若瑟之所以单单项选择中
4、了(赵氏孤儿,原因可能在于他以为,此剧所颂扬的忠君思想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具体表现出了中国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值得向欧洲人介绍. 此后,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相继有人对(赵氏孤儿进行了重写或改编,华而不实最为着名的就是伏尔泰改写而成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 剧情弯曲复杂多变 ,矛盾冲突尖锐 ,人物性格鲜明. 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卑躬屈膝,杀身成仁,正如(史记所言: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程婴是贯穿华而不实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入动人. 他从知恩酬报到
5、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并非出于一时心血来潮,也绝非所谓 猎奇之所为 . 从伏尔泰在剧此题目下着意所加 根据孔子的教诲,改编成的五幕剧 一行文字中,能够看出华而不实的原因有三: 根据孔子的教诲之一,就是无征不信, 述而不作 (论语 述而),也就是不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伏尔泰编剧有一条宗旨,那就是 以前世历史事实感召后世人为力 .他非常讲求 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 .将中国题材引入戏剧创作是出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贯的关切和向往. 三、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造 伏尔泰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情节布置上,他严格按照 三一律 的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方式方
6、法,把原来跨时二十多年的故事从春秋时期带到了元代的一天中.如此一来,情节更为紧凑,矛盾更为集中,也愈加有利于欧洲人去理解和接受. 在人物设置上,伏尔泰引入了伊达梅这个女性形象,这样也就参加了欧洲人所熟悉的爱情因素. 原来作品中的程婴和公孙忤臼由赞迪和伊达梅取代,两人把自个的亲生孩子和皇子做了调换. 同时,成吉思汗这个角色作为一个野蛮的征服者、英明的君主和爱情至上主义者出如今作品中,他在皇子和美丽的伊达梅之间摇摆不定,左右了剧情的发展. 在最重要的主题思想上, 伏尔泰下了很大的工夫,为了使这部作品能够把中国的忠君思想和他自个的关于社会公民道德的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先是把焦点聚集在赞迪身上,让这
7、个前朝的汉臣牺牲自个的孩子,继承了(赵氏孤儿中的忠君和牺牲精神;随后,焦点转移到了伊达梅身上,身为母亲和公民,伊达梅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而成吉思汗摇摆的态度使她的选择愈加深奥玄妙,这一刻,西方戏剧中,尤其是新古典主义戏剧中那种典型的个人情感和国家责任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再现. 假如到此为止,那么这部作品也就只不过是对(熙德的照搬照抄罢了,很快,焦点集中到了成吉思汗身上,全剧也到达了高潮. 这个野蛮民族的统治者面临的问题并不只是一个昔日的情人和衰败的皇子,更是牵涉他怎样在这个国家展开统治的问题. 赞迪那种不屈的精神让他惊讶,伊达梅高尚的情操更是让他又爱又惊. 野蛮能够用武力征服文明,但文明终究会用另一
8、种方式把野蛮击败. (赵氏孤儿中惩恶扬善的主题被伏尔泰抛弃,相反,他把公民的崇高责任引入了(中国孤儿中,一弃一用,凸显出伏尔泰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所拥有的思想深度. 伏尔泰立足法国社会现实,渴望拥有一个强大而开通明达的君主来统治法国,同时,要有一个合理的宗法社会,由于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让伏尔泰感到深深失望;基于这两点,他把视线移到东方,在古老的中国,在那个拥有两千多年文明的国度,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妙,这让他很惊讶,同时也很羡慕.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伏尔泰这么推崇中国的制度和礼仪了,在中国,有着他理想中的君主和制度,有着他所服膺的道德和礼仪.因此这部被称为 五幕孔子道德戏 的(中国孤儿更多的
9、是作为一种他表示出自个的政治理念的工具,一种宣扬开通明达君主专制或者君主立宪制度的宣传物. 四、结束语 回归东方,(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的代表,在国内也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华而不实程婴的忠君仁义、公孙忤臼的杀身成仁、韩厥的深明大义、屠岸贾的奸邪残忍,都称为中国戏剧史上的典型,作品所表示出的忠义思想、善恶有报思想、舍己为人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再演,固然杂剧是从娱乐群众的目的出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道德教化的角色. 总的来讲,这部作品是在封建社会里出现的鼓吹歌颂封建道德的封建教化物,同伏尔泰的启蒙主义宣传物相比,其思想格调上明显不及,这或许也就讲明了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而欧洲很快就走上了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道路.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徐波.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 文 美惠,胡 湛珍.外 国故事 500M.北 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3 许明龙.欧洲 18 世纪 中国热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