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失衡的原因及对策,高等教育论文.docx
《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失衡的原因及对策,高等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失衡的原因及对策,高等教育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失衡的原因及对策,高等教育论文从这组数据能够看出,大部分德语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程度极低或者完全无关。学生在大学四年从零开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神学习了德语,在真正工作时却不能学以致用,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一方面出现了德语 人才 相对过剩、市场看似饱和的情形,而另一方面却是所需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 二、培养与就业失衡的原因分析。 1.课程设置不当。当前本科生在校选择的课程大致分为下面几类: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辅修课、实践类课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以我校为例,根据培养计划,大学四年学生必须至少选学10学分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这本是
2、为了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些课程时没有相应专业的要求和指导,以致于很多学生选课只为拿学分,选什么课、学什么知识不重要,好不好拿学分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标准。结果是,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这些课程,但由于缺少专业主线的系统性要求,把握的知识零散混乱,效果并不理想。 以我校第一版德语专业培养计划为例。笔者将大纲中最终开课的德语课程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选修课、方向课和实践课的学分统计得出共109学分。根据学校规定,一个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毕业生,其总学分不得低于200分,以此为基础计算,德语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4.5%,余下不到50%的学分包括了公
3、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辅修课。这讲明,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受其他课程课时的限制,德语精读课时数从全国平均水平的8学时/周减少至6学时/周,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基础阶段不能获得较为充分的指导和训练,没有较充足的消化和吸收时间,达不到强化语言技能的目的,进而无法确保基础阶段培养目的的实现。 2.文化背景学习的欠缺。学习德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也是把握德语国家文化知识及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经过。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把握语言技能虽然重要,了解德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民族、宗教、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与语言技能课相比,开设文化知识课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
4、的人文精神。例如,阅读德语文学作品,既要了解作品的内容,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学习翻译更是要了解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时才能准备表示出。然而,学生在学习经过中更为重视语言技能的把握,忽略了对本身德语文化素质的培养,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文化背景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文化背景知识。 3.不同的学习动机和不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出于不同动机的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截然不同。热爱德语的学生会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地学好德语,兴趣索然的学生在大三时就会重新考虑自个的出路,使德语学习出现半途而废的状况。除此之外,从小接受和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秉承
5、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法 的观念,对精读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听讲课,练习语法的时间远远超过练习听讲,使语言学习本末倒置。学习语言是为了应用语言,这是语言工具性的最直接表示出,很多学生并不认同这一理念,仍然延续着 重语法轻使用、重笔头轻口头 的学习方式方法,忽视听、讲训练,以致于学习了四年德语之后,仍然听不懂、张不开口。最终导致语言能力无法胜任工作需要和用人单位要求,只好从事其他行业。 三、对策与改革。 1.培养学生扎实的德语基本技能。作为德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应熟练把握德语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以及最基本的语言学和语用学知识,具备扎实的听、讲、读、写、译基本功。抛弃应对应试教育的学习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