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
《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城乡社会相貌发生了宏大变化,城乡居民对优美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妙期望和诗意化生存诉求不断提升, 美丽中国 已经成为承载和实现 中国梦 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下语境中,人们对于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在美学层面也呈现出一定的认识分歧,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中甚至还有剧烈的话语碰撞、交锋与冲突. 一、我们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环境审美的碰撞与交锋 重大的、标志性的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和环境美化的重点,往往会对环境美学、建筑美学提出较高的要求,以其特质性的美感成为一座城市的亮点和名片.分析研
2、究其建设经过中的美学要求、美学争辩,是当下研究环境审美的重要视角. 1. 标志性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美学要求 我们国家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 92% 发展到 2020年的 52. 57%,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建筑作为经营城市的手段和 名片 ,预算一个比一个庞大,人们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美学价值、与城市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主体育场、央视新大楼等国家层面的重大建设项目都进行了全球性的设计竞赛.国家大剧院全球设计竞赛开场前,评委会就提出了 三条美学要求 :一看就是一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附近的大剧院.
3、北京西客站的设计中,设计者在总体上运用了我们国家古建的最高制式-大式建筑配以黄色为主的琉璃瓦面,在建筑组合上采取了主楼-左右配楼、主殿-左右配殿、主亭-左右配亭的对称形式,汲取了我们国家古代高台楼阙的建筑手法. 高高踞上的仿古建筑的金顶玉栏、银灰腰线、彩画牌楼如同李白笔下的 天上宫阙 ,使西客站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出庄重雄浑的气派.由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其外观好像树枝织成的鸟巢,透明的膜材料覆盖着灰色的钢网,中间包含一个土红色的碗状看台,设计者诗意把其形容为一个有着菱花隔断和冰花纹的中国瓷器.除了这些项目以外,位于杭州的中国动漫博物馆、杭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广州歌
4、剧院、内蒙古大剧院及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省级和省会城市文化设施,甚至像无锡市大剧院、襄樊市博物馆这样的地市级建设项目,也普遍举行了全球性的设计竞赛,这些项目中标的方案一次又一次颠覆着人们的视觉想象力.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以其国际化、多元化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性、颠覆性的外在形态以及宏大的社会影响力,对全社会环境审美的认知力和判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标志性和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美学激辩 由于重大建设项目的公益性、社会影响力和设计竞赛招标等因素,在公民意识提升、信息资讯和信息媒介越来越便捷的情况下,重大建设项目的公众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装饰等经过
5、中,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美学争辩,集中反映了人们在环境审美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北京西客站曾被评为 北京十大新地标 ,其环境设计、交通组织设计、时代精神和主体的协调等为其赢来了赞誉,但专业的批评也不绝于耳,如着名建筑设计师张开济尖锐地批评北京西客站的设计 和当代的设计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国家大剧院也陷溺于舆论漩涡,吴良镛、张开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和国内外的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支持者把安德鲁设计的方案形象地比喻为 一滴晶莹的水珠 蛋壳 ,以为国家大剧院 内涵丰富、意境含蓄 ,独特而有创造力,充满诗意和浪漫.反对者则以为其在文化形象上 太具侵略性 ,在功能和安全上 违背常规功能 ,不无戏虐地将其称为
6、粪团 .2000 年 6 月,49 位两院院士、100 余名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及工程师分别联名上书,迫切要求有关方面慎重考虑、重新论证乃至撤销安德鲁的 世纪之蛋 方案,以致于大剧院暂时停工又重新进行了可行性评估.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鸟巢 中标后,被誉为展现东方含蓄美学,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构造细部自然统一. 1但争议一直连绵不绝,2004 年 6、7 月份,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全体院士上书,直陈 鸟巢 求大、求新、求洋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浪费问题,有建筑专业的院士毫不客气地指出,对于 鸟巢 方案只要买断原方案
7、,推翻重来才是上策.荷兰设计师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大楼方案被人赞为 对于北京的意义,将不亚于艾菲尔铁塔对于巴黎的意义. 2但其奇特的造型为其带来了 大裤衩 斜跨 雄起 大麻花 高空对吻 等一系列 绰号 ,尤其是 大裤衩 迅速成为这个地标建筑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批评 大楼的造型,酷似一个屈膝跪者,几乎一座文化自卑者造像 .在我们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诸如此类的剧烈争辩并不罕见,华而不实以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为核心的美学激辩成为重要内容,对我们国家的环境美学实践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日常生活中的分歧与冲突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化基础,人通过能动作用改造环境,使
8、之愈加适应人的生存.随着社会进步,人对环境美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知足于生存,而且要知足更高层次层次、更高层次境界的诗意化生存.在人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经过中,环境审美已经化融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对美的认识不同,导致了环境审美的分歧与冲突. 1. 谁在制造环境审美的分歧与冲突 一是专家在主流媒介上渲染分歧. 在日益专业化的当代社会,专业话语已经构成了一种权利话语. 在专家面前,我们往往好像任人宰割的羔羊,完全失去了自主权. 3当今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方式科技化程度日臻提高、专业化日益加深、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某一领域具有精深研究和较高造诣的专家天经地义在该领域拥有话语权.固然各种产品
9、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聆听和依靠专家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环境美学领域也是如此.人们能够对美有特异性的感受,但无论是建筑规划还是环境设计,显然都依靠于专业知识.因而,建筑、规划、美学、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对重大建设项目环境美学的意见至关重要.但是,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中,国内一批顶尖级的专家占据了主流媒体,以超越学术讨论的姿态和强度,争论不休、意见相悖,造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影响力.例如,在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论中,(建筑学报等专业媒体以及(读书(了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乎全国重要的媒体都参与到争鸣中,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势不两立,普通民众却无所适从、备感错愕.什
10、么是美的,什么是对的,这些基本的价值判定变得模棱两可. 二是官员在实践场域制造分歧.近年来,以大尺度、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和高楼大厦为标志的城市化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日益成为一种美学标准和建设模板不断被复制和扩大.以鄂尔多斯为例,自 2003 年启动了轰轰烈烈的 造城 运动,建造起当代化的博物馆、图书馆及大剧院,有些道路的绿化带种植了引自东北和云南的珍贵树种,立志打造为东方 迪拜 .在鄂尔多斯的一片沙漠地带,鄂尔多斯 100项目则发起了国际建筑史上一次罕见的建筑师集群设计,来自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位着名建筑师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设计,被形容为 心理与社会的试验 .与
11、此同时,在这种环境美学影响下,国内诸多城市施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拆迁, 短命建筑 不断刷新纪录,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仅使用了 18 年,青岛昔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铁道大厦仅使用了 15 年,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仅使用了 13 年.2008 年,某地级市决定要使城市相貌 三年大变样 ,对旧城进行了强势拆迁,当地媒体不无赞誉地形容为 大规模、大范围、大手笔且势不可当的建设热潮 , 一场以大拆促大建,以大建促大变的暴风骤雨式 城市革命 拉开了序幕 , 一座古老的城市将焕发新的生机 ,这样的建设形式、建设速度在全国各地被广泛移植和应用.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城市之间甚至是城市内部发展也并不平衡,城
12、镇化以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与 慢城生活 旧城保卫 进行着博弈,在实践层面制造出关于环境审美的冲突与分歧. 三是民众在跟随适应中扩散分歧.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深入地改变了中国的城乡相貌,城镇化承载和传播的环境美学理念,以其宏大的操控力和影响力在民众层面制造出跟随、适应效应.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城市化扩张的速度已经和世界越来越同步.1990 年代中后期,当住房消费逐步成为人们的消费内容时,社会上出现了 装修热 ,装修的风格倾向和审美取向明显与宾馆酒店的装修风格类似,时代特征特别鲜明.在农村地区,出现了 视觉颠覆经过中装饰风格的低俗化 倾向,城市里花枝招展的各种招贴广告在乡土环境
13、里随处可见,农村新建的民居外墙大多采用瓷片进行装修,造成 瓷砖污染 ,即便是在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烧制的瓷砖对联早已取代木版年画.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下,乡土建筑城市化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跟随、适应行为使传统的环境审美观悄然裂变,滋长着美学层面的分歧. 2. 产生环境审美分歧与冲突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和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发展导向.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型的历史经过.郑杭生以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意味着从农业向工业、从乡村向城镇、从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开放的、当代型社会转型.我们国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
14、的步伐大大加快,使原有的社会构造发生了深入变化.金钱并非万能,但 效率 是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的社会导向,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是衡量地方业绩和领导发展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化加速推进,资源配置向权利和资本集中,发达地区的经历体验和高收入群体的生活方式成为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追逐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品、技术、资本、信息等呈现出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国交换和流动,在这个经过中具体表现出出的对环境审美的经历体验和认知,在国内经过 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的途径进行传导和扩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入影响.正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原因,不同的收入、喜好、个性和品味,对环境审美的认
15、知和感受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例如苏南地区,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 小洋楼 就成为很多农户家庭致富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环境审美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导致从整体上陷入了 建了拆、拆了建、建了再拆、拆了再建 的怪圈,原有的美学生态和寓居环境不断被推翻、更新、否认,折腾来折腾去,最终换来的并非理想化的生态环境. 二是乡土式微、群众消费崛起背景下传统美学的异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正如梁漱溟所讲,中国的文化 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 4.在工业文明 制度轴 的作用和盲目学习西方形式的双重作用下, 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风俗,由于知识分子阶层对自然科学法则的迷信和国家政治气力推
16、行的一系列 移风易俗 的举措,已发生了宏大的变化. 5(P188)大量的农民工好像迁徙的留鸟一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着身份转换,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乡村的记忆和经历体验逐步被边缘化甚至已相当隔膜. 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中国已经从整体上处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费阶段,群众消费已经初见端倪.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品、丰富多彩的服务萦绕和包围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欧美社会的审美经历体验、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冲击着逐步式微的乡土文明.当集体无意识的根基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环境审美势必会在传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