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军事思想论文.docx
《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军事思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军事思想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军事思想论文边防 一词来源于南北朝时期1489.边防作为稳固国家政权的活动,是紧紧伴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也即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场,我们国家便开场了边防活动。边防活动一直是历代政权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举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边防与国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中国古代边防的发展与古代社会息息相关,处处反映着时代的烙印。因而,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怎样,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 中国古代边防思想遭到中国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也在不断变化。从当前学者的阐述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 华夷之辨 ,一
2、是 天下混一 ,这两者构成了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基础298.追根溯源, 五服讲 或者 服事观念 才是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根本源头, 华夷之辨 和 天下混一 都由此而生。 所谓 五服讲 事实上是古代宗法制度在政治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出,它根据周边各族与王朝在血缘、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疏密程度,施以不同的治理方式。尽管有学者提出 五服讲 是后人假托之讲,理想成分居多,在实践操作中极为困难,但是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有目共睹。(逸周书 王会载 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 .名称虽略有不同,但本质却一致,都讲求根据王朝与周边各族距离的远近、关系的近疏,确定不同的统治方式。(尚书 酒诰
3、载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惟宗工 .外服是指分封给邦伯的封地,以及派侯、甸去统治的边境地区322.(尚书 禹贡则将天下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并以五百里为限4110.(国语 周语记载的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即较为全面的 五服讲 54.西周在 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 统治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以宗法制为基础,以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防卫制度,通过分封制将自个的势力扩大到全国各地以及相关的区域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就具体表现出了 五服讲 的形式。(史记记载,大禹治水后,
4、九州平安,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 ,即为古代 五服讲 的缩影。 从根本上讲, 五服讲 是指全国存在一个政治中心,周边的政权和民族都要以之为基础开展各项活动。这一方面具体表现出了古人的天下中心观,另一方面也是对早期国家治理的理解和总结。 五服讲 在周朝已经成熟,并在实践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事观念中,甸服、侯服、宾服以内寓居的都是以夏后氏或华夏族为主的居民,在要服与荒服中寓居的则是所谓的蛮夷、戎狄等周边少数民族部族,也就是讲古人的边防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区域,不但要对这两个范围内的部族施行管理,而且要利用他们对外部部族加以防备和控制。春秋时期所谓的 天下共主 和 尊王攘夷 即是对 五服讲 最好
5、的阐释。 五服讲 从单一的核心出发,反映了由核心逐步向周边扩散的政治构造,应是其作为中国古代边防思想基础的明证6439,符合 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 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看, 五服讲 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集权制的基础。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 五服讲 在讲求服事观念的时候,并不只利用政权的气力抚绥周边各个部族或政权,也注重使用国家政权的气力控制、影响境内的各种势力,对不驯顺的周边部族兴兵讨伐。在中国古代社会,假如服事观念达不到治理国家边陲的目的,统治者便会使用武力手段,这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服事观念的灵敏利用。清朝乾隆皇帝所采取的 恩威并重 剿抚并用 便充分印证了这种方式方法。当
6、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讲求服事观念,也是以国家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的。 二 在 五服讲 基础上诞生的中国古代边防思想,衍生了 华夷之辨 羁縻制度 以夷制夷 等诸多的内容,构成了中国古代边防思想发展的主线。 一 华夷之辨 中国古代的边防思想强调以中原为中心,突出了 华夷之辨 . 华夷之辨 也称 夷夏之防 ,与服事观念严密相连,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华,也称华夏,最早指中原地区的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后指夏王朝直接控制的势力和范围。秦汉统一后,华夏逐步成为王朝统治区域的自称。近代以来,华夏又指向了整个中华民族。夷,也称四夷,最早指生活于华夏集团周边的少数民族,后来不断变化,近代则主要指外国人员和势力
7、。班固在总结前代 华夷之辨 时曾讲: (书戒蛮夷猾夏 ,(诗称戎狄是膺,(春秋有道守在四夷,久矣! 73830他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华夏人对边防的认识。这种认识来历已久,深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边防思想, (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 73834, 袭冠带以辨诸华,限要荒以殊遐裔,区分中外,其来尚矣 82531. 华夷之辨 反映了 五服讲 的基础和核心,是王朝与周边各政权关系的具体表现出,它主要突出 华 夷 政权的区别,强调中原文化的正统和优越感,以期到达 以夏变夷 的目的,防止 以夷变夏 ,利用文化、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到达政权的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 华夷之辨 的观念更多地表现为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之
8、间的关系。春秋时期,诸侯纷争,边境动乱,齐国在管仲的建议下,提出 尊王攘夷 的主张,成就了齐桓公的称霸之业。孔子赞扬管仲在保持中原正统文化方面的奉献, 微管仲,吾将披发左衽矣 .西晋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政权构成威胁,并大批涌入,逐步构成所谓的 五胡乱华 时期。太康时期,侍御史郭钦提出了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 的主张82549.后来明代在推翻元朝统治时,也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的主张。 清朝入主中原后, 华夷之辨 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清朝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不允许 华夷之辨 的观念影响统治基础。因而,统治者屡次强调禁止 华夷之辨 .比方,
9、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讲: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疆域,是中国国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95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宏大变化,在 救亡图存 观念的影响下, 华夷之辨 观念逐步让位于 中外之防 ,具体表现出为中国与西方各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和边防观念又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 羁縻制度 在中国古代边防思想中, 羁縻 一词应用极为普遍。所谓 羁縻 ,是指联络牵制之意,通常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政治实体内部构造的前提下,王朝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手段,对边区政权施加影响,赋予地方相当的自治权利,进而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10、(史记索隐: 羁,马络头也。 縻,牛缰也。汉官仪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羁縻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治边制度。羁縻制度的核心是保持王朝政治上的权威, 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10卷十二,给予少数民族政权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自主权,以少数民族作为边疆建设和维护边境安全的主要气力,在其他方面则并不太多干涉。 在商朝,政权统治者就已开场使用羁縻政策,即便用封爵、奖赏恩赐及联姻等办法,加强对边疆部族方国的拉拢614,如鬼方的酋长被商王封为侯。而周朝则在分封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个的势力和影响,对周边的少数部族实行羁縻政策。秦汉以后,对周
11、边少数民族广泛实行羁縻之策。西汉宣帝时,郑吉讲: 中国与夷狄有羁縻不绝之义。 73008司马相如讲: 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罢了。 113049当呼韩邪单于希望归附汉王朝时,萧望之讲: 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 73282班固以为 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 是 其慕义而奉献,则接之以礼让,羁縻不绝,使曲在彼 73834.贯穿汉代以后各朝代的和亲政策,正是羁縻之义的详细具体表现出。魏晋时期,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 莫不待以羁縻,防其猾夏 82531. 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王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大量羁縻性的军政机构,将边境少数民族纳入集权的统治体系之中。比方,唐朝在沿边一带
12、设置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等都护府;宋朝对回鹘、吐蕃、大理等政权进行了册封;明朝与北部蒙古开展茶马互市,互通有无,抚慰各部。后来,这种制度演变为以少数民族为守边主力的守边观念,有效维系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完好,符合 明王有道,守在四夷 的思想。清朝顺应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 因俗而治 ,是中国古代羁縻政策施行的良好例证。乾隆曾讲: 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12386松筠在(绥服纪略中讲的 安边宜自治,时凛训缉熙 13193,也正是对清朝统治者贯彻羁縻思想做法的总结。 三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
13、的前提是依靠王朝的政治权威和有利条件,使蛮夷自相攻伐,其核心在于 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自相攻击也 , 夷狄相攻,中国之利 72281.通过交相使用羁縻、镇抚、怀柔等手段,到达控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边疆稳定的目的,有明显的坐收渔翁之利的感觉。 中国历史上 以夷制夷 的观念影响至深。比方:唐朝支持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目的是既扩展自个的势力,又牵制吐蕃。宋朝利用吐蕃牵制西夏政权;明朝对瓦剌和鞑靼的领袖也分别封王,使之互相消耗;明末努尔哈赤起兵于东北,建立女真政权,也遭到明 以夷制夷 策略的重要影响。这种政策利用边疆少数民族熟悉边情的特点,削弱其与对抗势力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的负担,保持
14、了边境地区的稳定,维护了王朝的统治。但是,这种政策损害了边疆各民族的利益,有时甚至会激化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矛盾,削弱守边的基础。 四 守边备塞制度 守边备塞 是晁错为汉文帝提出的备边之道,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匈奴的进攻,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边防思想的重要内容。 守边备塞 主要包括在边境地区驻扎、移民实边和修建防御工事等多种途径,尤其是 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 72286. 它不但继承了西汉以前的边防观念,而且也为以后各朝边防思想的发展规划了方向。班固所讲的 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 ,则表现了 守边备塞 的内涵。司马光在阐述汉代的和亲时所言的 服则怀之以
15、德,叛则震之以威 ,成为历代统治者边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春秋、战国开场,各国边防除了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外,还在边境地区驻扎相当数量的,这是边防思想的一大发展。秦始皇曾于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派蒙恬带兵三十万北击匈奴, 略取河南地 11252,又派五十万人戍守五岭。蒙恬攻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以后, 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11253.这种以武力为基础的防御做法,不但稳固了秦朝的北部边防,而且为汉朝的边防打下了基础。从秦朝以后,一直到明朝,长城不但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而且成为历代王朝边防思想的重要具体表现出。 汉朝在防御匈奴的经过中,提出了 守边备塞 之策,经过汉武帝三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