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学意格下文体的本质(3),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
《浅析诗学意格下文体的本质(3),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诗学意格下文体的本质(3),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诗学意格下文体的本质(3),普通语言学论文意与格是互相联络、互相制约而不可分割的。古人在有关意与格的阐述中,早就有所谓 意是格 、 意高则格高 的见解。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地之境,洞焉可观。 15 古人何以将意与格等同起来?那是由于意与格交织在一起,此消彼长,互相摩荡而难以分别。 意出于格,先得格也,格出于意,先得意也。 1380 意是格 表示清楚两者之间一种静态关系的话,那么, 意出于格 、 格出于意 则表示清楚两者之间的切磨动态关系。用刘熙载的话讲,就是 摩荡 . 摩荡 一词出自(易经 系辞上: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
2、相荡 ,其(疏曰: 阳刚而阴柔,是故刚柔共相切摩更递变化也。 意与格有先有后,讲明 前文体 构成经过中有 着力点 的差异不同,意格的提升,关键靠 炼 .这 炼 其实就是 摩荡 .所谓意格摩荡,就是作者意格在行文经过中互相的切摩、提升和变化。 这种摩荡首先具体表现出在主体对外物的感悟与取舍上。众所周知,现实生活是一切文章产生的源泉。实际生活广阔无边,深切厚重无比,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造成了写作素材的难以穷尽,可写之题材不胜枚举。这就需要作者具备炉火纯青的功夫,绰有余裕的笔力,以及敢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气魄。从生活到作品,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改造。通过这个环节以实现 物我 之间的沟通,
3、以实现 意 的生成与 格 的提升。清 刘熙载讲: (诗纬 含神雾日: 诗者,天地之心。 文中子曰: 诗者,民之情性也。 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13所谓天人之合,就是物我统同一,即作者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然而物我同一是有前提的,它有赖于作者的感悟。根据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的讲法,每个人在感悟外物时都有一个 图式 ,这种 图式 绝非自然的生成,绝非与人无关的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的创造物,是人化的结果。康德以为这是一种先于客体而存在的内在的形式感,这种内在形式感构成了他直观对象时的心理定势与知觉定势;也就是维柯所讲的人类心灵的 法则 ,所讲的人的 内在固有的尺度 .它来源于人在劳动中长期
4、积淀构成的一种固定的心理构造,它积淀了以经历体验为基础的理性内容,用中国式话语表示出,就是意格。 主体先有的 意格 就是感悟世界的 模板 与 图式 , 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 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事,志士遑问及乎? 12客观物象与主体意格相摩相荡,是精神产品的生成的必然经过和共同规律。相传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却四处遭到冷遇,它在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一段幽蔽的山谷,看到那里浓郁芬芳的兰花开的十分茂盛,不仅感慨万千,以为兰花,应当为皇帝诸侯开放。如今单独在山谷里,只与杂草生长在一起,实在可惜!于是他架起琴鼓,弹起(猗兰操。显然,孔子由于得不到重用而倍感悲伤,于是移情于山谷
5、的兰花,为之弹琴歌唱。 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事 ,作家的思想感情意和感受生活的形式格与外在世界不产生摩荡, 物色 也不过是 闲事 ,不可能自行地成为精神产品。 意格的摩荡其次也具体表现出在主体对文章的谋篇与设想上。凡有过写作或创作体验的人,有文章生成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一旦选定的表示出的内容和基本方式之后,就要对文章进行一番整体的谋划, 打腹稿 就是概括这个经过的专门语。这个 打腹稿 的经过就是 意 与 格 相摩相荡的经过。不管是诗,还是文,要 使情成体 ,都有一个 优化与完善 的经过,都存在着 意 对 格 的取舍、整合、变化、刷新;存在着 格 对 意 的调整、充实、熔铸、强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